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伊东丰雄赵辉201207020115姓名:隈研吾(KengoKuma)性别:男出生年月:1954年出生地:日本神奈川县辖区隈研吾先生(KengoKUMA)日本建筑师1979完成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课程1985-86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研究所访问学者1987设立空间设计工作室1990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1998-99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教授隈研吾是日本建筑设计大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为一体。隈研吾-概述2002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芬兰2001为石博物馆设置的2001年国际石造建筑奖,意大利2000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的设计大奖2000“互动内部空间”设计选集大奖1999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优秀奖1999设计奖1997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1997地域设计奖大奖1995日本商环境设计家协会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机构1994由日本经济产业省遴选的优秀建筑设计隈研吾-获奖1999、2000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2000奥尔良建筑实验室2000,法国1997虚拟建筑——大学博物馆,东京都文京区大学1995米兰双年展,意大利1996地域设计奖大奖1995个展——传输速率,东京都港区间画廊19951995年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1993迷宫城市,东京都丰岛区涩谷艺术博物馆/兵库县尼崎市TsukashinHall1992个展——东京M2专栏,东京都世田谷区2008中国展隈研吾-展览隈研吾-作品这是一个老办公楼的改造方案,坐落于番愚路58号,毗邻国父孙中山家族的美丽花园,其前身是上海市手表五厂的厂房。完全让人感觉不到是一老建筑改造。正立面的镜子般的花栏正是隈研吾最擅长的使建筑消失,建筑空间的高潮是建筑的顶层,一间立于水面上的房间……,与周围很协调。隈研吾没有放过任何一细节。花栏的浇灌方式也很特别。门厅像是一个被分离的室外空间,空间很静谧。一侧是沿街的镜子立面,一侧是用条形绿玻璃条做成的肌理效果,玻璃条截面是切角后的正方形。门厅的交通很简洁,一条小径通达办公区和电梯,周围是人工水面。储藏和办公区域的中心地带显示了建筑结构性的优势,由坚固的钢柱撑的透明圆周型玻璃墙体现了博物馆的通透及与外界融合的感觉。光滑墙壁内是轻型可移动的膨胀铝板,上面是以茅草,以此控制光线和景观。这些铝板是与AkiraKusumi合作制造的。安藤广重博物馆,马头町,枥木,日本1998~2000年。这是为纪念浮世绘大师而建立的,屋顶、墙壁、隔断、家具等建筑上绝大部分的因素都用杉木做的百叶来实现,最大可能地不用混凝土,用用地后山产的杉木来做百叶。利用百叶这种粒子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让建筑消失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如新开发了不燃杉木的技术,运用计算机以构造解析技术使构造体在尺度上与百叶的纤细形态相接近。作品四:高柳町社区中心这栋建筑位于高柳町的圆形村落,带有茅草的屋顶显示出传统的轮廓,它也成为圆形村落景色的象征性符号,村落中很多传统风格的房屋已经消失了。这个“雅致柔和”的建筑的用材是当地制造者YasuoKobayashi手工做出的和纸(日式纸)。双层和纸代替了玻璃和铝板。所有内部建筑元素,像地板,墙壁都覆以和纸。和纸以魔芋胶和柿漆做过防水处理,籍此发挥“脆弱材质”的潜力。这座建筑是日本建筑设计师隈研吾的作品,叫“竹屋”。按照传统做建筑,首先要做“三通一平”,“七通一平”,但这座建筑是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上面。这座建筑的外表都用用竹子包起来,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现在世界面临的问题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只有联起手恢复信任,消除敌意,世界才能和平,才能向前发展.享誉国际的日籍建筑师隈研吾(KengoKuma)与建基于上海的著名设计师LyndonNeri及RossanaHu——发挥创意天份,打破常规,合力主理位于北京的全新豪华酒店“瑜舍”。此乃SwireHotels旗下全新独特酒店系列的首个发展项目。一个临静水,在深山的房子。房子和河流中间注入清水,种上莲花,从而使得这个居所藉由莲花表达它的存在,通向河流,并继续通向河流对岸的森林。建筑物本身基本上由支撑组成。它被分成两部分,中间是洞形露台,用来连接房子背后的树林和河对岸的树林。墙面被设计为布满坑洞。以厚重的材料,石头,来创造一面灵动的墙,风可以从中吹过。制作“洞”的部件是:薄薄的石灰华板,20厘米×60厘米大小,30毫米厚,再加上直径8×16毫米的不锈钢栏杆,这些布满孔的外墙看起来像是西洋棋棋盘。这一次,藉由不锈钢管,利用石头来衬托莲花花瓣的轻盈由SOHO中国有限公司开发,位于工体北路南侧,是一个功能混合、体量庞大集中,具有城市建筑史上里程碑式的项目。项目由5个购物中心和9幢30层高的办公和公寓楼组成,有旱冰场、带水景的室外广场将5个购物中心连接起来,将是北京最聚人气的户外步行商业街区和休闲广场。隈研吾用的一个建筑手法就是一个自然形状的一种建筑手法。比如说第一个自然形状意味着什么呢?它不是四四方方,或者长方形有棱角的,它是一个圆形的,像人的身体一样是有线条的。在20世纪的时候,绝大部分建筑师都考虑的是建筑里面的空间,其实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空间就被遗忘了,所以在流线型的设计里面,建筑室外的空间也会变得很有意思。座落在落雪地带的山谷的一个木制四层温泉旅馆。再次修整时最大限度使用原有的百年老店的木材,同时加入一个庭房来改变内部空间结构。这个庭房由精致的4mm宽的竹子外层环绕。一种被称作DalledeVerre的最初在中世纪被采用的几乎透明的玻璃,被用在面向外面的入口处。这些既非透明也不是密封的竹子外层,以柔和的光线和内部阴影,营造出一种温泉内温暖放松的浴室效果。放置木制的阿弥陀如来坐像(特定的重要文化财产)的地方,可追溯至12世纪的坐像被安放在山口县丰浦町吉祥寺内。外墙由35厘米厚的砖块建成,这些砖块是用当地传统制砖方法制作的,部分由钢圈加强,中间有孔,目的是过滤空气和光线。因为砖块有控制湿度的功效,因此这里没有安装空调,其间的理念是藉由材料本身来调节环境。在对这个9层建筑大楼的改造中,隈研吾的做法是尽可能地运用了建筑学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是作为装点门面的外部改造。建筑师细心地关注到介于建筑与其地界范围之间的80厘米的间隙。在这个间隙中间,292个由特制的玻璃面板组合起来有了钻石切面的质感。对设计师而言,每一片面板都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组件。在面板中,通常用于飞机双翼的双层铝蜂窝被加载到了双层玻璃中间。每个面板都通过不同地角度进行演绎,不同的平面的面板就好像精密切割地钻石一样,能够让光穿透进去,然后再折射出来。面板地外框和铰链是通过用于汽车的工业锁扣制成地,这个小细节再一次向我们证实了建筑的高度精确性与安全性。这些面板最后通过四条结构支撑腿固定到建筑上,整体上看上去就像从地面上生长到建筑上的聚生的寄生植物一般。“让建筑消失”建筑怎样才会消失呢?他尝试用无秩序的建筑来消去建筑的存在感。东京被称为是无秩序的都市。老的、新的、大的、小的、人工的、自然的,所有一切都杂乱无章地混合在一起。这既是亚洲都市的常见的缺点同时也是魅力所在之处。隈研吾考虑把这种混沌实现在一个建筑中,使它与周围的混沌融为一体。他的建筑师生涯就从这里开始了。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正值经济景气充满活力的好时代。隈研吾-设计理论“玻璃幕墙往往隔断了环境与主体的联系。不是只要使用透明的玻璃就能成为开放性建筑的。又比如京都的町屋(注:日本传统城市中面向街道的铺面房),面向街道的门面部分多装有木格子窗,这种木格子窗把室内外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成功地做到这种联系,需对粒子的素材、尺度把握得非常细致慎重。首先要对构成外部环境的素材与尺度进行解析。对作为内外媒介的粒子进行设计时也要选择恰到好处的素材与尺度。隈研吾-设计理论需对在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主体的活动进行分析。主体相对于粒子的距离、主体在场地中以怎样的速度移动,解开这个多元方程式,可以决定粒子的素材与尺度。对于建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形态或造型,而是构成这个建筑的粒子。成功地设计出最合适的粒子,建筑与环境就能相互融合,建筑也就消失了。在这样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是简单地把建筑埋起来而是用把建筑粉碎解体的方法来使建筑消失的可能性。粒子的设计完成了,其他的因素,如平面、形态也自动解决了。传统的设计流程是首先决定平面和形态,最后再考虑室内外分界部分的细节。隈研吾-设计理论现代主义也宣称追求建筑的透明性,其目的最终还是没有脱离要建造一个对立于环境的强烈造型。勒·柯布西耶做混凝土的造型建筑,密斯追求透明性,但其本质是以玻璃的造型体与自然进行对比。透明性不是单纯视觉上的连续性。他所期望以现代的高科技和地域性的自然素材相结合,使这个并不年轻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再生。这也是传统性、地域性与先端性、全球性相结合的一种尝试。隈研吾-设计理论“干脆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一种冲动想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日本禅是从道元和尚开始的。道元和尚是日本禅宗的始祖。要说这个,我想举一个禅宗公案来说明。有一次,道元到中国来,在一个庙里,他去拜见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却见他自己在做饭,道元就问:“你都做到这样高的位置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做饭呢?”老和尚答:“这就是禅。”在这一瞬间,道元和尚就顿悟了,回到日本后,他从禅宗发展出来的要义就是:禅宗与生活是一体化的。于是,所谓的禅,所谓的宗教性,所谓的文化性,这些都结合得很紧。隈研吾-言论伊东丰雄简介伊东丰雄(英语拼音:ToyoIto、日文假名:いとうとよお)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韩国首尔,成长于日本。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曾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1979年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2002年,获得了第八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这是建筑领域公认的终生成就奖,用以“肯定他对材料、大自然有机形式的钻研”。建筑理念特色伊东丰雄的建筑理念相当具有特色,他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GillesDeleuze,1925-1995)和日本哲学家SosukeMita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发挥。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背景西方城市和街道都有其身的设计,背景都有恰当的参照物,但是诸如东京这类城市却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任何方向尢休止地延伸。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距,建筑很快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因此,城市的形象总是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基本概念,即没有特色而易于粉碎,除了交通及通讯系统外缺乏恰当的参照物。这些城市没有如同欧洲城市的真正持久的建筑,相反它们却保留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宏观基础建设。如果我们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室制或砖制,于是由于材料易于坏,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存在。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伊东的建筑材料的坚固性被减到最低程度。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在日本,由于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