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详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刘力源陶侃提纲刘力源部分:1.前现代、现代、后现代2.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陶侃部分:1.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概况及相关理论2.总结泛滥成灾的后现代?后现代风格、后现代电影、后现代音乐、后现代艺术、后现代建筑、后现代文学、后现代城市、后现代舞、后现代摄影、后现代农业、后现代爱情、“后现代”(孙思怡)、“姨妈的后现代生”。。。。。。后现代的社会与后现代的世界后现代主义论及自我之死,这其实使自我孤立,每个人被困在互相隔绝的世界里。后现代主义鼓励没有个体性的自私、没有身分的主体性没有自由的放纵。后现代主义谈论文化,但因界定文化的传统、信仰和价值都被它伤残,其实缺乏文化。后现代主义强调宽容、多元主义和多文化主义,但当它摒弃所有信仰时,它把所有文化都变得无关痛痒,且一个文化也没有宽容。(GeneEdwardVeith)。在后现代的攻击之下,所有的界限和差异迅速衰减。后现代语境中似乎难以区分伴随于传统坍塌带来的损失。PartI前现代、现代、后现代PartII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PartIII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PartI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Premodern(ism)VS.Modern(ism)VS.Postmodern(ism)从后现代开始•从时间上说,我们始终处于现代,追求新异;而从特征与风格上说,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割断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后现代主义是从现代主义的母腹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它一方面是对现代主义出现的一些新风格的萌芽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如果说前现代、现代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那么“后现代”则完全与此不同。严格地说,在时间上永远都只有现代,而没有后现代。之所以用“后”(post)来作为前辍,其出发点就不在于指时间概念。就像“超”这个词一样。二十世纪初,伴随着达达主义的是超现实主义,在当时,“超”的用法是广泛的:超现实主义,超历史,超越时间等等。“后现代主义”渊源•奥尼斯(F.Onis):《西班牙暨美洲诗选》,1934年;•费兹(D.Fitts):《当代拉美诗选》,1942年;•汤因比(A.J.Toynbee):《历史研究》,1947年,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标志着大约兴起于1875年的西方文明的历史新循环;•哈桑(IhabHassan):《后现代主义转折》,1987年,后现代主义真正兴起的时间约本世纪四十年代,最先出现在诗歌、文学中,然后进而影响美学、艺术、电影、电视、建筑等•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1984年,作为哲学术语的“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并认为它产生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7年,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兴起于“二战”后,是一股反现代主义的思潮。(不过,作为反现代主义的思潮,其出现的时间则还可追溯到本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达达主义)从字面上看,提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是不合逻辑的。但是,细究这些词的含义,似乎又隐含着历史的、逻辑的。因为“现代”一词意味着现在,人们在理解“现代”、“现代化”等概念时,往往是从现在与将来出发的,把它理解为正在到来或将要到来的那些特征,“现代化”意味着正在实现或将要实现。所以,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不完全是一个时间上的阶段之区别,而是某种方式、风格上的区别。前现代,正如这个语词所表达的,指的是人类知识史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知识史包括所有自泰勒斯时代哲学诞生开始,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直至启蒙运动的思想史。前现代主义,就像其后的现代主义一样,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无法用某一个世界观来加以刻画。就像维夫(GeneEdwardVeith)所说,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时代,既包括神话中的异教信仰和传统的理性主义,也包括圣经的启示。尽管前现代表现出多样化的理解,但几乎所有学者都形成了某些共识,比如它是对超自然的坚定信仰,并存在绝对的真理。(D.MartinFields)现代性(Modernity)是一个指代“现代(modernera)”的名称,它不同于现代主义,并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指的是1630-1940间的文化和知识。“modern”一词可以指称不同的对象。通俗地说,指的是20世纪的一般情形。对历史学家来说,早期的现代阶段(EarlyModernPeriod)指的是大约处于1500~1800年间的那个阶段,现代(modernera)则始自于18世纪的某个时候。按照这样的分法,19世纪的工业化标志着现代(modernity)的第一个阶段,而20世纪则是第二个阶段。有些学派认为,现代(modernity)结束于20世纪后期,被后现代(post-modernity)所取代,而另一些学派则把现代延伸,以至于覆盖了后现代所代表的的发展内容,直至进入当代(thepresent)。哲学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开始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他假设的是,我们无法知道物自体或自在之物,且知识的对象一定是与我们的表征能力相一致的。上帝、世界、不朽、自由、最开始以及最终结果都只具有知识的规范功能,因为它们无法在经验对象中找到完全满意的实例。现代主义者在谈到“现代”一词时,是浪漫主义的。他们力图寻找历史的新纪元,力图反叛古典主义的理想,他们创造“新颖”,尽管这些当时“新颖”的东西最终会遭到废弃,但是现代作品成为古典,正是因为它曾是真正现代的。所以,我们谈论现代与前现代、古典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我们在观念上建立了一个以不断完善进化的灵活的参照系。PartII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㈠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㈡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㈢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㈠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⒈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⒉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⒈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充分展现•西方资产阶级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将科技作用推向极端。•同时,资产阶级还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次大战中,被现代科技武器灭绝的生命达到7000多万。•不仅如此,科技和战争之间还陷入了一种恶性发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会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极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①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②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㈡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后,又不得不感叹“人也死了”!㈢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语)。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本身。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PartIII后现代主义理论来源•㈠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㈡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㈢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㈣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语言”的学说•㈤解释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㈥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文本主义的影响㈠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宇宙本体论(针对宇宙整体,寻求一个万物不得不由、不得不依、最终又不得不向之而归的本原性实体或质料,并试图对这一实体或质料的特征及其演生万物的过程和原理进行描述)、范畴本体论(“范畴本体论”针对人类理性的纯粹部分,如思维、语言的逻辑本性)和意义本体论(意义本体论肇端于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反思和追问,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本身,着力于对意义之本、价值之源的探究和建构)•现代西方哲学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的命题,要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无法解开的问题。㈡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哲学的混乱和争论皆源自对语言的误解,源自哲学家说了不可说的东西。因此,哲学就是澄清问题的活动,它的根本任务就是把能用命题和语言说明的与不可说的东西划分开来。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语言转向”。㈢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尼采要打倒一切偶像,摧毁西方几千年的哲学传统——即在二元对立中思维的传统,进行价值重估。•尼采抬高意志,贬低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尼采把是否有利于“提高权力感”作为衡量真理和区分善恶的惟一标准。•海德格尔要否定包括尼采和马克思在内的一切持有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哲学。•他认为对“存在”应该“理解”,理解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理解。•他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这样,海德格尔就瓦解了传统哲学的观念与实在、主体与客体对立的二元论,大大启发了后现代主义者的理论建构。㈣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语言”的学说㈤解释学的发展对传统哲学的冲击•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认中心、整体性、认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物、对象的解释、理解,注重从主体出发而发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否认传统哲学对一元论、事物的客观性和意义的确定性的强调。主张多元、主观和不确定。㈥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以及文本主义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马尔库赛、阿多诺、霍克海默、本雅明)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存在主义对人的生存的孤独性、虚无性及不确定性的强调,以及文本主义关于“一切事物都是文本”的观点等,也都从不同的方面,如批判现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性等,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概况及相关理论哈贝马斯、利奥塔德、杰姆逊提纲目录•一、了解哈贝马斯、利奥塔德、杰姆逊三个重要思想家的观点。•二、比较他们争论的问题及各自理论的切入点。•三、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说•四、总结及问题哈贝马斯的简介•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1929年6月18日—),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等职位。1994年荣休。他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交往行为理论•哈贝马斯认为,不能走向贝尔所谓的“宗教”,而只能走向重建”新理性“,在知识的可靠性和意识形态批判上建立交往行为理论。•呼吁从正反两个方面抵制后现代主义的进攻:•一方面是以贝尔为首的新英美保守主义将现代危机归罪于文艺现代性,并对其加以驯化规约;另一方面是法国结构主义者利奥塔德的过激反叛和消解。•主要著作:《现代性对抗后现代性》、《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理论和实践》(1963)、《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等。•哈贝马斯用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对抗•哈贝马斯从批判哲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问题。他坚持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程,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