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多用树树新,移花接木朵朵红——《中考作文突破之记叙文移花接木》教学设计英才学校语文组教学目标:掌握“移花接木”的含义,会将作文材料进行改写。教学重点:怎么“移”怎么“接”,在考场上以最短的时间对作文时构思、选材、锤炼语言。教学难点:改写开头、结尾和事件(故事背景)。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调侃激趣导入。二、新课讲授。1、图片调侃直观演示。2、方法溯源。“移花接木”指把这种花木的枝条嫁接在那种花木上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桃树与李树的嫁接,产生了新品种“桃李”,苹果和梨嫁接产生“苹果梨”……“移花接木”乃园艺家的高招。若把作文比作园林艺术的话,同学们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学会“移花接木”的技巧,使之逐渐成为善于“嫁接”的“能工巧匠”。3、方法内涵:有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有这样的一篇作文《我的作文都是抄的》,在这里的“抄”实际上就是进行借鉴和迁移。无独有偶,很多年前,我曾看到一个案例,许多学生请教作家写作的方法,那个作家说作文好办,你只要加工一篇《一件难忘的事》,任何话题都可以糊上去。这个案例我也经常在我的班级讲。这里作家当然是有调侃之意。不过这是有道理的,其实那个作家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熟悉的素材进行压缩,对自己擅长的结构形式进行定式,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从而完成巧妙的借鉴、创新,这种方式,我们就叫它“移花接木法”。“移花接木”是一种创新的手段,经过它的技术处理而产生的作文如同投胎于母体的婴儿,是新的。古今中外作家“移花接木”之果比比皆是。我国著名作家梁衡创作的《晋祠》中就“嫁接”了欧阳修的“山”、朱自清的“树”、柳宗元的“潭”,还借鉴了古文中的“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4、范围:初中三年所写作文、所买《中考优秀作文集》;类型:记叙文一事多题、一题多事。5、方法点拨:改、留、换、增。具体理解为改词句、留骨架、换材料、增情节。经历过贫苦岁月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老大衣服穿小了给老二穿。结果越穿越破旧,最后只能将破损最严重的地方拆去。比如把一件上衣去掉两个袖子变成马甲一样穿。或者那个地方破了个洞,巧手的母亲在上面绣一朵小花或绣个小动物。这种生活体验,其实也可以引发对作文方法指导的思考。我们把这种方法引用到作文中来,就是对原有的优秀文章的素材进行修剪(改、留、换、增),具体理解为改词句、留骨架、换材料、增情节,以符合所写的作文主题。实际上就是在相同主题下对材料进行翻新或者对相同的材料进行主题换面。6、案例回放①“移花接木”下水文章《难忘那张圆脸》、《难忘那粒“胎记”》案例展示。②老师读《难忘那粒胎记》,同学们按照方法点拨勾画出两篇文章异同。7、学生展示,老师板书。6、当堂练习。以刘厚容同学本期的月考作文《那一刻开始》为材料,分组移花接木到下列题目。()组:又是一年时;()组:,为你点赞;()组:,我感谢你;()组:不一样。()组:,你还好吗?()组:自由发挥。7、作业布置。从初中三年来自己写的作文中选一篇,用“移花接木”法,在下面四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1、又是一年时;2、,为你点赞;3、,感谢你;4、不一样。要求:1、先补充完整题目。2、一事多题,巧移开花。8、课堂小结:同学们,人在初三,作文问题不得不谈。曾有中考作文高分者把作文备考经验概括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料不在多,会用则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材多用,也就是移花接木,但是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仅仅是考场临场权宜之计。真正要想有把握,还得平时多写。机遇永远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要想在考场作文中博得头筹,平时就应善于从我们的课本中,生活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作文素材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从而化静态的素材为动态的思想,尺水兴波。化单一的素材为多元的立意,异彩纷呈。运用发散思维来联想,运用聚合思维来勾连。当这种思考方法成为了一种习惯,你写什么都将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祝大家中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