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A.1949年、1951年B.1949年、1952年C.1949年、1954年D.1949年、1956年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中提出:“中国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新中国政府实行了()①包干到户②三大改造③“一五”计划④国企改革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①③④3.习近平同志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60多年前,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理由是()A.开始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B.解决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5.党的十九大继续关注农村,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评述不正确的是()学校姓名班级___________座位号……装…………订…………线…………内…………不…………要…………答…………题……A.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C.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D.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6.为“中国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孙中山B.毛泽东C.袁隆平D.邓小平7.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A.人们健康水平在下降B.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8.2017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①“一五”计划的实施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③“一国两制”构想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9.我国能成功的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主要原因是()A.“一国两制”的构想B.国际地位的提高C.军事力量的壮大D.综合国力的增强10.凤凰网北京消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5日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强调只有回到“九二共识”这个政治基础,两岸关系才能拨云见日。“九二共识”指的是()A.加强两岸合作交流B.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C.和平统一方针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11.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A.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B.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C.中苏建立外交关系D.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12.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这段话反映出()A.“一国两制”推动了大陆向台湾靠拢B.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C.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D.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3.2017年11月8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受邀出席“第十四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洪秀柱致辞时表示:“任何伤害两岸人民利益福祉、悖离历史主化、及违逆时势所趋的分裂主张,必然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得不到两岸人民的认同,只能沦为历史的灰烬。”这一事实说明()A.美国干涉阻碍了两岸关系发展B.谋求武力统一已迫在眉睫C.反“台独”、反分裂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D.“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良策14.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该通讯社报道的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5.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国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中苏关系恢复正常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16.(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来源:Zxxk.Com](4)“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提出的构想。(5)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三、综合题(共40分)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同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材料二: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改变世界。请回答:(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一,“这些原则”指的是哪一外交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产生的国际意义。(2)写出材料二中的“会议”名称及召开时间。结合材料与所学,概括周恩来提出的方针。这一方针对该会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两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在走向世界中,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4)从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18.“中国梦”成为时下最“热”的一个词。请认真阅读下列两段有关“中国梦”的重要讲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2013年1月4曰《中国国防报》材料二:A“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B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C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D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暮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1)我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我国导弹部队主要担任什么任务?(2)材料二A中,“改革开放”开始于哪一重大会议?“这条道路”具体是指什么道路?它是由以谁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开创的?(3)材料二B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哪一伟大构想中能体现出来?(4)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各族人民大团结”(材料C中)的实现。西藏和平解放是在哪一年?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方式是什么?(5)中国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中国人民应该怎样才能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答案解析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答案】D【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巨变指的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这些时间点是大事年表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它重在准确识记,难度系数不大。2.【答案】B【考点】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1953—1957年中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底,各项计划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①④改革开放后的事情,与题干不符,故排除。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学生要读懂材料,抓住题干中的两个关键短语“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很易得出答案。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识记能力。3.【答案】D【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60多年前,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0多年前,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60多年前,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由此得出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答案】A【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解析】【分析】A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开始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符合题意;B项解决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是在1977年,不符合题干中的“1979年”;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不符合题干中的“1979年”;D项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1982年,十二大上,不符合题干中的“1979年”;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意义。5.【答案】C【考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获得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史实。本题难度适中。6.【答案】C【考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突出贡献。而A孙中山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B毛泽东被誉为“新中国的缔造者”C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D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杂交水稻技术的发明;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做本题时也可以从题干中的“科技力量”入手,直接学出C项,因为其他三项都是政治人物,而袁隆平是科技工作者。7.【答案】B【考点】衣食住行的变迁【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这表明人们在“吃饱”“吃好”的同时,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文化、旅游、健身等其它休闲生活的消费,提高生活质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