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了解)从狭义上说,马克思理论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除此之外,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即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与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两大派别;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划分出可知论(肯定同一性)与不可知论(否定同一性)两大派别。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1)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2)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e.g.休谟、康德)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及含义?(1)“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2)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承认矛盾,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不承认矛盾。二、关于唯物论(一)物质1、物质的概念(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2)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客观实在性)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可知性)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运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1)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2)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3、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基本形式?(1)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4、规律的概念?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意识1、意识的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1)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生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需要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3、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为:(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守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三、关于辩证法(一)总特征——联系与发展1、联系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食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2、发展的概念?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1)概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而旧事物的各个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不可避免;第二,就新旧事物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二)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辩证否定观(三)实质与核心——矛盾1、矛盾的概念?属性?(1)概念:矛盾是反应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2)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概念?关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和谐?(1)概念: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2)关系: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2斗争性: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3结合: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4)和谐: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和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概念?关系?(1)概念: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辩证统一的。他们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四)发展的量变与质变1、质、量、度的概念?(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3)度:是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2、质变与量变的概念?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的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3)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五)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否定的涵义?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练习的环节。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关于认识论(一)认识1、认识的概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反映论;(2)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先验论。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消极的、被动的反应论;(2)辩证唯物: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4、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时间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了解)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2、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关系?(1)概念: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人。客体: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2)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题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三)真理1、真理的概念?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2、真理的属性?其中,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2)绝对性和相对性: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3、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存在?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也或迟或早的发展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积极地、适合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消极的、不适合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是什么?(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2、生产力的概念?构成?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1)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2)构成:一是劳动资料,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3)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能够运用于生产的全过程,渗透在生产诸要素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科学技术中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3科学应用于管理,能大幅提高管理效率;○4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关系的概念?构成?类型?(1)概念: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构成:狭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3)类型:公有制和私有制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也或多或少的发展变化。(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5、经济基础的概念?上层建筑的概念?(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