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生命价值研究0导论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0.1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0.1.1追寻生命价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确证0.1.2研究生命价值是摆脱“哲学迷失”的有益尝试0.1.3重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要求0.1.4研究生命价值是为正在展开的生命教育进行范导的需要0.2基本语境0.2.1中国传统“性命之学”对生命价值的关切0.2.3港台生命教育视域中的生命价值论0.2.4内地学者对生命价值的渐次逼近0.3研究目标0.3.1研究的态度:置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宽阔平台上0.3.2研究的思路:从追根溯源到出谋划策0.3.3论文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导论人的生命价值研究问题的提出我有时试着想像自己摆脱自身,负手立于太空的某一角落,惊奇地凝视这个蓝色星球的芸芸人生,看那冷色的、意味深长的运动着的美,看那生和死川流不息合而分、分而合,运动、升腾、变迁不居,看那一个个伟大的生命的激动人心的价值求索激起绚丽的浪花。——拙作:《瞬间与永恒——生命沉思录》,第页一、问题的提出生命如此令人惊诧!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这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星球,松涛低吟,柳丝婆娑,虫鸣蛙鼓,隼冲兔走,带露牡丹娇艳欲滴,含愁丁香惹人垂怜,所有的植物、所有的微生物、所有的动物各依其序而又驰突奔竞,万千生灵应节而舞,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大化运行中如此和谐,整个生命世界明晰而美丽,流畅和丰富,那勃勃的生机多么令人欣喜。所有的生命都在呐喊,所有的生命都在歌唱!生命,让人不由不去关注和研究,并从这种关注和研究中获得和谐的心境和充盈的生命。人的生命价值的内涵外延,也许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千百年来,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然而,这正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深信:一切科学的、哲学的、信仰的东西,都由同一个共同的源泉哺育的——那就是对于未知事物的憧憬和向自心的返回。我不是上帝,也不相信宗教意义上的灵魂不朽和人格化的上帝,我也许无法准确说出人的生命价值到底是什么,但我相信生命价值的不朽和精神生命的永恒。对于横倒斜歪在通向生命价值求索之途上的障碍物,我通过科学真理和生活经验的总和来清理;而对于远在前方的生命价值之鹄的,我通过哲学的沉思、审美的愉悦、灵性的震颤、信仰的笃定来触摸,试图通向一个明晰而和谐的思想世界。在我们之前,一代代哲人鱼贯而来,送给我们思想的种子;我也试图摸索着去打开又一扇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之门,踏上幽暗魅惑的林间小径,高擎我生命中全部的真善美凝聚而成的“阿拉丁神灯”,做世人寻找生命幸福的导游。(一)追寻生命价值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确证我们都生存于时空之中,生命是我们最贵重的行李,每日里我们与生命须臾不离,是不是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知之甚深呢?事实上与通常想像的情况恰恰相反,虽然生命一词我们耳熟能详,但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可能是我们发现和认识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对人的生命2价值的求索可能是人类最久长的征程。千百年来,任何“头顶蓝天,脚踏大地”的真正的“人”都在苦苦叩问自身的、本族的以及类的生命价值。何为生命价值?生命价值何在?生命价值几许?能不能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我的生命发展的机会安在?当一个人的灵魂在茫茫宇宙中孤独无助、飘忽不定时,该怎样找到回家的路?面对这样或深刻或激越或平常或寒素的追问,我们或能拍案而起,或能划然长啸,或能拈花微笑,但更多时候我们只会黯然伤神,哑口无语,不置一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追寻生命价值的反向前提。假若个体人的生命有无数次或者无限长,我们根本没必要探究生命的价值,反正美梦可以重现,成败可以重来。但我们都知道:任何个体生命的尽头,都有“死神”冷然守候,再为瑰丽繁华的梦中梦也会被死神惊醒。人生的无数遐思被岁月无情地遗落在时空深处,任何永生和复活的幻想和努力除具审美的意义之外,在现实性上只能付之一叹。对于珍惜生命的人来说,一个人的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它伴着春风而来,却在秋雨里飘落,不过数十冬夏。“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么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富兰克林回忆录》里的不起眼的一句话,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用后起了名言,它引起多少人低回怀想、昂扬奋进?人绝不像某些生化学家说的那样:只是机能稍稍复杂一些的碳水化合物。人的生命具有别的生命无法比拟的价值,这构成了我们对人的生命价值不懈追寻的动力。固然,人的生命如此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大多时候显得如此渺小而无助,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生命真的是不堪一击。同时,人的生命天然地受到诸多限制,他不能像鹰隼翱翔天宇,不能像鲸鲨畅游碧海,不能像虎豹叱咤丛林,甚至不能像一株古树阅尽千年沧桑,不能像一簇苔藓抵御酷暑严寒。但在这个世界上,人,只有人,才是万物之灵长。任何非人生命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生息延续,它们的生命没有悬念、没有期待、没有惊喜。只有人,这个特殊的自然存在物,才是世上唯一“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他“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人有难以限制的精神和智慧,有永无止境的“未完成性”,以及像“海底针”一样的“不可知性”,能够意识到自身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能对其做出自主选择。正是因为有了人的生命的观照,才使这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里霜天竞自由”的世界缤纷多彩,才使同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古人今人对于时光流逝、人生短暂发出同样动人心旌的声声喟叹。这样,对人的生命价值本真意蕴的深度追问,就成了古今中外学人的共同话题。(二)研究生命价值是促使价值论转向的有益尝试20多年来,我国价值论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在进一步推进时却陷入了三个理论困境:其一,在研究观念上“路径依赖”,试图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体系”,其理论意图虽无可厚非且值得尊重,但不从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本质出发,“理论来理论去”,势必会使价值论研究失去理应具有的广阔学术视野与丰富历史内涵。1其二,在研究对象上想当然地把所谓“价值”当作价值论的研究对象,并在实际研究中把它完全物化和等同于“需要”、“效用”和各种经验“价值事实”,而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未能开显出来。一味在“需要价值论”、“主客关系论”和“价值事实论”范围内研究,有学者指出:这不是价值哲学,而是“泛价值哲学”和“准价值哲学”。2其三,在研究方法上把分析具体价值现象的科学方法加以“普遍化”,来理解“价值的本质和价值现象的一般规律”并非合适的哲学方法,这就把本来应该对人的价值(注:本论文认为人的生命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部分)的超验层面的反思,变成了对价值事实的经验层面的反映,从而把价值哲学降为了价值科学。知识化的主客二分法的最大弊端是:一方面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变为“主体”而游离于人生存的现实世界之外,使人失去“人生在世”的全部丰富性;另一方面也掩盖了人之为人所具有的对于外在世界以及生1黄凯锋.论我国价值论研究的路径依赖[J].社会科学,2005,(1).2袁诗弟.需要的价值论分析与需要价值论批判[J].天府新论,2006,(2).3命自身的超越性,掩盖了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体悟与求索,也使价值哲学研究失去应有的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3觉察到理论的藩篱就不难突破藩篱的门径。在研究对象上,价值哲学应另辟蹊径,开辟出探讨“生命价值”这一真正属于哲学的领域,并凸显生命价值的关注和关怀,从而使价值论从“知性形而上学”转向至“理性形而上学”,从价值科学转向至价值哲学。在研究方法上,应超越“主客二分”旧范式,超越“认识论”而趋向现代“解释学”。在学科性质上,抛弃把价值论当作所谓哲学“三大分支”之一的定势,把生命价值论视为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范式、模式,真正体现哲学的本真精神与动态演变,揭示价值哲学的根本意义。在指导观念上,放弃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一厢情愿的意图,认识到“价值哲学”不应把自身视为某种“主义”的“体系”的建构,而应把自身视为人类全部传统哲学的一个继续、一个人类精神上的具有形上意义的探索,一个具有哲学史意义的、既具有超验反思意义也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思想史的总结,吸收、借鉴哲学史上一切有益的思想成果,强调继承、发扬人类精神发展中一切“原精神”与“元价值观念”的本质内涵。在理论意图上,构建生命价值论的理论体系,继承与整合人类传统哲学与文化精神,对当今人类生存、生活之实然进行理论反思与批判,将人的生命意蕴纳入研究视野,关注并不囿于生命个体及其内在感受,将其整合进马克思所说的以人们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存在”的宽广视域中来,全面性地、建设性地开拓出一条通向哲学未来的创新全之路,为今日学者找到一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哲学路径。4(三)重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和关系构成的复杂系统。社会有机体的活动主体是具有自觉生命意识的追求生命价值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是以人为中心而形成和展开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包括他人)、人与自我(心灵)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作为哲学范畴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良性互动,和谐统一。其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基础,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核心,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是本质和灵魂。如果从生命价值论的视域来考量,我们可以把和谐社会看作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人的自然(生理)生命、社会(关系)生命和精神(心灵)生命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首先,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的自然生命即生理生命的成长是自然历史过程,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其次,“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各种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的社会生命;第三,人是精神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的精神生命是知、情、意的统一。它既是人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活动的反映、体验和感受。又是人的其他生命活动的统摄和调控系统。(查找马克思原话及出处)由此可见,社会发展过程,也是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和谐生命的过程。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为了满足或实现人的生命存续和发展需要。在这里,人是主体,是根本,是目标。和谐社会作为理想的状态呈现,最终体现为物我关系、人我关系和心我关系的和谐;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追求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所以,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指向应当是人的生命的和谐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与塑造和谐生命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从社会和谐论到生命价值论,这种观念或3孙伟平.关于价值论的研究方法走出拟科学认识论的误区.哲学动态,2004.7.4兰久富.走出价值哲学的理论困境[J].哲学动态,2004,(7);游兆和.对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本真精神的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6,(7).4思维转换的意义在于:第一,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的“人”而不是关注“物”。和谐社会的着眼点是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生命质量的提升,而不仅仅是物质的追求和物欲的满足。和谐社会的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体现每个生命都平等享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第二,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个体生命的自觉为重要前提。更多地“向内诉求”而不是“向外索求”。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它需要政府和组织的大力倡导和推动,如要处理好经济社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问、贫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另一面更需要个体的思想自觉和积极践行,在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从我做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第三,构建和谐社会、塑造和谐生命需要加强生命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大背景上说,是因为在后工业社会人类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