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封建社会的坛庙建筑第一节坛庙建筑的产生第二节坛第三节庙第一节坛庙建筑的产生起源于祭祀活动1.祭祀自然神2.祭祀祖先3.先贤祠庙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五经—祭、嘉、宾、军、凶1.祭祀自然神祭祀活动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对于自然的崇拜和寄托,包括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其中祭天列为最重大的祭祀活动《礼记·五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周代每年冬至都在国都南郊圜丘祭天汉唐以来历代相沿,虽有种种变化,但都被列为大祀第一节坛庙建筑的产生起源于祭祀活动1.祭祀自然神2.祭祀祖先3.先贤祠庙2.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明制庶人无家庙,仅在居室中设二代神主。1)帝王宗庙前朝后寝之制2)官员家庙第二节坛一、坛的类别二、北京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三、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一、坛的类别天坛—祭昊天上帝神地坛—祭皇地神日坛—祭大明神月坛—祭夜明神社稷坛—祭社神、稷神祈谷坛—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先农坛—祭先农、山川诸神先蚕坛—祭先蚕神太岁坛—祭太岁神天神坛—祭风云雷雨诸天神地坻坛—祭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诸地神北京地坛(方泽坛)北京社稷坛二、北京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北京明清天坛是在中国几千年的祭天活动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最后形成的一座体系完备、规模宏大的为帝王专用的祭祀场所每年用两次:孟春祈谷,冬至祭天1.位置2.平面布局3.建筑组成1.位置必须是郊祭位于京城的东南方2.平面布局3.建筑组成1)坛墙2)圜丘组群3)祈年殿组群4)丹陛桥5)斋宫6)神乐署、牺牲所1)坛墙有内外两重坛墙:外坛墙:东西1703m,南北1657m,占地面积273公顷内坛墙:东西1025m,南北1283m祈谷坛组群圜丘坛组群2)圜丘组群包括:圜丘坛皇穹宇建筑组群,包括皇穹宇,神厨,神库,宰牲亭等3)祈年殿组群包括祈年门、祈谷坛、祈年殿、配殿、皇乾殿、具服台、神厨、宰牲亭等祈年殿立面5)斋宫位于轴线的西侧内含无梁殿的正殿、五开间的寝宫和钟楼、铜人亭、奏书亭等6)神乐署、牺牲所两组附属性建筑神乐署——演习礼乐牺牲所——饲养祭祀用的牲畜三、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1.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960m×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2.中轴线偏东3.建筑形象的表现4.通过使用纯净的色彩来表现天用蓝色象征天5.创造崇天的境界:两点一线——圜丘、祈年殿、丹陛桥:用台基抬高6.运用一系列象征手法来表现天7.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2.中轴线偏东3.以建筑形象来表现天1)以圆象天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祈谷坛及外壝墙2)扩大建筑形象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通过高台基、重檐屋顶来扩大建筑形象6.运用一系列象征手法来表现天1)数字的象征2)几何图形的象征天圆地方3)方位的象征4)色彩的象征如祈年殿建筑构件中,就运用数来体现大宇运行的现象祈年殿中用四根龙井柱象征天穹运转所形成的一年四季室内周围的12根金柱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外圈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二层柱子相加为24,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3)方位的象征坐北朝南——最高等级坐西朝东——次之坐南朝北——再次之4)色彩的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原为上檐:蓝瓦——天中檐:黄瓦——地下檐:绿瓦——万物7.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绿化2)主轴线偏东,拉长了主入口到轴线的距离3)运用虚扩的手法,强化建筑的高崇、宏大的形象4)以境界取胜第三节庙一、北京太庙二、山西太原晋祠三、曲阜孔庙一、北京太庙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位于紫禁城御道的东侧,“左祖右社”北京太庙平面庙门神库神厨井亭戟门前配殿正殿中配殿寝殿后配殿祧殿二、山西太原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南郊悬瓮山麓.原是奉祀周初古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寺庙.北宋年间为叔虞之母姜氏建造圣母殿,奠定了晋祠的新格局.主轴线: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金)金人台水镜台智伯渠鱼沼飞梁构架圣母殿平、立、剖面三、曲阜孔庙由孔子旧居发展而来的,经历过历代重修、扩建汉代起,就已建立孔庙于孔丘故居,唐代始全国范围建孔庙到明弘治年间达到鼎盛规模,现存规模为明代奠定是中国现有古建组群中历史延续最悠久的一处,已有2400余年。牌坊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碑亭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太和元气坊诗礼堂家庙金丝堂启圣殿圣时门立面奎文阁奎文阁立面奎文阁剖面俯视大成门、大成殿杏坛平面大成殿(雍正重建)大成殿前檐石刻龙柱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