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构图原理一、园林形式的确定1、根据园林的性质2、根据不同文化传统3、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4、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1、根据园林的性质2、根据不同文化传统3、意识形态的不同决定园林的表现形式意大利园林中国园林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英国古典主义园林意大利巴洛克园林日本枯山水园林4、环境条件的要求植物改善小气候二、园林空间布局•园林空间艺术布局的目的在于构成一个既完整又有变化的美好境界。•常从静态、动态两方面进行空间艺术构图。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动态观赏: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在动的游览路线上,应有系统的布置多种景观,在重点地区,游人必须停留下来,对四周景物进行细致的观赏品评。•静是息亦即停留、驻足•静态构图中,主景、配景、前景、背景、空间组织和构图的平衡轻重固定不变。所以静态构图的景观的观赏点也正是摄影家和画家乐于拍照和写生的位置。动、静的观赏也不能完全分开,可自由选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或因时令变化、交通安排、饮食供应的不同而异。(一)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1、观赏点与观赏视距•游人所在位置称为观赏点或视点。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间的距离,称为观赏视距。观赏视距适当与否与观赏的艺术效果关系很大。观赏视角与景2、最宜视距•正常人的清晰视距为25-30c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50m,能识别景物类型的视距为250-270m,能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m,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约为1200-2000m,但这已经没有最佳的观赏效果。至于远观山峦、俯瞰大地、仰望太空等,则是畅观与联想的综合感受了。利用人的视距规律进行造景和借景,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晰视距25-30c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30-50m识别景物类型250-270m识别景物类型250-270m辨认景物轮廓500m明确发现物体1200-2000m最适视域中垂直视角(26°~30°)•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不转动头部,而能看清景物的经验视域值为:1、大型景物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3倍2、小型景物约为3倍3、合适视距约为景物宽度的1.2倍4、如景物高度大于宽度时则按宽度、高度的数值进行综合考虑。一般平视静观的情况下,水平视角不超45°,垂直视角不超过30°,则有较好的观赏效果。3、最佳视域•人的正常静观视场、垂直视角为1300。,水平视角为1600。但按照人的视网膜鉴别率,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0,水平视角小于450,即人们静观景物的最佳视距为景物高度的2倍,宽度的1.2倍。以此定位设景则景观效果最佳。但是,即使在静态空间内,也要允许游人在不同部位赏景。建筑师认为,对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有三个位置,即垂直视角为180(景物高的3倍距离)、270(景物高的2倍距离)、450(景物高的3距离)。如果是纪念雕塑,则可以在上述三个视点距离位置为游人创造较开阔平坦的休息场地最适视域中水平视角(45°)54°水平视域的运用﹤54°﹥54°作为视觉“主体”,要求控制在54°视野范围之内需要“背景”时(即烘托主体)就应该不小于54°城市道路入口缓冲区大门三、园林的布局形式园林绿地的布局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自然式种植四、构图形式美的要素:任何艺术形象都是由线条、图形、体形、色彩等外在要素构成的。1、线条美;2、图形美;3、体型美;4、光景色彩美;1.线条美:线条是构成景物外观的基本因素,是造园家的语言。用它可以表现起伏的地形线,曲折的道路线、婉转的河岸线、美丽的桥拱线、丰富的林冠线,严整的广场线、挺拔的峭壁线、丰富的屋面线。直线表达的含义长条横直线---水平线的广阔宁静竖直线-------给人以上升、挺拔之感短直线-------表示阻断与停顿虚线---------产生延续、跳动的感觉斜线---------使人联想到山坡、滑梯的动势和危机感。直线类合成的图案和道路,表现出耿直、刚强、秩序、规则和理性用直线段组合成的图形表现出耿直、秩序和理性曲线表达的含义:园弧线-----丰满抛物线-----动势波浪线-----起伏悬链线-----稳定螺旋线-----飞舞、欢快双曲线-----和谐、优美蛇行线-----自由放射线-----扩展回纹线-----上升、流动弧形弯曲线代表着柔和、流畅、细腻和活泼曲线类型的审美特征植物景观中用直线组合的图案(绿篱、行道树等)可表现简洁、现代、秩序、规则和理性线条美•曲线则优美、柔和、细腻、流畅、活泼、动感。2.图形美•图形是由不同的线条采用不同的围合方式而成的平面形,一般有规则式和自然式图形两类。规则式图形的特征是稳定、有序,有明显的规律变化,有一定的轴线关系和数比关系,庄严肃穆,秩序井然。不规则图形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其特征是自然、流动、不对称、活泼、抽象、柔美和随意的。Contract规则图形表现庄重、稳定和秩序感流线型图形的自然、不对称、活泼、抽象、柔美和随意性•规则式图形自然式图形图形美3.体形美体形是由多种界面组成的实体,表现于山石、水景、建筑、雕塑、植物造型等。不同类型的景物有不同的体形美,同一类型的景物,也具有多种状态的体形美。园林景物表现出的体形美人工修剪体形自然体形体形美4、光影色彩美1)色彩的感情特点:白色:纯洁、高雅黑色:静穆、忧伤紫色:高贵、恐惧蓝色:沉着、冷酷红色:热情、欢乐橙色:华丽、浮躁黄色:温情、轻快绿色:朝气、环保2)园林色彩构成要素:⑴日月霞光⑵泉池水色⑶彩色草花地园林色彩的⑷绿色草坪构成要素⑸色叶树木⑹花木林⑺花灌木丛⑻建筑色彩⑼墙垣色彩•光影色彩美烟云细柳5)朦胧美3)园林色彩配置要求⑴注意大面积色彩的配置;天空背景地面花坛群园林的色彩大面积大草坪湖池水面广场与园路色彩可艳丽色彩宜素雅⑵注意基调色的主导性配置;⑶适当应用对比色和补色;⑷多用类似色调和园景颜色。色彩的对比五、形式美法则与应用1.主体与从属法则2.对称与均衡法则3.对比与协调法则4.比例与尺度法则5.韵律与节奏法则6.比拟与联想法则7.多样与统一法则1.主体与从属法则•主体是空间构图的重心或重点,也起主导作用,其余的客体对主体起陪衬或烘托作用。这样主次分明,相得益彰,才能共存于统一的构图之中。若是主体孤立,缺乏必要的陪体衬托,就形成孤家人了。如过分强调客体,则喧宾夺主或主次不分,都会导致构图失败。所以,整个园林构图乃至局部都要重视这个问题。⑴主从关系因子主:主体,是结构核心;宾:客体,是重要结构部分;陪:陪衬体,起烘托作用。⑵主从结构原则a.必须突出主体,不喧宾夺主b.主体景物必须是结构核心⑶主体突出方法a.主体升高;b.采用对比手法;c.采用烘托手法用“夹景”法d.占据中心位置;用“添景”法e.占据视觉焦点;设置背景f.孤立独处。缺少变化没有重点种植设计应在需要的地方突出重点缺少变化没有重点强调种植重点1)中轴对称的手法:在园林布局中,确定某个方向作为轴线,在轴线上安排主要景物,在主要景物两侧和对立面安排次要景物陪衬主景。2)主景升高的手法:为使主景更加突出,而将主景置于较高处,犹如“鹤立鸡群”。在园林中主建筑或主景物一般体量较大,或者安排在地势较高的位置就是这种手法的运用。3)动势向心的手法:凡是四面环抱的空间,如水面、广场、草坪等,在其周围设置将要景物,往往形成向心的动势,使其中间位置的景物有“众望所归”之感。4)空间构图重心:把主景布置在园林空间的感觉重心上,包括规则式园林的几何中心或者是自然式园林的构图重心上。5)渐变法:像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手法一样,通过园林景观序列的布置,以序幕、发展、转折、高潮最后到结局的顺序,引出主景,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2、对称与均衡法则均衡是指园林布局中的前后、左右的轻重关系;自然界静止的物体都遵循力学原理,以平衡的状态存在,在园林布局中要求园林景物的体量关系应符合这种平衡安定的概念即均衡。对称均衡的布景常给人以庄重严整的感觉,规则式园林中多用不对称均衡的布置给人以轻松、活泼、自由、变化的感觉,所以广泛用于一些游憩性的自然式园林中。园林布局中稳定是指园林建筑、山石和园林植物等上下、大小所呈现的轻重感的关系而言。在园林布局上,往往在体量上采用下面大,向上逐渐缩小的方法来取得稳定坚固感,如我国古典园林中塔和阁等;另外在园林建筑和山石处理上也常利用材料、质地所给人的不同的重量感来获得稳定感,如在建筑的基部墙面多用粗石和深色的表面来处理,而上层部分采用较光滑或色彩较浅的材料,在土山带石的土丘上,也往往把山石设置在山麓部分而给人以稳定感。由这些现象中,人们产生了重心靠下、底面积大可获得稳定感的认识。对称与均衡是形式美在量上呈现的美。对称是以一条线为中轴,形成左右或上下在量上的均等。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对自身,对周围环境观察而获得的规律,体现着事物自身结构的一种符合规律的存在方式。而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延伸,是事物的两部分在形体布局上不相等,但双方在量上却大致相当,是一种不等形但等量的特殊的对称形式。也就是说,对称是均衡的,但均衡不一定对称,因此,就分出了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1)对称均衡又称静态均衡,就是景物以某轴线为中心,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取得左右或上下对称的形式,在心理学上表现为稳定、庄重和理性。对称均衡在规则式园林经常地中常被采用。如纪念性园林,公共建筑前的绿化,古典园林前成对的石狮、槐树,路两边的行道树、花坛、雕塑等。对称平衡对称平衡的几种形式对称均衡小至行道树的两侧对称、花坛、雕塑、水池的对称布置,大至整个园林绿地建筑、道路的对称布局。对称均衡布局的景物常常过于呆板而不亲切。(2)不对称均衡又称动态均衡、动势均衡。不对称均衡创作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a、构图中心法在群体景物之中,有意识的强调一个视线构图中心,而使其他部分均与其取得对应关系,从而在总体上取得均衡感。b、杠杆均衡法又称动态平衡法。根据杠杆力矩原理,使不同体量或重量感的景物置于相对应的位置而取得平衡感。c、惯性心理法也称运动平衡法。人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习惯性重心感,若重心产生偏移,则必然出现动势倾向,以求得新的均衡。人体活动一般在立三角形中取得平衡。根据这些规律,在园林造景中就可以广泛的运用三角形构图法,园林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重心处理等,它们均是取得景观均衡的有效方法。在园林绿地的布局中,由于受功能、组成部分、地形等各种复杂条件制约,往往很难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对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常采用不对称均衡的手法。不对称均衡的布置要综合衡量园林绿地构成要素的虚实、色彩、质感、疏密、线条、体形、数量等给人产生的体量感觉,切忌单纯考虑平面的构图。不对称均衡的布置小至树丛、散置山石、自然水池;大至整个园林绿地、风景区的布局。给人以轻松、自由、活泼变化的感觉。所以广泛应用于一般游息性的自然式园林绿地中。不对称平衡3、对比与协调法则对比与调和是运用布局中的某一因素(如体量、色彩、质感等)程度不同的差异取得不同艺术效果的表现形式,或可称是利用人的错觉来互相衬托的表现手法。差异程度显著的表现称对比,能彼此对照互相衬托,更加鲜明地突出各自特点;差异较小的表现称调和,使其彼此和谐,互相联系,产生完整统一的效果。对比是比较心理的产物。对风景或艺术品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加以组合利用,取得相互比较、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协调是指明各景物之间形成了矛盾统一体,也就是在事物的差异中强调了统一的一面,使人们在柔和宁静的氛围中获得审美享受。园林景象要在对比中求协调,在协调中有对比,使景观丰富多彩,行动活泼,又风格协调,突出主题。对比与协调只存在于统一性质的差异之间,要在共同的因素,如体量大小,空间的开敞与封闭,线条的曲直,色调的冷暖、明暗,材料质感的粗糙与细腻等,而不同性质的差异之间不存在协调对比,如体量大小与色调冷暖就不能比较。对比的手法有形象的对比、体量、方向、空间、明暗、虚实、色彩、质感的对比等。(1)形象的对比园林中构成园林景物的线、面、体和空间常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在布局中只采用一种或类似的形状时易取得协调和统一的效果即调和,相反则取得对比。园林布局中,形象的对比是多方面的。以短衬长,长者更长,以低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