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宗教旅游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宗教旅游第小二组王一焕170342256杨小红170342241毛思颖170342252徐衍170342253叶家伟170342254杨璐璐170342255褚潇170342285沈兆琦160340182第三章·宗教旅游案例第四章·意义和影响第一章·宗教旅游的定义及特点第二章·追根溯源第一章宗教旅游的定义及特点中国古代宗教旅游古代宗教旅游主要指的是宗教信徒因宗教目的而从事的旅游活动,如朝圣,求法,传法,云游的等。1、这时期的宗教旅游往往是以朝觐、求法为目的而进行的2、宗教旅游的主要对象大都为当时的著名僧人3、这时期宗教旅游活动往往促进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4、促成了不少著名的游记5、古代宗教旅游往往是以求法为主要目的,因当时交通工具匮缺,求法之路异常艰辛,求法僧人历经挫折宗教旅游特点第二章追根溯源1追根溯源魏晋南北朝唐朝??朝???朝宋朝元朝明清魏晋南北朝①道教③宗教旅游成果②佛教魏晋南北朝,先是三国鼎立,世积离乱;后是西晋崩溃,五胡乱华;继而南北分裂,北方十六国、五朝,兵荒马乱,血雨腥风;南方东晋、四朝,危机重重杀机四伏。社会悲惨到了极点。世人被现实世界的反复无常折磨的胆战心惊,只能怀着深深的恐惧在精神世界为自己苦难的人生找寻一条光明的出路。于是,以人生为主题的哲理探索、宗教崇拜开始萌芽。魏晋南北朝的旅游风尚焕发着浓郁的思辨、宗教和抒情色彩。分别有玄游、仙游、佛游。道教玄游仙游玄,本指道家精深微妙的哲理。玄游之风始于正始年间,正直的官僚和读书人痛恨现实,畏惧横祸、鄙视名教,思慕老庄,寄心玄学,以玄谈为荣、玄游为尚。当时,一批闻名遐迩的玄游之士,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山涛等,相见恨晚常常千里聚会,联袂出游,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碧绿幽静的竹林里肆意酣畅,时称“竹林七贤”。玄游道教仙游不是滥游、盲游,而是择山而游、择水而游。道众相信,神仙有仙风道骨、神仙住的山水也有仙风道骨。诸如气势的刚健,性状的奇特,环境的幽深,草木的丰润,云雾的缭绕,都是他们考察的神奇的元素。特别是那些船有神迹、穿有仙草的山水,更是仙游者寤寐思服,寻寻觅觅的圣地。这种选择,既是宗教的选择,也是审美的选择。这种仙游活动,既是宗教活动,也是旅游活动。魏晋南北朝最负盛名的仙游家有郭璞、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仙游辗转奇山异水、祈求仙风道骨的旅游活动,称仙游,或游仙。仙游起于秦汉神仙假说,盛于魏晋南北朝的道教香火。秦汉神仙家宣扬吃药炼丹的神仙之道。秦皇汉武海上求仙、刘向《列仙传》、《楚辞·远游》正是神仙家数。佛游魏晋南北朝,与道教仙游并起活跃的另一门宗教旅游,是佛教徒的旅游,称佛游,或释游。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哀帝元寿元年(前2),大月氏使者伊存到访长安,以《浮屠经》口授博士弟子卢景,是为佛教东渐第一声。因佛教而起的旅游,有两种主要活动。一是为传经、取经开展的中外旅游;一种是为修养佛性、清淡佛理开展的山水旅游。传教者佛游中华游方佛教有经典。佛教来华,一靠异域传教者佛游中华,传经弘法;一靠中国信教者佛教异国,西行取经。汉代,西方佛教徒来东传经,第一人是大月氏伊存。并列第二的是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至汉末桓、灵二帝时,佛徒游华,人数大增,晓有名气者是安清、支谶(chen)、竺朔佛。三国以来,游华僧侣络绎东来,东来道路兼有海陆。走陆路的,主要通过丝绸之路,经凉州、长安、暂停于洛阳。走海陆的,一般在南海沿岸的交趾或广州下船,暂停于建业。还有一些则陆路来,海陆去,或海陆来,陆路去。但多数人终老不归,留骨中国。建业和洛阳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和北方最大的佛教传经基地。传教者佛游中华魏晋南北朝,西域僧侣联翩来华是中国旅游史上第一次游华热,与此相应,中国佛教徒也迈开了出国取经、佛游西域的步伐。世人称呼为“游方”。率先游方的汉族僧人是魏晋之际的朱士行。“出家之后,便以大法为己任”西出洛阳、横绝沙漠留止于阗(tián)。行程约11700里。弟子将佛经送回中原,克死胡地。游方东晋时期,虔诚求法者鱼贯而西,组团而西。后秦瑶兴宏始六年,智猛、昙纂、竺道嵩等15人组成佛游团,团游天竺。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法勇、僧猛等25人又组佛游团,团游天竺。宗教旅游成果一、地图的进步二、地志日渐繁多三、建康、建业和洛阳三座城市快速发展四、产生大量宗教景观(如道教名山、佛教名山、城中寺观、佛门石窟)五、舟船兴旺①佛教③宗教旅游成果②道教唐唐僧西游唐代佛教,宗派诸多,天台宗、法相宗、严华宗,各自鼓吹,理论复杂。为同一理论,判别宗教,佛界人士特别重视佛经的搜求。因此,魏晋以来的西游取经,在唐代更加活跃。唐僧西游取经的杰出人物是初唐慈恩道场的三藏法师玄奘。西人东来与唐僧西游遥相呼应,丝绸之路,也殷勤来客。洗浴的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教徒接二连三,东来中华。日本游华热唐代,倭国经大化改新,统一全境,更名日本国。日本民族对唐朝高度发达的国力和空前繁荣的文化由衷仰慕,从朝廷到民间,漂洋过海,观光华夏者,争先恐后,掀起了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来华旅游风。日本朝廷积极派送大唐留学生,日本僧侣佛游中国,研究佛学,史称“学问僧”。日本佛教,南朝时有中国经朝鲜传入,加之印度离日本遥远,日本僧侣素以大唐为日本佛教天竺,来华僧侣多于留学生,记录史乘者,计有64人。唐人东渡风来而不往非礼也,唐朝使节、文人、僧侣、和商贾也扬帆而动。总体比较唐人旅日规模稍逊于日人旅华。唐朝旅日高僧,在日本史书上,有智宗、道荣、道明、慧云、慧良等25人。以鉴真为翘楚。唐朝的佛教宗派相宗、密宗、华严宗、律宗等到日本传宗接代。唐朝的佛经经典大量传带日本。仅日本学问僧空海就从中国带去佛经216部,461卷;唐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蜜月。唐文化给予日本文化的影响至今洋溢。道教道教至唐因皇家支持,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道观建筑业似满天星斗,遍布大都小邑,深山幽谷。宗教旅游成果富积人文景观,大量佛教建筑蒙山大佛像名胜古迹:九华山善于改造前代佛寺佛塔(慈恩塔)宋①佛教③宗教旅游成果②伊斯兰教追根溯源·宋-佛教宋朝诸帝都是崇佛的,所以佛教在宋代仍有很高的地位。此时的宋代旅游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虽然没有了隋唐时期的磅礴、大气。但随着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为旅游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城市旅游发展起来。另外,此时“旅游者的阶级成分正不断向社会中下层平民延伸”,出现了“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的景象。宋代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和重视,佛教进一步发展,使得它对宋代旅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宋代中央集权加剧,朝廷对官员控制很严。对士大夫来说,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明争暗斗,名利场上的利益争夺使他们喘不过气。一部分士大夫想逃避现实中的利益纷争,归隐山林,浏览佳山秀水、名寺名塔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以此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来忘却现实生活中的名利追逐。追根溯源·宋-伊斯兰教两宋时期伊斯兰教有了进一步发展。“土生蕃客”或“五世蕃客”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一定的势力。南宋时期国势窘迫,在经济上很依赖“土生蕃客”即中国伊斯兰教徒由中国向国外(主要是阿拉伯国家)去招财进宝。当时的教徒以从事商业为主,海上运输有所发展。追根溯源·宋-宗教旅游成果一、宋代官僚们多游寺塔,扩大了旅游的范围,使旅游的活动更加丰富,这对当时旅游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二、宗教旅游在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对宋代旅游的主体、客体和中介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宋代只要是人们熟知的山水名胜,就建筑有寺观庙宇,这些庙宇就会吸引士大夫们前来游览观光。寺观由于一般坐落在比较偏僻的深山里,交通、食宿不便,因此在宋人游山玩水中往往充当了旅游宿地,成为游人休息的场所。随着游人越来越多,一些与旅游相关的设施也逐渐完善了起来。元①伊斯兰教③宗教旅游成果②基督徒教元代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蒙古人、色目人是元朝的统治阶级。色目人中大部分是穆斯林,当时穆斯林遍及中国各地。伊斯兰教的社会细胞急剧增多,记载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不断发动的侵略战争、扩张其疆域的过程也是宗教的传播过程。所以说元代的宗教旅游的形式是“征战”。追根溯源·元-伊斯兰教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其中基督教徒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他们沿陆上丝绸之路前来东方,经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尔高原,历时四年,在1275年到达元朝大都(今北京)。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称担任了元朝官员,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到过云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除了经商,他在中国也传播了基督教。另外,十字军东征积累了很多仇恨,这限制了基督教在西欧到耶路撒冷的社会交往环境。中国成为很好的传教地。追根溯源·元-基督教元代历时九十八年,对宗教旅游成果少。一、伊斯兰教在我国飞速发展二、马可波罗的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友好往来。追根溯源·元-宗教旅游成果明清①天主教的传播③宗教旅游成果②文人士大夫的深度参与明清社会的诸多宗教,一如这个大社会一样,处于新旧交替的重要转折关头,由于统治者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佛、儒、道三教合流,成为中国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主体意识觉醒,纷纷广泛参与到各种宗教活动中,这种时代的特殊性致使明代的宗教旅游在旅游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都是这一朝代中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们以精密的仪器、华美的书籍、先进的技术赢得中国上流社会的青睐,加之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对于中国天主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天主教在明清渐渐得到发展。追根溯源·明清-天主教•1585年,利玛窦去内地旅行,并一度到达杭州。•1588年,罗明坚返回欧洲,不久即去世,中国的宣教工作便完全由利玛窦负责。第二年,他和他的同事被逐出肇庆,但他们又在潮州建立了据点。•1594年进一步深入内地,一直到了南京,但不幸被逐,却在江西省的南昌落下脚。•1599年,利玛窦首次进入北京,但未能找到落脚点,只好回到南方,在南京找到了住处。在那里,他认识了几位真正对天主教教义感兴趣的儒生,其中就有中国天主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徐光启。•1601年,利玛窦的长期努力有了结果-他终于成功地进入北京,并被准许居留下来。天主教的传播文人士大夫的深度参与明代宗教旅游,由于时代的特殊性,文人士大夫的深度参与,以王士性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提炼“人游、神游、天游”三种旅游境界,他们一方面强调在名刹古寺中饱览自然景观,另一方面强调在丰富的宗教艺术中欣赏人文景观,最终依靠知行合一的宗教旅游活动实现人格的完善,寻找心理的依托,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其独特的旅游见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研究价值。宗教旅游成果•民间旅店——由于明代的旅游兴盛,宗教旅游活动频繁,相应的也促进了民间旅店业的发达。寺庙、道观成为当时宗教旅游的一大主要住宿场所,特别是一些佛教寺院,不仅设有专门负责迎送与应接宾客的职位——知客,还有严格的接待住宿程序和规范,堪称明代的客房服务指南。•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传教士把他们在华游历结果汇编成册带回国内出版发行促进了西方人士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引起他们的好奇,从而使更多的外国人来华旅游。第三章古代宗教旅游案例唐朝时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法显西行朱士行东晋时期三国时期战国时期庄子古代宗教旅游案例庄子是中国旅游的倡导者和力行者。《庄子》一书,许多篇幅就是以旅游故事为主,描绘和阐述旅游的成分居多。战国时期庄子一生酷爱自然,抱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态度,钓于濮水之滨,游于濠梁之上,行于雕陵之樊,踪迹遍及齐、魏、楚诸国乃至山川树林。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与对旅游的特殊体悟,在庄子的著作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目的:宣扬道教的思想。最早的西行僧人就是三国时期的朱士行。朱士行出家后在洛阳一带讲解《小品般若》佛经,因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讲解起来词意既不明确又不连贯。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三国时期魏甘露五年,朱士行从长安出发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