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学习目标•1.在理解学前儿童发展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明确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内容和意义。•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以及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3.掌握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并能初步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学前儿童的行为。•4.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培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兴趣。知识结构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概念•(一)什么是心理•1.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简称心理,是人类最经常、最熟悉,也是最复杂、最深奥的现象。•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感过程是基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这种体验,或是愉快的、肯定的、积极的,或是不愉快的、否定的、消极的。•意志过程是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自觉调节自身的情感和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各种心理特征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个性具有独特性、整体性和稳定性。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自我意识等,决定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2.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大脑是最重要的心理器官,它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储存和发布各种信息。幼儿的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和充足的营养支持。一方面,成人要为幼儿的大脑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避免其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受到病毒侵害或外力的伤害;另一方面,要为幼儿创设安全、富有童趣的成长环境,使幼儿大脑能健康发展。•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它包括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类的各种活动。人在与客观事物的接触中,通过感知觉获得信息,使人的心理有了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思维的加工,人的心理内容变得日益复杂多样。•3)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个人需要、情感、态度、经验等方面,使人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带有主观色彩。比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方面,表现在人能根据既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和改造世界。例如,同样看到路边的一棵苹果树,喜欢吃苹果的人想的是怎样才能摘到树上的苹果。•(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广义: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或7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指从入幼儿园到上小学之前(3~6或7岁)的儿童。•1.婴儿期•我们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的儿童成长期。•婴儿期又包含两个阶段:乳儿期和幼儿前期。乳儿期是指婴儿0~1周岁的成长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时期;幼儿前期是指1~3岁的成长期。•2.幼儿期•3~6或7岁的儿童成长期。•综上所述,本书的学前儿童概念包括0~3岁的婴儿期儿童和3~6或7岁的幼儿期儿童。•(三)什么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从横向角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组成部分。指学前儿童在生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生理的发展是指身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心理的发展包括心理各种机能,如感知觉、记忆、注意力、思维、想象力、情感、意志的发展及个性心理的特征,如能力、性格、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从纵向角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组成部分。即研究个人毕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内容•(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趋势•(二)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三)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四)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意义•(一)有利于新教师快速适应幼儿教育岗位,并探索学前儿童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育•(二)有利于发现学前儿童零散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提升教师个人教育经验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