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要点分析·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1.黎明的通知艾青一、教学目的1.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感情。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导语。三、正课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四、小结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五、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1.朗读以下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背诵全诗二、导入三、正课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到来呢?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4.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四、小结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五、作业六、板书设计:黎明的通知文章的主题:本诗是一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期待革命胜利的真挚的愿望与夺取胜利,创造光明、幸福的新生活饿坚定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向往光明、歌颂光明的可贵热情和高度责任心及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第一部分(1-5节)黎明祈求诗人告诉人们,黎明将从东方而来,将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第二部分(6-14节)进一步展现黎明借助诗人给人们带去的消息的第一项内容:“请他们来欢迎我”。第三部分(15-28节)黎明托诗人带去同志的第二项内容:用什么样的行动来迎接黎明的到来。第四部分(29-32节)黎明要求“所有的人”做好迎接黎明的准备,再一次要求诗人转告人们:他们所等待的——光明、幸福的新生活就要来临了。七、教学后记: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这是本诗教学重点之一。2.重点之二是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朗读的情感也就充沛了。3.难点在于第三、六、七的内容理解,老师应讲深透。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3.朗读、背诵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导语三、正课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感情流露。)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讨论、明确: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3、提问第1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4.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作了对比?5.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四、小结《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诗包含着两种方面的内容。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五、作业六、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预习1.背诵本诗。熟读《自嘲》、《野草·题辞》。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以什么形式怎么打动读者的。二、导入上一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背诵《有的人》这首诗,理解了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观的教育。通过讨论还明确了对“活”与“死”的不同含义。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三、正课1.背诵全诗2.提问:这一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评价鲁迅先生的。3.提问:诗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的?4.提问: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诗的第二节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说明理由。5.提问:读读鲁迅的《自嘲》想想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两首诗中表现了怎样一种鲜明的态度。6.提问:读读《野草·题辞》联系《有的人》谈谈对课文有否更深的体会。讨论、明确:四、小结《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一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一个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五、作业六、板书设计:有的人文章的主题: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结构:第一部分(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2-4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作具体形象的对比,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斗争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5-7节)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深入地为两种人作小结。七、教学后记:第二单元·单元要点分析·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这样在人生际遇中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一单元的课文全是散文,但有的重叙事,有的重抒情,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时应当重视作者们在反映各自不同的生活时,很注意他们优秀品质形成,这对我们学会做人,学会选择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很有帮助。·教学设计·6.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本文难点较多:(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二、导入1.作者回顾:2.导语:三、正课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讨论、明确。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2.第二部分条理清楚,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根据事件,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划分并归纳层意。讨论、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第二层:从“从此就看见”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膝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三层:从“有一天”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写弃医从文的原因。学医为救国,此路不通,决定弃医,另寻救国之路。第四层:从“到第二学年的终结”到完。写与藤野先生告别。3、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回答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闻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4、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5、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6.提问:论一论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1)上野的樱花烂慢的时节,望去确也绯红的云。(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3)实在标致极了。讨论、明确:(1)比较(2)夸张、比喻(3)反语7.提问:“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8.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文章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转换作者写了哪些地点?叙事线索是什么?感情线索又是什么?9.提问:读一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想一想“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这句话的内涵。10.提问: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文哪个地方表现了这一点?11.提问:根据第二部分第二层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其中包含了藤野怎样的高尚品质四、小结课文的开头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见到的部分状况不满、失望、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