《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教学反思《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这篇文章,从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的描摩,让我们了解到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优美、活泼、朴实、简约是本篇文章的语言特征。作者笔下的田野是自然美的化身,通过对田野美景的描写及孩子们在田野里的活动,让我们感受作者童年时在田野里找到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每个教师都有一种愿望,希望自己的口语对儿童有吸引力,于是,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说的话具有儿童化的特征。如果你将备课接触教材时的激动或感受,在课堂上表达出来,你的语言就有吸引力。课前我搜集了一些有关五月的田野的图片,让同学们观看,引入这一课的学习,并以五月的田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五月的田野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哪些快乐为中心话题展开这一课的学习,不仅让孩子们体会到田野的美丽,也让孩子们体会到文中孩子们的快乐,他们很懂事很勤劳很有爱心,他们从劳动中体会着快乐。这一课的学习孩子们还学会了从文中找叠词、动词,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形成一种习惯。文章开头结尾相呼应也是孩子们今后在写作中要用到的一种写作方法。1、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读要有层次的指导。先让学生读通顺,孩子在精读时没有感情,那就通过直观画面引导,范读感染,生生互动评价等方式,使孩子在指导下读得由不理想到有进步到很理想,使朗读的过程成为感悟、理解语言的过程。2、注重感悟,回归生活,启迪灵性。新教材强调淡化分析,注重感悟。的确,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如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让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拟人句的生动,再通过朗读进行感悟作者的心情,而并没有过多的提问与琐碎的讲解。再如,教学竹笛吹一声,鞭子甩几下,我们撵着鸭子,赶着羊群,在田野里撒着欢儿地跑。这一句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日里撒着欢儿地跑是怎样的心情,近而想象孩子们那种欢乐的场面,引导学生做着动作有感情的地朗读。3、根据教学目标落实了一个实字。我力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边读边理解来落实文中相关词句的教学任务;通过边读边感悟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边读边应用来展示学生的个性体验;通过边读边积累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儿童化的语言是一种语言艺术,只要你能运用好它,你就能出神入化地拨动着孩子的心弦,启迪着孩子的心智,“粘”住孩子的心。讲完课,我在不断反思,这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孩子们赤足走在泥土里,放牧、野炊,“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上漂亮的图案”的种种乐趣。课文语言生动活泼,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浓郁而淳朴的山村乡野气息。开篇课文先描写了由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构成的田野,让我们置身于早麦丰收之中。接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忙碌的田间劳作图,大人们、大一点儿的孩子们、小一点儿的孩子们,无论是谁,都有自己要做的和该做的事情。但是,孩子们的事情最有趣,你看,跟着鸭子、羊儿的后面吹着竹笛放牧,引得你的心痒痒的;选个地方生起火来,自己动手做一顿野米,馋得你直咽口水;躺在草地上在太阳底下睡上一觉,更是令人羡慕和向往……学生虽已上四年,但分析能力还是相对有所欠缺,需要老师搭建一个水到渠成的桥梁,那就是恰当引导孩子有效品读。既然江南如诗如画,那就可以由《忆江南》的视频歌曲把孩子带入情境,紧紧围绕趣事展开,通过趣事引导孩子有效品读,感受乡村孩子自由、愉快、富有情趣的生活。结课再以白居易的《忆江南》稍作修改,有机融入本节课内容。真正把江南乡村孩子自由快乐的生活,种植孩子心中。可惜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那么周到。教学中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回忆联系影视等方式再现乡村生活的画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受浓郁而淳朴的山村乡野气息。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并避免了把课文处理得偏颇,成为农村生活的具体介绍。围绕着“品味语言有效阅读”这个主题,我以学生独立品读为主导,生生间有效的评价为主体,架构起一座有效阅读的平台,以生的品、悟、交流因势利导,水到渠成的营造品读悟情氛围,使快乐自由的情感真正种植到孩子心中成为了可能。这不仅是品读语言的需要,亦是为学生思维流畅进行习作潜移默化的历练。构思及实际教学思路相对清晰,设计理念得以有效贯彻,提高了阅读的实效性。不足之处是我作为教师的评价较为单一,局限了学生有效进入角色的积极性,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驾驭课堂,有效调控仍需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