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CT诊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腹部CT解剖及诊断CT解剖检查方法一、扫描前准备:空腹,扫描前30分钟口服造影剂500ml,临检查前再服200ml,以充分充盈胃肠道,避免与腹部肿块及肿大淋巴结混淆。二、平扫:常规仰卧位,自肝顶至肝下缘,8~10mm层厚及层距,扫描时需闭气,必要时薄层扫描。三、增强扫描:团注法快速注入造影剂,非动态或动态扫描;CT血管造影;延迟扫描等。增强扫描的目的:更好的显示肝肿瘤,发现平扫时未发现的等密度病灶;有助于明确病灶性质;更清楚的显示肝内外血管的结构。肝脏、胆囊、胰腺常见疾病的CT诊断肝脏疾病的CT诊断肝的血管包括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三套血管系统,肝脏为双重血供,门静脉和肝动脉血供之比为4:1。肝实质的CT表现密度均匀,平均CT值为40~60HU,略高于脾、肾等器官,平扫时肝内血管呈略低密度分枝状,增强后明显强化。正常变异较常见,可有发育异常、畸形和异位等。肝脏畸形肝右叶缺如肝左叶缺如肝左叶缺如脂肪肝正常人肝内脂肪含量约5%,当细胞内脂肪含量增多并出现脂滴时,称为脂肪变。肝的脂肪浸润主要是甘油三脂增加所致,营养不良、肥胖、酗酒等是其主要病因。CT表现平扫时,肝密度低于脾脏的密度,严重时肝静脉和门静脉可呈树枝状略高密度显示;若局灶性病变,可见肝实质中界清的低密度影,增强后显示低密度影中有血管走行。脂肪肝轻度脂肪肝重度脂肪肝脂肪肝肝岛肝硬化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脏结构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过程;最后全部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被改建成假小叶,肝细胞被再生结节和增生的结缔组织所替代,使肝脏萎缩变硬。CT表现肝脏缩小,结节状或锯齿状轮廓,在肝右叶缩小的同时出现肝尾叶及左叶外侧段的增大,肝裂增宽等;还可同时出现腹水、再生结节(略高密度)、门脉高压等征象。肝硬化肝硬化肝硬化结节(平扫)肝硬化结节(增强)肝硬化肝硬化肝囊肿属先天性疾病,分单发和多发,囊内充满澄清液体,多无临床症状,但巨大囊肿可有压迫症状。CT表现水样密度的球形病灶,密度均匀,边界光滑锐利,囊壁薄不能显示,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肝囊肿肝囊肿肝囊肿多发肝囊肿细菌性肝脓肿病源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金葡菌,多继发于胆道感染或由远出感染性病灶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所致。临床常见高热、寒战、肝区疼痛等症状。CT表现平扫时肝内略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其中出现气体影具有决定性诊断意义,可单腔或多腔,增强后可见脓肿壁的环形强化。肝脓肿肝脓肿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繁殖,产生溶菌酶,导致肝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脓肿,约半数病人可追问到痢疾病史。CT表现多为界限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影,周边稍高于中心呈环状,增强后周边密度明显增高。阿米巴肝脓肿肝包囊虫病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多有牧区生活史,多为2~3个囊腔形成,囊壁外层为纤维性囊壁;内层为幼虫本体的角质层,呈白色半透明的胶样膜。CT表现单房或多房的界限清楚的囊肿,囊壁一般不厚,可有钙化,囊内有子囊或分隔形成为特征性改变,子囊多位于大囊的侧壁,密度较大囊低。增强后病灶不强化。肝包囊虫病肝包囊虫病多子囊型肝包囊虫病Budd-Chiari综合征肝静脉闭塞导致肝脏肿大,严重者可出现腹水、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等。主要原因有下腔静脉内隔膜形成、肝静脉内血栓形成、肿瘤及囊肿压迫等。CT表现突出表现为肝肿大和大量腹水,其次为肝尾叶明显增大,平扫外周部密度偏低,增强后尾叶迅速强化,继之周边部渐强化;肝脏斑片状强化或密度不均是其特征性表现;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内段不显影是确诊的征象。Budd-Chiari综合征肝外伤主要为腹部钝性损伤或手术损伤,包括肝撕裂伤、包膜下血肿及肝实质内血肿等。撕裂伤表现为线状或分枝状界限不清的病变,密度略低。肝内血肿可为单发或多发的类圆形病灶,随时间推移密度减低。包膜下血肿呈半月形或梭形,界限清楚,紧贴包膜,相邻的肝实质受压变平。肝破裂肝破裂肝血管瘤最常见的肝内良性肿瘤,儿童多为毛细血管性血管瘤,常多发,瘤体较小;成人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常单发,瘤体较大,直径多在3cm以上。CT表现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密度灶,较大的病灶多有中心坏死;增强早期多出现边缘局灶分布的结节强化,随时间推移,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特征变化为注射对比剂后5~60min病灶变为与肝密度一致等密度影。肝血管瘤(平扫)肝血管瘤(增强)肝血管瘤(平扫)肝血管瘤(增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目前认为该病是一种瘤样增生,并非真性肿瘤,病灶中央为一星状瘢痕组织,纤维间隔从中间向四周放射,将病灶分割呈结节状,有界限但无包膜。CT表现多单发,边界清楚密度稍低的肿块影,部分肿块的中心见星状低密度影,可有轻度强化,少数病灶延迟后强化较明显。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脂肪、血管、平滑肌三种成分构成。平扫时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类圆形肿块,其中有脂肪及软组织密度,增强后非脂肪成分可强化。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原发性肝Ca依细胞学类型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以肝细胞型最常见,占原发性肝Ca的80~95%。肝细胞Ca分浸润型、结节型、巨块型、混合型、特殊类型(小肝CA、外生型、门静脉CA栓型等),约20~40%表现为单发巨块型。CT表现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肿瘤可呈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或弥漫病变;增强早期肿瘤密度增高,至门脉期密度多减低,延迟后肿瘤多表现为低密度。原发性肝Ca肝Ca肝Ca巨块型肝癌弥漫型肝Ca小肝癌肝Ca肋骨转移肝Ca术后肝Ca并腔静脉癌栓肝癌合并肝总管癌栓肝癌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胆管细胞癌多发于肝外胆管,病理形态上,胆管细胞癌多为单发肿块,质地较硬,向四周浸润。胆管细胞癌一般无肝硬化背景。CT表现肿瘤较小时,肿块本身的占位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受累胆管的近端呈分枝状扩张;较大的肿块,表现为平扫时的低密度块影,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肿块可强化。胆管癌胆管癌胆管癌胆管癌肝转移瘤肝是人体恶性肿瘤转移的最好发部位(占30%),其次为肺(约占20%)病理转移途径:a、邻近肿瘤的直接浸润,如胃癌和胆囊癌;b、从肝门淋巴管逆流而达肝,如胃癌和胰腺癌;c、沿门静脉分枝向肝内延伸浸润,如胃癌、肾癌;d、经门静脉和肝动脉转移,如食管癌、肠癌等。从理论上讲,任何肿瘤的瘤栓进入体循环后都可以转移到肝脏。病理肝转移瘤常呈多发结节状,可保持原发肿瘤的某些特征,如肉瘤纤维间质比较少,绒癌可见出血坏死等。CT表现平扫时常呈低密度或等密度结节影,常多发,边界较清亦可浸润状,因多数转移瘤是少血供的,故增强时密度低于周围肝实质,呈“牛眼征”,部分转移瘤可有囊性变及钙化影。肝转移瘤肝转移瘤并下腔静脉癌栓肝转移癌胃癌肝转移胰头癌肝转移结肠癌肝转移肝癌栓塞治疗术后CT表现肝癌介入术后,以癌灶中央为主的大片癌组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但在肿瘤的周边部,癌细胞往往仍保持旺盛的增殖能力,并向周围正常肝组织浸润。CT表现a、癌灶中央坏死呈片状低密度影;b、癌灶较治疗前缩小;c、多有碘油在癌灶中残存、聚积。肝癌介入术后胆囊疾病的CT诊断胆道系统肝内胆管较细,与门静脉伴行,总肝管直径3~5mm,一般不显示;胆总管直径小于6mm,若大于10mm为扩张,多位于下腔静脉正前方,上下走行。胆囊位于肝门下2~4cm的胆囊窝内,胆囊壁厚薄均匀约1~2mm,大于5mm为增厚;胆囊长径4~5cm,大于5cm为增大;胆囊密度均匀,CT值接近水,有时可增高(与胆汁成分有关)。急性胆囊炎多因胆管结石阻塞引起(80%),严重者可引起化脓。CT表现为胆囊增大,壁弥漫性增厚,胆囊周围环行底密度影;脓肿形成时可有气体征象;气肿型胆囊炎囊壁内有气泡。急性胆囊炎气肿型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可因细菌感染、化学刺激等引起等引起胆汁淤积以及代谢异常所致。病理表现为胆囊黏膜萎缩,胆囊壁纤维化增厚,并可钙化,胆囊可缩小,也可因积水增大。CT表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壁钙化为慢性胆囊炎的特征性表现;胆囊缩小多见,多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瓷器样胆囊胆石症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可发生在胆囊、胆总管、肝内胆管等各部位。CT对含钙结石较敏感。临床多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消化不良等,急性发作时可有胆绞痛、呕吐等,合并急性炎症时,可出现高热等症状。胆囊结石CT表现:a、胆固醇结石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影,CT诊断困难;b、胆色素结石呈单发或多发的高密度影,泥沙样结石常沉积在胆囊下部;c、混合性结石可见结石边缘呈高密度环影,中心为底密度区。胆囊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CT表现为:a、胆总管内有圆形或环形致密影,其上段胆总管扩张;b、结石位于中心,周围有胆汁环绕形成“靶征”;c、胆总管扩张逐渐变细,突然中断,未见结石及肿块,应考虑等密度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斑点状高密度影,部分可见远断胆管扩张征象。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道感染多因胆管梗阻引起,多见于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等,多位于胆总管下端。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右上腹痛,高热,黄疸等。CT表现胆管扩张,胆管壁弥漫性增厚,胆管内可有积气征象,肝内可有多发性小脓肿,常伴有胆管内结石。胆道感染胆管结石并胆道感染胆囊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多认为与结石引起的胆囊壁的慢性炎症有关,70~90%为腺癌,有浸润型(70%)、乳头状(20%)、黏液型三种生长方式。CT表现直接征象:a、肿块型表现为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被软组织肿块代替,与肝实质分界不清;b、囊壁肥厚型: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c、结节型:向腔内突出的乳头状或菜花状肿块,其基底部胆囊壁增厚。间接征象:包括肝脏直接侵犯征象、肝内转移灶、周围淋巴结转移、胆道梗阻征象、门脉浸润征象等。胆囊癌胆囊癌胆囊癌胆囊癌胆管囊肿胆管先天发育异常所致,胆管壁发育不全而致异常扩张;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主要有黄疸、腹痛和腹部肿块等症状CT表现肝门区或肝内外单发或多发的囊状低密度病灶,囊壁薄而均匀,口服或静脉注射胆囊造影剂后,病灶内有造影剂存在可明确诊断。Caroli病可见“中心圆点征”为胆管囊肿包绕肝静脉分支所形成。胆管囊肿胆管囊肿先天性胆管囊肿先天性胆管囊肿梗阻性黄疸CT可鉴别梗阻性和非梗阻性黄疸,判断梗阻部位,鉴别病因。胆道扩张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可靠依据。肝门区胆道梗阻为高位梗阻,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此处梗阻多为恶性肿瘤如胆管癌、胆囊癌等。也可见于胆石症。肝总管梗阻表现为肝内胆管和肝门区肝外胆管扩张,胆囊多无扩大;此处多见胆管癌,肿瘤常较小而不易显示。胆囊癌晚期可直接侵犯或淋巴结转移压迫,造成远端肝总管梗阻。胆总管梗阻表现为广泛的胆管扩张,胆囊扩大,此处多为胰头癌、胆总管结石等。壶腹部梗阻低位性梗阻,全部胆道系统均扩张,多见于壶腹癌及结石。壶腹癌的肿块不易显示。胆总管下端占位胆总管结石胰腺疾病的CT诊断胰腺位于腹膜后肾旁前间隙,长12~15cm,分钩突、头、颈、体、尾5部分,脾静脉紧贴胰体尾部后缘;胰头最大径为3cm、体部最大径2.5cm、尾部最大径为2cm。此外应注意头、体、尾的比例关系。正常胰腺双期表现急性胰腺炎常因胆结石、感染、酗酒外伤等引起,导致胰管阻塞,胰液释放入间质,引起胰腺及胰周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血清淀粉酶升高。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前者较轻,愈后好;后者胰腺有广泛坏死、液化和出血,可有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CT表现胰腺增大,轮廓不规则,密度可略低,边界模糊,胰周脂肪间隙因炎性水肿而密度增高;可见假性囊肿形成;若出现脓肿可呈囊性变,当其中出现空气时可确诊。增强扫描可见局灶性低密度不强化区。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肾旁间隙积液)慢性胰腺炎多由胆道疾病引起,部分由急性胰腺炎转变所致。临床呈反复发作或隐匿发作。病理上主要是炎症、纤维化、瘢痕收缩,导致胰腺及胰管的形态改变。CT表现胰腺萎缩、增大或正常,胰管狭窄或扩张;胰腺内出现条形或斑点状钙化,与胰腺走行一致(有诊断意义);部分可见假性囊肿形成。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多由急性胰腺炎胰周积液纤维化包裹所致,其部分囊壁与胰腺相连,部分为腹膜、韧带等组织,无胰腺上皮细胞内衬,故称假性囊肿。CT表现水样密

1 / 20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