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学第4章-生态旅游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态旅游学江民锦江西财经大学第四章生态旅游文化第一节文化与旅游第二节文化与文明第三节生态旅游与审美第四节生态旅游文化的内容与特征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一、文化的概念与构成二、旅游文化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一、文化的概念与构成1.概念人们经常使用“文化”一词,但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至今仍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我们现在通用的文化一词,首先是日本学者在译介西方有关词汇时使用了导源于中国的“文化”一词。从西文的语源来看,“文化”一词,无论是德文的”kultur”,还是英文的”culture”,都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其原意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人类的开垦种植,是人类对外部自然世界有目的的改造活动,象征着人类文明生活的开始与演变。尔后,与古代西方人从认识自然转向认识自身的逻辑转折相适应,”culture”一词也发生转义,在原意的基础上融进了“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内容,最终主要用来指人类的精神领域。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一、文化的概念与构成1.概念显然,西方人使“文化”具备了双重含义:一是人对土地的耕作,使外在自然人化;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的素质,使内在自然人化。这种双重意义的文化含义正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含义的初衷。(1)文化不是自然物(2)文化具有普遍性(3)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一、文化的概念与构成2.文化的构成大多数文化学家认为,从广义的文化概念角度出发,每一种文化都有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也是文化的物质实体层面,一般称为物质文化,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它各种物产品;二是文化的行为要素,也是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一般称为行为文化,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也是文化的精神观念层面,一般称为精神文化、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内层的,所以有时称为内在文化,而处于中层的行为文化和外层的物质文化通常称为外在文化。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一、文化的概念与构成2.文化的构成文化的三个层面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的关系。一般来说,精神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动因,而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的评断决定着社会中的人心所向、活动所趋,指导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行为方式。因此,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以价值观为核心)在人们行为活动中的体现,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物质产品上的体现。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二、旅游文化1.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交流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而旅游活动又是文化交流的手段和媒介。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从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来看,文化因素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2)从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来看,文化是旅游资源的主要内涵。(3)从旅游媒介,即旅游业来看,文化是旅游业的依托。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二、旅游文化2.旅游文化的概念(1)概念产生的背景就目前的资料看,最早提出旅游文化这一专用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1977年他们两人合作出版了《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用“旅游文化”作为书中一章的标题,并指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二、旅游文化2.旅游文化的概念(1)概念产生的背景在国内,最早正式使用“旅游文化”一词者,是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该书对旅游文化作了如下的阐释:“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绘画、雕刻、摄影、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观赏的项目。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又是安排旅游者夜晚生活的节目。诗词、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又可将旅游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很显然,这个解释并没有直接告诉人们旅游文化的本质,而且将所理解的文化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而不是广义上的文化概念。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二、旅游文化2.旅游文化的概念(2)概念的形成到80年代后期,国内学术界加强了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不少人着力于其概念的界定。由于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归纳的方法不一、理解的宽窄度不等,对旅游文化定义的表述可谓众说纷纭。有人把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概括为三种:其一,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二,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旅游三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能单独形成或构成旅游文化;其三,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二、旅游文化2.旅游文化的概念综上所述,可以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性概念加以如下确定: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马波,2001)。第一节文化与旅游二、旅游文化3.旅游文化的构成按照现代旅游的三大基本要素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三部分。卢云亭先生曾撰文对此三部分作了比较细致的论述:旅游客体文化,包括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娱乐文化、旅游文学艺术、人文化的自然景观等。旅游主体文化,包括旅游者的政治主张、思想和信仰,旅游者的文化素质,旅游者的职业,旅游者的心理、性格、爱好,旅游者的生活方式等。旅游介体文化,包括旅游餐饮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服务文化、旅游管理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旅游导游文化、旅游政策和法规、其他旅游中介文化,美学。第二节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冲突二、文明的历程第二节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冲突萧功秦(1986)指出,中华文化有其一定的地理因素。首先,我们祖先创造的华夏文化,是在远离希腊、罗马、埃及与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其次,黄河平原与黄土高原的气候与土壤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于单一的农耕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生活的自给自足性,使安土重迁的华夏民族往往不像古老的商业航海民族与游牧民族那样,把走向遥远的外部世界视为谋生的必由之路,反之,华夏民族却以自己为中心。第二节文化与文明二、文明的历程我们都知道,耕作农业的发明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如何才能寻找到一个让土地耕作者们在冲破了小块绿洲的限制之后得以定居下来的方法。西南亚洲的绿洲是靠自然条件灌溉的,从采集食物向生产食物的转变也因此得以实现。在开发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下游冲击盆地的过程中,苏美尔人最先创作了人类社会的一个新种类:地区文明。希腊文明。在大约公元前750年前的300年里,叙利亚人已经发明了字母系统,勘查并移民开拓了地中海西部沿岸,创造出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相比之下,在几乎450年的时间里,是爱琴海地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它既没有留下本地语言的文字记录,并且与此前的希腊时代文明相比,其物质文化也处于一种衰败状态。在这几个世纪的黑暗间隔期中,希腊人摸索着走向希腊文明最终所达到的最卓越的成就。第三节生态旅游与审美一、美与审美二、生态美第三节生态旅游与审美一、美与审美1.美的含义与本质为了研究生态美学,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些美学的内容。(1)美是什么要想了解美是什么,就该知道“美”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从外语看,表示“美”、“漂亮”意义的现代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英语,都来源于拉丁语“好”、“美”、“愉快”、“可爱”,而拉丁语bellus在词源上又同拉丁语bene-“好”、“幸福”和bonus-“善良”、“好”、“幸福”、“舒适”、“有礼貌”、“效用”有关。这些词语材料表明,“美的范畴不仅确定现实某些属性的存在,而且说明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说明它们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凌继尧,1983)。由此可见,对美的研究不能只从认识论角度考虑,还必须从价值论角度考察。第三节生态旅游与审美一、美与审美1.美的含义与本质为了研究生态美学,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些美学的内容。(1)美是什么从汉语看,根据中国汉代的《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关系。另一种看法是羊人为美。从原始艺术、图腾舞蹈的材料看,人戴着羊头跳舞才是“美”字的起源,“美”字与“舞”字与“巫”字最早是一个字(肖兵,1980;康殷,1979)。这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我们把“羊大则美”和“羊人为美”统一起来就可看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享受、感官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和理性相连。这两种美的解释都离不开人的存在。在古代,美善不分,经常混在一起,据有人统计,《论语》中讲“美”字十四次,竟有十次是“善”、“好”的意思。第三节生态旅游与审美一、美与审美1.美的含义与本质为了研究生态美学,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些美学的内容。(2)美的含义上面是从字源学来讲,“美”字在今天日常的语言中,仍留着美善同义的痕迹,概括起来,“美”字的含义具有三种相连而又区别的含义(李泽厚,2001;樊莘森等,1987)。第一种,表示感官快适。这是对感官生理的对象而言,如饿得要命,吃点东西,觉得很美。热得要死,凉风袭来,得到缓减,脱口而出:“真美!”。这里的“美”字就表示一种感官快适的强烈程度,即用强烈形式表示出来的感官愉快。实际也可以说就是“羊大则美”的沿袭和引申。第二种,表示伦理赞赏。这是对伦理对象而言;我们经常对某个人、某件事、某种行为赞赏时,也常用“美”这个字,如“美猴王”。这里的“美”字主要表达对某人的品质、行为、功业的伦理赞同,用“美”这个字以传达情感态度和赞同立场。所以,“美”实际上是一种伦理判断的形式,采取欣赏玩味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说是“羊人为美”、美善不分的延续。第三节生态旅游与审美一、美与审美1.美的含义与本质为了研究生态美学,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些美学的内容。(2)美的含义上面是从字源学来讲,“美”字在今天日常的语言中,仍留着美善同义的痕迹,概括起来,“美”字的含义具有三种相连而又区别的含义(李泽厚,2001;樊莘森等,1987)。第三种,表示审美判断。这是专指审美对象而言,在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是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如对自然风景、对艺术对象的欣赏。感到愉快,常用“美”这个词。这当然属于美学的范围了。这既不是伦理道德的赞赏,也不是感官快适的表示,而是进行审美判断了。第三节生态旅游与审美一、美与审美1.美的含义与本质许多美学家经常把美看成就是审美对象。一处风景,一件彩陶,一幅名画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审美对象。诚然,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依赖于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对象。再好看的画,若没有人欣赏,也不成其为艺术。没有审美态度,再美的艺术、风景也不能给你以审美愉快,不能成其为审美对象。但是,一个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观条件或以主观条件为决定因素还不行,还需要审美性质(或素材)。那么,这些客观方面的条件、因素、性质等等第三节生态旅游与审美一、美与审美1.美的含义与本质(3)美的本质关于美的本质,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题议》中的看法是:认为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不可分割,离开人的本质很难谈什么美。不能仅仅从精神、心理或仅仅从物的自然属性来找美的根源,而要用马克思主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