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作价值的七项修练以助人之心重新出发讲师:赵勇引言因市场制度受惠的人,一定是以最不昂贵的最佳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渴望。财富一定是来自服务客户。---米塞斯有一天等我们掌握了风、浪、潮汐与重力,我们应能驾驭爱的能量。那将是世界史上,人类第二次发现火。---德日进「工作是看得见的爱」纪伯伦如是说。驱动市场经济的是服务,而不是贪婪。企业是展现人类精神一个很重要的舞台。但爱、服务与性灵等词却很少与市场沾上边。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要在商场成功,就是卖光商品;若要追求精神生活,就得离开企业。这是一个错误的二分法。如果商业行为是以高度清醒的状态进行,物质财富与精神富足之间不会出现拉据。清醒的领导可以创造出清醒的企业,这种企业能整合智慧与慈悲,支持人类进步。在清醒的企业中,先人的智慧与现代的经济可同时并存。关于灵修之路最有名的图像是一系列雕刻作品---禅宗十牛图,来自于十二世纪中国,描述一个牧人与他的牛的旅程。一开始,未被驯养的牛走失了,甚至没有出现在第一幅图中。我们只看到牧人寻牛。接下来,牧人找到了这只牛,驯服他,将它骑回家,最后并与它合而为一。到了第九幅图,牧人与牛双双消失了,但是在最后第十幅图中,牧人以微笑的佛陀形象现身。最后的「入廛垂手」象征牧人最终的觉悟。那些认为企业与灵修不能相容的人感到意外,这就是「以静态的心,随缘度化众生,垂手等待众缘。」牧人象征着求道者:牛则代表求道者的心。这个旅程一开始人了解到自己的心失控了,难以驾驭的心使他落入假象世界的牢笼中。他意识到自己的不清醒。知道问题后,他开始寻找真理。在接近他旅程的终点,也就是第九幅图时,他达到了开悟的状态。他领悟到自己与自己的心都是无限宽广的。他认清了世间现象虚空的本质,并实现了他真我的「无」。因此,他「不见」了。注释者海森对于这个近乎永恒的阶段如是说:「开悟的过程进展到此一境界,在经历多次的单纯化后,在了解与接受人性与社会的架构时会很困难:『这就好像他(牧人)现在又盲又聋,坐在自己的小屋中,而他向往的却不是屋外的事物。』生命本源是以流过松树或樱桃树的形式,还是以惯常的错觉或人类文明苦难表现的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分野。」当海森形容灵性的求道者是「又盲又聋」,而且不愿意再涉入人类社会,他碰触到许多企业人士反对灵性探索的主要论点。他们声称若全然投入宗教的修炼,最后将不理会世俗;如果你是神秘主义者,你就不能处理逻辑之事。许多灵性的追求者,也确实失去了对日常事务的兴趣;其中有些人未曾再返回世俗.对他们而言,凡人的世界只是一种假象,必须抛诸脑后;超凡入圣意谓着归隐.然而十牛图告诉我们的是,修练之路并不是终于四大皆空,相反的,最终还要再返回俗世.在第十幅图「入廛垂手」中,牧人最终领悟到生命的真理,看起来像是「从这一村到另一村、从此一世俗境况到另一世俗境况到处悠游的快活庄稼人。他的身体满溢着生命的能量。他的生命充满着慈悲之爱。他张开的双手表现出完全的空。」完全的空意味着准备进行创造性与助人的工作。如果你遵循本书的教导,你也可以开始走上牧人寻牛的探索之路。这样的旅程可以帮你重新掌控自己的心,让你从积习抽离,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觉察状态。它会激发你守护自己的价值观,以真诚、建设性且无懈可击的沟通与人互动。它将协助你重新认识「你是谁」、「在这世界上你必须做什么事」。如此非凡的旅程才能称之为「灵修」。(心灵)这个字与(呼吸)来自相同的字根,过去用以表示赋予生命活力的原则。随着时间流转,焦点从生命转换到灵修的核心概念---「清醒」。因此我们可以把「心灵」定义为清醒的生命哲学,而「心灵活动」则可视为提升自己与他人意识所做的努力。企业一般不会被视为灵性层面的活动,因为其目标是追求获利,除此之外就没有更深的涵义。然而,唯一能产生价值的企业,就是把日常经营当成灵性活动的清醒企业。我们往往识以为整个心灵冒险整体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或是像十牛图那样遗世独立,事实并非如此。这故事最终并不是叫你去喜马拉雅山上挖个洞穴把自己藏起来,而是要你获得更多启发,然后垂手入市。名人感言与商学院所教的东西相反,「股东利益极大化」或「利润极大化」从不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对(卓越)企业来说……是的,他们寻求利润,但他们也同样受到核心价值与超越赚钱的目的指导。然而矛盾的是,这些有远见的公司获利远超过那些纯粹利润导向的公司。---柯林斯与波拉斯企业的真正目的我记得我儿子托马第一次玩拼字棋游戏打败我。他当时十岁。他满脸笑意,而我笑得更灿烂!当我赢的时候,我会很得意,但当他赢的时候,我更是兴高采烈,感到与有荣焉。与托马玩涂鸦时,我知道我不能输,但如果我赢了,那很好;如果他赢了,那更好。我仍持续努力地赢得游戏,但我知道在我与他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带给我欢乐。理由再明白不过:我爱我的儿子。我希望他成长并发挥自己全部的潜能。我因他的聪明、技巧与灵活而感到欣喜,就算这小淘气鬼拿到三分字而让我眼睁睁看着他赢得比赛,我也是一样开心!我发现当你爱你的对手,根本就不可能为失败而痛苦,这层体会震撼了我。虽然有损失,但没有痛苦。与所爱的人相互竞争是可能的,但你不可能对他的成功感到懊悔---即使是以你的成功为代价。疏离感才会产生恐惧与悲伤。某位圣人说过:「当一分为二,恐惧就产生了。」在合而为一的爱中,只有喜乐。与小孩子相处感受到合而为一的爱是很容易的,但在商场的竞争对手身上有可能感受到吗?是可能的,但不多见。容纳别人在我们自己关心、在乎的范围内,必须发展清醒才做得到。只有达到更高的灵命成熟,我们才能拥抱我们的竞争者,爱他如爱我们的「邻舍」一般。人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就是拓展我们关心、在乎的范围。在最低的层次上,个体只关心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我中心的阶段开始,只有「我」最重要,凡事都要让「我」开心。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两岁的小孩因为无法立刻拿到所有的点心而大发脾气,他很生气他哥哥拿走了一半的点心,一点也不会考虑哥哥的感受。这就是我第一、我第二、我第三;我就是全部。另一个例子是我的女儿帕洛玛,她五岁时跟我说:「爸爸我爱你,就跟爱电视一样喔。」在她的爱中,我不是主体;我只是一件她喜爱的东西,就像电视一样。她的意思是:「你和电视都让我很快乐,如果没有了你或电视,我都会很难过。」五岁时这么想是正常的,但二十五还这么想就大有问题了。随着个体的成熟,他会变成族群中心。在这个阶段,他将自己视为某一个社群的份子,「我们」之中的一员。他不再专注于他自己或他想要的东西上,开始关心社群的成员。关心的范围拓展到家庭、家族、部落、国家、种族或任何他觉得有归属感的团体。与自我中心的特色不同,族群中心在乎的是别人---只要他是「我们之中的一员」。但如果他不是,他就不值得关心。如同思想家威尔伯喜欢说:「纳粹也爱自己的孩子。」若我们能再成长,下一个阶段就是世界中心。(研究者发现今日成年人口中只有不到15%的人可以达到这个或更高的阶段。)在这里,个体依据普世价值观而活;不再只是「我们」,而是与「我信所有人」有关。他关心的范围不在局限于个人,并扩及到全人类的层面。这是非常普遍且有些抽象的关怀,就如美国独立宣言阐述的:「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所有人皆生而平等,拥有造物主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力,即生命、自由与对快乐的追寻。」最高的阶段是心灵中心。心灵中心的发展是十分少见的;研究发现只有不到全世界人口的0.5%可以达到这样清醒的层次。心灵中心的个体会不断延伸他所关心的范围以包含每一个有知觉的生命。在这个层次的个人会经验到与他人的连结感,因而超越了彼此分离的外在表象。世界上的物体与人看起来仍是彼此分离,在前几个层次中观看也确是如此,但这层次的人现在却体验到更深奥的真实。波浪看起来像是个别的实体,但实际上是同一片海的动作---只有一大片水在动。彩虹的颜色看似分离,但实际上是同一道光源产生的折射---只有一道光在闪耀。每件事都可视为清醒的征兆。心灵中心的人能毫不费力地爱人如己,因为他了解到他人,实际上就是自己真我灿烂的展现。名人感言我曾经思考过水与其上的波浪两者之间的差异。水面上升,水还是水,水面下降,还是水,你能给我一点暗示,如何区分它们吗?只因为某个人造出了「波浪」这个词?我就必须把它从水中区分出来吗?---卡比尔在人类发展的最高层次上,每个实体都是「觉察」中独一无二且珍贵的面向。如柏拉图所描述,整个外显的世界,也就是这个世界,就像是「可见、可感知的上帝」。就像以黄金为材质的各类首饰,不同的实体都是同一种能量的展现;正如爱因斯坦假设的E=mc2。在这个层次,竞争变成了合作;反对是一场游戏,为了鼓励每个人胜过其他人;看似对手,实则为一起超越、包容竞争的合作。在较低层次的发展上,竞争被视为打败对手以「证明」自己的机会。人们透过在运动与企业上的胜利来寻求快乐。当他们击败他们的对手时,就得到了优越感以及「成为重要人物」的喜悦。另一方面,被击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风险,失败可能会粉碎一个人的自尊。在第三章中,我区分了基于充实感的行动与基于不足感的行动之间的差别。我解释当你感觉空虚时,就会试着以成就来填满自己。竞争变成一种唯物主义、自我拉抬的事业。当你觉得很充实,你就不需要借由外在的成功来发现自己的价值;竞争变成一种心灵的磨练,是一个测试你的毅力及展现你价值的机会。已不需要再去证明那个你早已知道的自己了。所以如果你已经很充实了,为成功拼命又是为了什么?因为竞赛是展现你丰富内涵的一个绝佳舞台;因为竞争是将你推向卓越的一个绝佳刺激。没有一场竞赛会没有努力想获取成功的参赛者。对充实的人来说,你参加竞赛不是为了要获得成功,你努力成功只是为了使竞赛可以继续下去。企业、运动或任何竞争性的活动更大的目标都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一个让人自觉、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地方。当我们回应(企业的)状况时,我们发现自己是谁以及我们真正的立场为何。我们透过自己的行为、应对他人及世界,建立了自己的价值。当我们扩大了自己关心的范围,涵盖了同事、顾客和其他人,我们超越了自我。当然,为了使企业的游戏继续存在,参与者必须努力赚钱并完成自己的使命,但这游戏已不单纯只是为了获胜。物质上的成功不再是终点;它变成是我们发展与展现自己最高本质的一种方法罢了。什么样的工作与企业更大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不只推动物质上的任务,还包括心灵上实践等原则的工作。心理学家说这样的工作是「自我实现」,因为它们能增进工作者的领悟及幸福。名人感言人,只是我们所谓「宇宙」这一个大整体的一小部分,一个受限于时间、空间的部分。他感受到自己、自己的想法与感觉,这些都是与其他事物分离的东西---是一种自己的意识在肉眼上产生的错觉。这种错觉是我们的牢笼,把我们个人的渴望与感情限制在少数与我们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透过扩大自己的理解与同理心的范围,拥抱所有的生命及大自然的美,让自己从牢笼中解放出来。---爱因斯坦自我实现的工作真义有些人把心灵活动限制在自己的私领域,而我们工作上的活动却定义了我们个人与在社会上的身份,它们提供了社群、目的与意义。工作为我们的成就、正直、权力感与技能提供了挑战与机会。如果我们大多数的物质、情绪、智力与心灵上的满足都来自我们的工作,我们怎能只把工作当成一种经济活动呢?我们成年后花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工作。在我们工作的岁月中,工作占据的时间多于其他醒着时做的任何事情加起来的时间。所以如果工作时间是「浪费掉的时间」、「死的时间」或「不清醒的时间」,那我们的生命大部分就是「浪费掉的」、「死的」和「不清醒的」。如果我们怯懦的经营自己的工作,那么生命本身也会变得狭小。这就是为什么超越一般的企业并体悟到工作是心灵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如此关键,这也是人类高尚情操的表现。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可以支持我们自我实现?当然是让人获得尊重、倾听、重视、支持与托付有意义且具挑战的工作环境,它让人们可以依他们的价值观来运作,并以他们的自主、能力与正直来为组织的使命做出贡献。这就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梅斯洛说的「自我实现的工作」。自我实现的工作超越了工作,使人们跳脱完全关注自身的状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