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语言与交际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语言与交际的影响摘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作为中西方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各自语言的形成与其交际行为,价值观的差异也是导致跨文化交流中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了解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与对语言与交际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关键词:价值观差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语言形成,跨文化交际1.引言“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Lusting,1988)一定的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因环境、历史背景等的不同而形成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荷兰学者霍福斯泰德提出中西价值观念对比的五个尺度,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avoidance);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sexism&feminism);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ternorientation&shortorientation)(Hofstede,1980:336)而其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可谓是中西方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将会直接影响中西方语言的形成与交际行为,也是导致跨文化交流中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了解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差异与其对语言形成和运用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2.中西方的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VS个人主义中西方文化分别根植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渊源和现实环境中,致使中西方集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价值观有明显差异。2.1.集体主义与“利他”集体主义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历史上有关国家、民族意义上的大集体观念和家族、宗族、家庭意义上的小集体观念历史久远。受两千多年封建宗法“集体观念”的浸染,中国形成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即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集体利益为基础,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保障个人利益。而“利他”的特点是:从某种所谓人的本性,如仁爱心出发,或者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而要求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某些个人利益。因而,集体主义可以说是“利他”的深化。2.2.“个人主义”在中国在中国,“个人主义”作为异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人们或许能够意识到那是在西方语境中理所当然的东西,但也会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和现实情境而无法真切地理解个人主义。中国的《辞海》界定“个人主义”为“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表现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惟利是图、尔虞我诈等”;《现代汉语词典》诠释“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有学者认为“是一种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强调自我支配的政治、伦理学说和社会哲学。实质上是一种从个人至上出发,以个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世界观。个人主义的膨胀,必然会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破坏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因而为共产主义道德所不容”。(冯契,1992:78-79)由此看来,“个人主义”这个词在中国完全等同于“利己主义”,有一定的贬义倾向,人们对它的理解与其在西方特有的文化内涵是不相符合的。2.3.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利己”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不完全等同于“利己”,西方学者把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开来。“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赵福琪,2010(1):87)西方文化更把“个体主义”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把西方的个体主义描写为,“我们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我们的名字而已,不是财产。我们必须寻找机会。我之特殊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我通过奋斗拼搏取得的。”(RBellahetall.1985)在这种充满竞争意识的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人自立,人人自危,从而养成自力更生,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的工作伦理,也养成他们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念。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以及个人权利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例如:Allpeopleareequalbeforethelaw.3.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语言形成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信息丰富的文化又是蕴涵于语言之中的。(陈伟,2008:211)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对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影响颇大。3.1.“集体主义”对汉语的影响从承载“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语言来看,崇尚和张扬“利他”价值与集体利益的语辞很容易成为汉语成语、警句。如: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许友至死(《礼记·曲礼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公而忘私(《汉书·贾谊传》)、克己奉公(《后汉书·祭遵传》)、先忧后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古道热肠(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大公无私(清·龚自珍《定庵续集·论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与之相似的汉语言是难以一一列举的,由此看来,“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对一定语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反之,这些言语对观念传承的作用也是勿庸质疑的。3.2.“个人主义”对英语的影响个人价值至上的核心文化理念促使英语中形成大量的以self和ego组成的词组和体现自我奋斗价值的谚语,为privacy赋予了浓厚的民族内涵。3.2.1自我的self与ego只要看看英文词典中的合成词中,有多少词是以self与ego为前缀的就可看出“个人”在英语民族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超过100多个),如:self-absorbed(自我专注的),self-actualize(自我实现),self-advancement(自我发展),self-affected(顾影自怜的),self-affirmation(自我肯定),self-appreciation(自我欣赏),self-conceit(自命不凡),self-dealing(假公济私),self-esteem(自尊),self-fulfilling(自我实现的),self-identification(自我认同),self-pride(自负),egocentric(利己主义的),egodefence(自我防御),egotist(自高自大者)……3.2.2有关self-made的谚语西方人们崇尚self-mademan或self-madewomen(靠自己奋斗成功的人),认为个人成就是最有价值的。因而,有关个人奋斗的谚语常被奉为人生信条,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Everybodyforhimself,thedeviltakethehindmost.(人不为己,天诛地灭)Nearismyshirt,butnearerismyskin.(自己的切身利益最切身)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这些谚语告诫人们:只有依靠自己,靠个人奋斗,才能得到和保持个性的自由,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3.2.3Privacy的内涵在西方,“个人主义同时意味着注重和追求个人隐私权和对私域的保护。“‘私域’在追求自我的西方社会被当作是合法、合理的,是人们的最高需求”。(戴卫平,裴文斌,2008;29-31)英语中形成很多与privacy有关的短语,如:privateaffairs,privatebusiness,privateconcerns,privatethoughts,priatezone,privateautonomy,privatelife,表达私域对个人的重要性与不可侵犯性。同时,也有些词语被用来形容令人讨厌的打听别人私事的家伙,如:nosy(爱打听他人的事),inquisitive(爱打听别人隐私的),meddleinotherpeople’saffair(干涉别人的事),pokeone’snoseintootherpeople’sbusiness(探听别人事)……如果脱离语言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单单从字面去翻译,或者说是以母文化系统的社会价值观衡量他文化系统言语习惯,就很容易衍生出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与矛盾。4.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上海一批高校英语教师曾列举英美人最令人生厌的现象:1、举止随便,如教师上课坐在讲台上,课堂上弹手指、吹口哨。2、衣着奇特,老年妇女浓妆艳抹。3、态度傲慢,说话的架式不可一世。4、太利己主义了,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爱干什么就干什么。6、自我欣赏,自我中心,老不注意顾全面子,人人都惯于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杨春苑,1998)归纳以上让中国高校外语教师“生厌”的现象,用“太利己主义了,不顾及别人”这句话,可以一言以蔽之。问题是,令中国教师“生厌”的习惯,在英美人那里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这些恰恰是英美人引为自豪的“个性特征”。在他们看来,如果缺乏个性特征,一个人反倒不正常了。另一方面,英美人对中国人产生于“集体观念”土壤的“自我贬低”、“一本正经”、“利他主义”等行为又感到“缺乏个性”、“无自信心”、不可理喻或是无所适从,比如中国人受到称赞时以“哪里,哪里”表示谦虚,消费时习惯争相付款……同理,这些也正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的写照。不难看出这种相互间的“生厌”,就是“集体”和“个人”在交际行为中的表面化冲突。如果相互间不了解彼此的价值观念差异,交际的双方都会陷入尴尬。5.结语中国传统价值取向表现出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思想,重视整体轻视个人,与西方文化中的强调个人权利至上,推崇自我和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各自语言的理解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采取的行为方式也就不同,因此跨文化冲突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正如英国GillianBrown教授所说:交际是有风险的事情(Communicationisariskybusiness.)(周标,2009:102)在当今的形势下,提高文化意识,了解各民族间的价值取向,增进各文化间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是减少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前提。而要做到真正有效的交际还应该培养移情能力,以别人的文化准则来诠释别人的言行。既要在多元化的交际中超越自我,也不能丢失自我,才能实现顺利、高效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参考文献:1.Hofstede,Geert.Culture’s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Work-RelatedValues,BeverlyHills,Calif:SagePublications.1980:3362.Lusting,Myron.ValueDifferences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inLarryA.SamovarandRichardE.Potter(ed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Reader.ByWadsworth,Inc.19883.RBellah,RMadson,WSullivan,ASwidler,STipton.Habitsofthe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