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变世界领袖的小股票谁是未来微软(附股)黄婷理财周报【字体:大中小】【收藏】【复制网址】【打印】新版行情新版自选股★新版港股新版港股行情进入股吧最新基金净值微软思科小股票变为世界领袖公司的榜样力量如果说大盘股的特点是相对稳健,可以规避风险,那么小盘股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惊人的成长性。如今美国市值最大的公司中,英特尔(Intel)、微软(Microsoft)和思科(Cisco)等都是从小公司起步,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渐从小公司变成大公司,从小盘股变成大盘股,而它们的投资者也因此获得巨大的回报。根据海外成熟股票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以及相同的风险条件下,投资小盘股票更容易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和大盘股平均水平的超额收益,这一效应在经济成长期与牛市中尤为明显,被称之为“小盘股效应”。比如,在1926年至2002年的76年间,美国小盘股指数平均收益率达11.7%,明显高出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增长率。在欧洲国家小盘股的表现也同样出色,2004年德国小盘股的年收益率达到68.28%,英国小盘股的年收益率为39.71%,法国小盘股的年收益率为20.60%,而同期欧洲市场股票平均收益率仅为16.52%。微软(MSFT):股本扩张带来公司成长在给自己的公司起名字的时候,比尔•盖茨应该想象不到,多年之后这家公司会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进而成为小盘股的传奇。1986年,微软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资产仅200万美元。将现在股价按派息和拆股调整收盘价计算(下同),微软在1986年3月13日上市当天的股价仅为0.08美元。而到了2008年1月8日,按照收盘价33.45美元计算,微软的总市值已经达到3129.39亿美元,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董登新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微软是典型的通过股本扩张来实现公司的成长。1987年-2003年的16年之内,微软的股票实施了9次分拆,其中有7次每10股送10股;2次每10股送5股。这使得微软的总股本在16年的时间内扩张了288倍。也就是说,1986年3月13日上市时的1股,到了2003年2月18日之后变成了288股。微软也是美国股市上股本扩张最快的上市公司。在股本扩张的同时,骄人的业绩才是支撑微软市值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股本的飞速扩张并没有过分稀释其业绩。微软不断扩张股本以来其每股绩效并未下降,反而一直在稳步增长。仅在上市之后的1995年到1998年,微软的净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4.5%、25.3%、30.4%和31.0%,同期每股盈利的增长率分别是20.8%、58.6%、56.5%和27.8%。伯克希尔•哈撒韦(BRK-A):不分红赢来第一高价由“股神”沃伦•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目前的总市值约为2064亿美元,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如此大市值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完全是依赖优良业绩支撑下股价的不断上涨来实现的。它与通过股本扩张来增长市值的微软明显的区别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自从1988年上市以来,除一次派现之外未做过其他分配,也一直未曾拆股。伯克希尔•哈撒韦是1889年成立的一家传统纺织制造公司。1963年的时候,该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而摇摇欲坠,公司的股票以低于每股8美元的价格交易。在这个时候,巴菲特发现了这家公司,并在同年开始收购该公司的股票,逐步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之后,在巴菲特的打造下,伯克希尔•哈撒韦被注入了投资业务。到1970年的时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从一个4.5万美元的纺织业公司转身变成了价值470万美元的保险、银行和投资公司。随后,经过多次的收购和股票投资,包括对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等的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业绩不断上升,股价也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到1977年的时候,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已经达到了138美元/股,而在巴菲特1964年接手的时候,该公司每股净值只有19美元。不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成长远没有结束。从1977年到2007年30年间,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年平均升幅30.4%,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年均升幅仅为9.8%。该股票在过去的30年中有22年跑赢大市,升幅最大的一年是1979年,总共上涨了110.5%。截至今年1月8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收报133685.00美元/股,是美国市场上价格最高的股票。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977年花138美元买入1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今天的价值就是13.3685万美元,上涨了将近1000倍。这种近乎为奇迹的高股价来自于“吝啬”的分红。伯克希尔•哈撒韦仅仅在1967年向股东支付了上市后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红利——每股10美分。思科(CSCO):上市后成长速度惊人按派息和拆股调整收盘价计算,199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思科股票的价格仅为0.08美元/股。刚上市的时候,思科不过是一家只成立了6年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年收益仅为6900万美元,1991年,思科的总市值不到6亿美元。而到了今年1月8日,思科股票收盘报25.43美元,公司市值为1564.1亿美元。上市之后,思科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1995年,思科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进入2000年,思科年销售额高达180亿美元,雇员31000人,市值达到4440亿美元,仅次于通用电气(GE)的5050亿美元和英特尔(Intel)的4460亿美元,并且首次超过了微软的3580亿美元。2000年3月27日,思科的总市值达到历史高点——5550亿美元,一度超过微软成为美国市场价值最高的公司。为了爬上这个位置,微软用了将近25年的时间,而思科仅花了16年。1991年1月钱伯斯加盟思科公司担任副总裁,当时思科的年销售收入仅为7000万美元,拥有300名员工。1994年,钱伯斯升至执行副总裁,并为思科公司制定新的战略思想:即收购和兼并小公司。在他从1995年1月起担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后的4年间,思科在互联网的主要领域迅速确立领先地位,同时拓展了新的市场领域。思科销售收入也从12亿美元上升到121.5亿美元,2004财年达220亿美元。到了2007财年,这一数据变成了349亿美元。在担任思科CEO的12年时间里,钱伯斯进行了130余场的并购。业内评价到,思科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不断的成功并购基础之上的。玩命式的并购经营战略,成为思科独特的扩张方式。相关新闻:小股票蝶变大股票的必然逻辑与路径从小肥皂厂磨出宝洁,手持100元就能缔造松下,三个物理爱好者拼出一个微软,或者从google身上再去复制一个百度……借助资本市场,本田、三洋、麦当劳、苹果、微软、三星等后起之秀,分别以20年至3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老式企业巨人50年到100多年的成长路程。康柏电脑公司,从诞生起仅用四年时间,就一举跻入美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列,打破了苹果公司所用的五年纪录。“但是,成长是如此脆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而圣经说:“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所有的兴衰都是历史的轮回,每一个成功都是伟大的,每一次失败都会再重复。中小公司成长的三个必经台阶企业成长五部曲:创业期、成长期、高原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与人生无异。对于已经上市的企业来说,已经迈过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草创阶段,在通达一流大公司的路径上,其实只有成长期、高原期、起飞期三个台阶(如图)。目前中小板70%集中在制造业,一半为细分行业龙头,已完成初步积累,形成一定的技术、市场和资源优势。也就是说踏上了高原期,相当于一段时间的盘整。而美国加州的一份调查显示,78%的中小公司走不过这趟高原。不会调整的股票是鬼股票,不会转型的公司是失败的公司。地产黑马顺驰铤而走险,是被速度击垮;死守胶卷的柯达穷途末路,而富士康则轻盈转身;冷冻大王澳柯玛四面出击结果全线溃退,联想的成功恰在悬崖勒马。日本企业在1980年代末集体引入经理人制度,挽救颓势。在过去5年里,香港小盘股指数的累计升幅超过大盘股52%,但的三年里共有68家小盘股暴露风险而导致长期停牌。穷则变、变则通。“创新,或者死”,超微公司的总裁普微特说。这是崭露头角的成长性公司第一法则。成功企业持续成长的四个条件一流大公司的成长史:动力、空间、能力和战略。表现形式分别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和研发能力、掌握行业话语权或核心竞争力或者独特盈利模式、精良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团队、长远而专注的战略。如果不是微软自我折磨般的不停推出视窗,我们很难想象微软能以甲壳虫的身躯击败强大的IBM。与国外大公司研发费一般达到销售额的10%-15%相比,我国企业研发费用平均不超过销售额的3%。绝大多数大企业成功崛起在一个细分行业。如微软曾经有涉足PC想法,但盖茨断然拒绝。可口可乐自始至终只生产可乐,马化腾在门户网站众声喧哗的时候只专注于网络即时通讯,否则绝无今日QQ的霸主之位。格力和美的也是在家电企业的多元化疯潮中恪尽职守,从而赢得了尊重。而像GE此类多元化巨头,没有一个多世纪的管理支撑是无法想象的。阿里巴巴脱颖而出的原因,马云归结为:疯狂的创业和敬业、盈利模式差异化和完全不为控股的董事会。联想、美的、海尔的持续成长与柳传志、何享健和张瑞敏的急流勇退,规范治理有重要关系。大公司蜕变的两条路径大公司的前生今世主要分两类。一种如上述的宝洁、微软、苹果等,极少偏离主业,是一种不断深化、内生性生长。另一种则是跳跃性生长,沿着传统产业、现代产业、未来产业这三个台阶,一步一步升级。GE、三星、松下、LG,均是走的这条路。GE从传统产业的灯泡、塑料起家,后来进入医疗器械、飞机发动机,这是第二个台阶,也就是现代产业;再后来收购霍尼韦尔进入电子领域,上第三个台阶——未来产业。LG也一样。传统的家电没丢;第二个台阶是化工等现代产业;第三个台阶是LCD、TFT、PDP这些电子产业。很显然,前者均属前瞻型企业,与目前的中小板公司相去甚远;后者则颇为相似。但实际上,一般中国成长企业不再具备宽松的产业链环境。中国成长型公司的困境中小企业的畸形生态中小板公司和中小公司某种程度上,是民营企业的代称。由于资源分配体制的二元化,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形成非常鲜明的二元经济体:资源贫瘠者和资源臃肿者——在行业、市场、渠道、融资等种种方面。民营、生长环境恶化,构成了中小企业的畸形生态。一方面,由于资源匮乏,中小企业只能扮演配角,大多聚集在制造业的下端,规模小,利润薄,整合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大量中小企业没有强势的大股东背景,因此只能依赖于内生性增长。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刺激了大量企业资产逃离实业,打入股市和楼市,上市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盛行。股市和楼市泡沫招致严厉宏观调控,反过来加剧了企业生态恶化。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出口政策调整,企业专注生产的兴味一天天寡淡,于是我们看到两种结果,一是部分消费品开始紧缺,价格上涨,二是上市公司开始“不务正业”四处伸手。不少公司融资开拓“新的增长点”,多条腿走路。中小板中就有航天信息、天马股份、江苏三元、鑫富药业等等都来凑热闹,但始终无大起色。这说明了许多行业景气度的全面萎缩。研究表明,2007年中国企业家的投资意愿是西方先进国家的20%不到。这对企业成长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全球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夹击中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格局,是全球化以来最为复杂的格局。一方面,中国的繁荣是近10年以来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转移的制造业带动。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目前低于发达美国80%,但高于越南、印度30%左右,但是这一格局却渐渐呈现出全球劳动力成本逐渐拉平的趋势。这在重型机械行业表现尚不明显,但在轻工业异常明显。比如著名瑞典服装品牌ZARA和HM,均为全球采购,基本在欧美生产,但是进入中国上海的价格甚至比中国一些本土品牌还低。其原因在于上世纪末以来,全球产业链开始全面整合,跨国企业放弃廉价劳动力博取利润,转而对进货到物流、到生产、到销售整个环境的高效精密整合,从而极大程度地推高了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侵略”速度和深入。另一个例子则是,完全效仿NIKE外包生产模式的民族运动品牌李宁,在国门打开后,被NIKE和阿迪达斯冲得节节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