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读后感创造,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的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而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本书他综合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形成一套颇有影响的美术教育观,为我们从事美术教学实践提供了启示与参考。一、布朗.科赞尼克的艺术教育观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布朗.科赞尼克明确指出美术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这是对美术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布朗.科赞尼克把儿童的美术创作看作是他们心智(感情、智慧、生理、知觉、社会性、美感及创造性)的反映。从儿童的美术创造活动中,可以窥见他们的心智成长情况。布朗.科赞尼克强调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认为创作过程对儿童整体发展最为重要,明确指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制作过程而非完成品”。教师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对儿童美术创造教师不该予以干涉,而应该要提供材料和刺激,让儿童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发展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布朗.科赞尼克的艺术教育观点使我们认识到:美术教育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美术教育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美术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美术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而美术评价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二、布朗.科赞尼克教育观点中的偏执理论布朗.科赞尼克艺术教育观点有其独到的地方,给了我们在教学中许多启示,但也存在偏执的方面。布朗.科赞尼克反对教师对学生在技巧方面的“解释或传授”。他认为:“技巧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它是极端个人化的,因此技术不能加以解释或传授,每一位儿童都得发展自己的技巧。”接着,他在如何选择和发展技巧方面,提出了五点重要原则:(1)教师的任务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适当的材料;也就是说,儿童在其成长与自由艺术表现的关系上,已经有使用它们的准备了。(2)每一种材料或技巧必须有它独特的功效,假如一件作品能用不同的技巧很容易的来表达,且产生较佳的效果,那么,我们所使用的技巧就不对了。(3)教师要了解,儿童必须发展其个别的技巧;教师的“帮忙”,表演给儿童知道的“正确”技巧,只有限制儿童个人的表达方式。(4)一种艺术材料和其操作仅是达到目标的方法而已:技巧不能离开其内涵而独立的予以施教,使用得当的话,可以帮助儿童自我体验的欲望,或是表现的冲动。(5)在一间教室里同时使用不同的材料,以适合儿童的需要;因为这样可以使儿童面对多种程序,而使他认识各种技巧的可能性。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技巧传授是协调发展的美术是“美”和“术”的有机组成。“术”指的是美术表现的方法,这其中也就包含了技能与技巧,可以说美术是通过“术”的手段来达到“美”的目的。因此,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最终要借助美术技能和美术语言才能表现出来。我们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建立在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的。在这一过程中,技能技巧的模仿是不可避免的,这在低年级学生的美术创造活动中能更明显地体现出来。学生的模仿如果不是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就必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最终创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见,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如果只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技能技巧的传授,就会使好的创意囿于观念层次,而得不到完美的表达。可以说,没有技能技巧就没有美术,而一定的技巧需要通过模仿或传授才能形成,离开技能技巧传授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片面和不客观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与技巧传授协调发展。罗恩菲德提出的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教育者重视的,可是如果将创造性的培养与技巧传授分割开来而独立地进行,将技能教学彻底否定,就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协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技能技巧传授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造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无拘无束的气氛,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与技巧,指导和传授学生掌握技巧表现的要领,使他们克服实践运用中的困难,更好地运用美术语言和技巧来实现美术创造。总之,在美术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技能技巧传授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更有效地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