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道教》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儒教与道教》读后感我所读的这本著作是马克斯.韦伯所著,张登泰、张恩富所编译的,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全书共230页。该书内容丰富,除正文之外还配有彩图和解说,给人整体的感觉是辞藻华丽,阅读起来没有那么的拗口。这完全打消了我之前的疑虑。通过详细的阅读,我感觉到韦伯真的是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很多“家”,例如经济学家、哲学家、宗教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法学家等。说他是经济学家,因为他从货币制度着手写起,深入地分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的演变;说他是哲学家,因为我觉得他在这本书中多次反复提出“卡里斯马”(意指领袖的超人魅力,这种魅力是神赋予的,一旦失去神的眷顾,也就会失去这种能力),我觉得这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更多的带有一种抽象的神秘主义,类似于黑格尔的“质的规定性”;说他是以为宗教学家,因为在本书中他列举了很多的宗教,例如婆罗门、刹帝利、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并且将中国的宗教与这些宗教进行对比,从而分析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取得发展的原因。其他“家”就不进行详细的介绍了,相信认真读过此书的人一定会发现。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即“城市、君侯与神”,“封建俸禄制国家”,“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社会正统的价值体系-------儒教。第三部分是“道教”。但令我不解的是这本书明明叫《儒教与道教》,为什么韦伯首先写的不是关于儒教与道教的知识,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叙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法律,行政管理等关于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却将儒教与道教的知识却放在了后边,加之这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若干客观条件,但最终未出现资本主义的变革的原因。所以我觉得更应该将儒教与道教的知识放在前边,更应该从儒教与道教自身所蕴含的内在因素出发,从他们各自倡导的思想体系与内在价值逻辑体系出发去寻本求源,去发掘未出现资本主义的原因,因为事实证明儒教与道教的思想确实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不是更顺理成章吗?这位伟大的导师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通过仔细的阅读,我发现这位伟大的导师眼光独到,站得很高,看得很远。这本书的编排顺序肯定有其道理:首先,他从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对中国传统进行了富有激情的分析,这确实让人意想不到,一位外国的学者竟然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如此熟悉,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免让人有些惭愧。他首先对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大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认为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总体条件导致了与其相应的宗教特征,然后这些东西又反过来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宗教并不是凭空产生,不管是儒教还是道教,其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比如残酷的战争,各种祭祀活动,统治者的个人魅力等,是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导致了宗教的产生及其主要的思想。例如身处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人们最渴望的就是和平与安定,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孔老夫子的“仁”的思想行不通,儒教一直受到打压甚至出现了“焚书坑儒”的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后来儒教正统地位重新恢复等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因为儒家的这种思想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再如,古代统治者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与此相伴随的产生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正所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嘛。由此,我觉得宗教及其宗旨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地位也不是很稳固,时常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与束缚,受外在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就像韦伯所说的那样,中国之所以没有成功地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是因为缺乏一种宗教伦理可以作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不管是道教还是儒教,都不可能成为这样的杠杆。其次,我觉得韦伯绝不仅仅是在描写宗教,在他看来,宗教只是一种表象,他更多的是在寻找宗教背后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一种资本主义精神。不容置疑的是,韦伯并不否认宗教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宗教对古代中国资本主义的阻碍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韦伯的思路是以社会大环境(如国家结构等)起点,以由社会大环境产生的宗教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伦理为标准,以是否产生或发展资本本主义为终点。这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韦伯更多的是从大的背景入手,而不是单纯的从宗教本身出发,所以他很清楚地抓住了主要矛盾,而我仅仅局限于宗教本身,忽略了宗教本身是产生于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之中的。这可能就是伟大的人物与平凡的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吧。转笔至此,再说一说韦伯口中的“资本主义精神”,这首先让我想起了他的另一本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觉得它与《儒教与道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追求一种资本主义精神,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认为,所谓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不断追求财富的精神。他认为不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观念,而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这就是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只能在西方兴起而不会在东方,尤其没有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我觉得它更多的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与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有点相似。不难发现,我觉得西方的文化本身就带有一种侵略性,强制性,这足以表现在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上,为了掠夺财富不断地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所以他们的那种资本主义精神从骨子里就带有侵略性和强制性。而古代中国的道教强调顺其自然,与民休息,儒教则强调忠君爱国,比较婉约保守。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讲究的是通过修身修心以达到羽化成仙的目的,从而也产生了许多的神话故事,这对于人们的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我想也不无道理。道教比较消极避世,因此当官从政进入统治阶层来不是其所追求的,追求财富估计也是被清高的道士们所不齿的行为。汉初,为了修养生息,统治者遵循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百姓,迅速恢复了生产,不得不说道教的思想其实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然而,道教通常也只有在常年战争导致国家经济生活严重受到破坏的时候才会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一旦经济恢复了,道教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个时候,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更多地倾向于儒教。通过科举制选取人才组成一个严格的官僚班子,整个国家机构开始有条不紊地运作起来。众所周知,儒教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牢牢地掌控者民众的思想,想要进入“士”等级,进入统治阶层,必须学习四书五经并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试,优秀者被选任为朝廷命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不研读四书五经,就无法进入统治阶层,就没法光宗耀祖(这是大不孝的),儒教以其自己的方式占据了社会思想的主流。在今天看来,儒教只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它所教给人们的不是如何去变革这个社会,而是如何对君主效忠,即如何更好地践行“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何更好地践行“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纲常伦理。如何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做一个君子。这显然与清教是截然不同的,清教要求人们要有变革思想,它更积极主动,要改变不合理的东西,因此,在西方,清教鼓励人们大胆变革,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资本主义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而在中国,尽管历史上也有很多变革,但是没有彻底的将“卡里斯马”式的人物纳入变革之中,没有彻底的推翻一切不平等的制度,只是王朝的循坏更替,实质没有变化,并且触动了大贵族和封建主的利益,所以变革多以失败告终。人们所被要求的仅仅是尽最大的努力适应这个社会,人们的脑海里估计也压根没有什么伟大的变革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要产生,简直就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中国人的忍耐力到底有多强。常常是“敢怒而不敢言”。从这一点来看,儒教最终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除非通过外来的力量彻底打破国内的政治格局。虽然思想并不能决定政治和经济,但是它影响了政治和经济,而政治和经济又不断地强化着这种思想,这样彼此强化的过程最终只能决定了中国不能产生西方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历史所告诉我们的。正如韦伯所说的中国人对待外来力量的“心态”的特征和基本取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无疑受到政治与经济命运的直接影响。根据那些可以算作固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心态特征和取向也积极地参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很难说不是这样。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