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自我概念-概念作用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导作用)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某次考试,学生A和学生B都考95分。学生A平时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却由于粗心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的成绩。这个公式说的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自我概念形成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知觉通过这一过滤器时,它会被赋予意义,而所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3、决定着人们的期望(自我期望作用)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他的自我期望值高。当他取得好成绩时就认为这是意料中的事,好成绩正是他所期望的。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当他取得差成绩时,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偶尔考了个好成绩,却觉得喜出望外。反过来,差的成绩又加强了他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恶性循环。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更加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丧失了信心与兴趣。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4、引导成败归因的作用(自我成败归因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Heider,1896—)(1958)和温纳(Weiner)(1972)提出并建立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温纳的自我归因论认为动机并非个人性格,动机只是介于刺激事件与个人处理该事件所表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已.每当个人处理过一桩刺激事件之后,个人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这就是:(1)能力——根据自己的评价,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2)努力——一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努力。(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4)运气——一个人自认为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5)身心状况——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6)别人反应——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这六项因素中,(1)、(2)、(5)三项属于内在因素,(3)、(4)、(6)三项属于外在因素。对工作成败的归因取向,将影响个人以后再从事类似工作时动机的高低。一个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努力,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归因于自己的细心或疏忽,自需承担责任,从主观上找原因,凡事决定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积极的制控信念,可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1982)〔R.Burns(1982).Self-conceptdevelopmentandeducation.HenryLingLtd.〕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因此,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达顿等人(D.G.Dutton&R.Lake,1973)D.G.Dutton&R.Lake(1973).〔Threatofownprejudiceandreversediscriminationininterracialsitu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8,94~100.〕发现,当人们自认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但情境使人们遭遇可能被怀疑为具有种族偏见时,人们会努力作出显示自己的确没有种族歧视的行动,向自己证明自己与反对种族歧视的倾向具有一致性。其他大量有关态度一致性的研究也都很好地证明,个人需要保持自我的一致性。后面章节中有关依从问题的讨论部分也有大量实验研究资料证明了人们寻求一致的心理倾向。国内新近的大量研究也确认了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的作用(金盛华,1994)。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概念积极的学生,其成就动机与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华,1985;李德伟,1988;张怀春等,2003)。〔金盛华:《差生教育的角色改变方法研究实验暨理论探讨》,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5。〕〔李德伟:《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改变与智力开发:关于自我概念与能力关系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88。〕〔张怀春,杨昭宁:《师范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心理科学》,2003(3),381页。〕李晓文和缪小春(2002)〔李晓文,缪小春:《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自我描述和评价比较》,《心理科学》,2002(2),402~405页。〕对不同适应水平小学生的自我描述研究发现,适应良好小学生的自我概念的清晰性比适应不良的小学生高。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声名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很显然,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自我概念第二方面的功能,是它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解释经验的轨道决定于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一个自认为能力一般、只该获得平均成绩的学生,对于比较好的成绩结果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成功,其心理反应可能是十分欣喜与满足。而对于同样的成绩,一个具有能力优秀、应当获得出众成绩自我概念的学生,会解释为是遭到了很大失败,并体会到极大挫折。詹姆斯在他有关自我的论述中(1890)曾经提出过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实质上,詹姆斯的这一公式所说明的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获得多大成功,还决定于个人怎样解释所获得的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正如人们具有保持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自我看法相一致的强烈倾向一样,人们也强烈地倾向于按照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由于这一倾向,改变人们已经形成并正发生作用的自我概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因此,自我概念形成不仅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引导儿童一开始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看法就更是一种先定的教育定向。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个人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在知觉通过这一过滤器的时候,它会被赋予意义,而所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成起来的自我概念。当个人的既有自我概念消极时,每一种经验都会被与消极的自我评定联系到一起。而如果自我概念是积极的,每一种经验都可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显然,我们需要很好地了解儿童既有自我概念的状况,懂得每一种教育措施经过儿童自我概念折射后对于他们的意义,才真正有可能找到实质地促进儿童社会化的方法与策略。自我概念第三方面的功能,是它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伯恩斯(1982)〔R.Burns(1982).Self-conceptdevelopmentandeducation.HenryLingLtd.〕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金盛华(1996,1997)〔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30~36页。〕〔金盛华:《自我概念发展的社会比较机制》,《心理学探新》1997,3页。〕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他发现差生的成绩落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角色偏常(roledeviance)的结果,在差生消极自我概念的基础上,他们的自我期望、学习动机、外部评价与对待都偏离了学生的角色。成绩长期落后对于普通学生是不正常的。但对于差生,由于他们的整个行为动力系统都出现了偏离,并在偏离的状况下形成一个新的自相一致的系统,因而在系统内部一切都没有不正常。落后的成绩正是差生自己期待得到的结果,教师、家长与同学也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成绩。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望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的消极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再愿意更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兴趣低下)。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在这一方面,有关预言自我实现的大量研究已很好地证明了自我概念的这种作用。自我概念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客观地决定了积极自我概念的养成在儿童社会化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近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正日益受到我国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重视、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1982)〔R.Burns(1982).Self-conceptdevelopmentandeducation.HenryLingLtd.〕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并决定人们的期望。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因此,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达顿等人(D.G.Dutton&R.Lake,1973)D.G.Dutton&R.Lake(1973).〔Threatofownprejudiceandreversediscriminationininterracialsituation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8,94~100.〕发现,当人们自认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但情境使人们遭遇可能被怀疑为具有种族偏见时,人们会努力作出显示自己的确没有种族歧视的行动,向自己证明自己与反对种族歧视的倾向具有一致性。其他大量有关态度一致性的研究也都很好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