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进学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一、健康促进学校评价标准(一)健康促进学校前提条件:开设健康教育课、符合无烟学校标准、无集体性食物中毒和安全事故发生。(二)评价标准1.将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公开承诺并呼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健康促进学校建设。2.成立健康促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设专人负责,定期接受培训,做好计划和总结。3.制定促进师生健康的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包括校内禁烟、饮水和食品安全、健康教育课、体育活动、体检和预防接种、健康帮扶等内容。4.学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保健教师,定期接受培训。5.开设高质量的健康教育课程,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开展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提高师生健康素养和身体素质。6.为学生提供充足卫生的饮水和合理的营养膳食。7.开展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工作,定期组织体检,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开展监测和管理。8.校园环境符合无烟学校参考标准,教学和生活建筑质量、教室黑板和课桌椅设置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有足够使用的卫生厕所和洗手设施。9.师生互尊互爱,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促进学生潜能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10.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健康互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学校健康工作支持。二、健康促进学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制订学校健康政策(15分),提供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15分),营造良好的学校社会人文环境(10分),提供学校健康服务(20分),提高师生健康技能(30分),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10分)。(一)制订学校健康政策1、建立长效机制(4分)将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所需经费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成立健康促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2、承诺和动员(2分)学校公开承诺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宣传健康促进理念。动员全体师生广泛参加健康促进学校建设,主动促进自身健康。给师生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定期听取意见和建议。3、制度建设(5分)学校充分考虑健康因素,制定一系列促进师生健康的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包括校内全面禁烟;食品安全;饮水和环境设施;合理安排课时,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查验预防接种证;禁用违禁药物;确保学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困难学生帮扶等内容。4、专人负责(2分)确定专人负责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主要健康问题,选择合适的健康问题作为切入点。制定健康促进学校工作计划,定期收集相关工作记录,每年完成年度工作总结。5、能力建设(2分)定期邀请健康促进等专业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学校相关培训,提高师生建设健康促进学校的能力。(二)提供良好学习和生活环境1、环境和教学生活设施(4分)学校教学建筑、环境噪声、室内微小气候、采光、照明等环境质量以及黑板、课桌椅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有厕所和洗手设施。A.教室人均使用面积小学不低于1.15平方米,中学不低于1.12平方米;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不低于2米;桌椅每人一席;教室应配备9盏以上40瓦荧光灯。学生宿舍(如有)人均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B.使用卫生厕所并保持清洁;新建教学楼每层设厕所;女生15人一蹲位,男生30人一蹲位,有洗手设施。2、校园环境(3分)符合无烟学校参考标准;学校环境整洁优美,无卫生死角;无安全隐患。3、安全饮水(4分)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卫生的饮水以及相关设施。4、健康饮食(4分)提供安全合理的营养膳食。学生食堂(如有)三证齐全,有洗刷、消毒池等清洗设施,生熟分开。(三)、营造良好的学校社会人文环境1、尊重互爱(3分)展示良好的校训校风,尊重民族习惯。A.教师不体罚辱骂学生;B.学生无打骂、斗殴行为,相互关心、信任和友好。C.对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如减免学费、捐款、心理支持等。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4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开展特定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有心理需求学生提供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帮助。3、潜能发展(3分)成立兴趣小组,开设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四)提供学校健康服务(20分)1、卫生室/保健室(8分)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非寄宿制学校可视学校规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根据学生数量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保健教师,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为学生提供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和心理辅导。2、健康管理(6分)建立学生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机制。A.新生入学建立健康档案。B.每年组织一次学生健康体检,学生健康评价结果告知学生和家长。C.提醒学生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接种常规疫苗和应急疫苗;儿童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和接种记录。3、疾病防控(6分)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管理机制。A.无集体性食物中毒和安全事故发生,无传染病暴发流行。B.配合有关单位,开展传染病监测和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C.营养不良、视力不良、肥胖、龋齿、贫血等学生常见疾病发病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下降。(五)提高师生健康技能(30分)1、健康教育课(5分)开设高质量的健康教育课程。A.每学期《体育与健康》等健康教育类课程中有6学时用于健康教育。B.采用国家或省级统一的规范教材。C.授课教师定期接受健康教育技能培训。D.教学过程中需配合使用有针对性的课件和健康传播材料。2、体育锻炼(5分)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提高身体素质。A.体育课课时应达到小学1-2年级每周4学时,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B.体育锻炼时间和运动负荷应达到《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WS/T101-1998)》要求。C.40%以上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以上等级,并逐年增长。D.95%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等级3、健康教育主题活动(10分)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特定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在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5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健康素养。4、学生健康行为(5分)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指甲清洁、饭前便后洗手;读写姿势正确、正确做眼保健操;早晚刷牙、睡眠充足、不吸烟、不饮酒等。5、健康素质(5分)A.教师、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0%。B.学生肥胖率不超过8%。(六)加强学校与社会健康互动(10分)1、家长健康互动(5分)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健康。A.定期召开健康教育主题家长会,开设健康讲座,宣传健康促进学校理念,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B.定期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健康教育活动。C.家长主动为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提供家庭支持,如家庭饮食结构合理、一人一巾、家庭体育锻炼等。2、社区健康支持(5分)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区支持。A.共享体育文化场地、设施等资源。B.学校周围环境清洁安静,交通和治安安全。C.与社区联合开展健康相关活动,每年至少组织学生参加两次社区健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