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我在行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减负提质我在行动二街中心小学李宾“减负”这个沉重的话题,永远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工作者一块挥之不去的心病。“减负”虽然是一个系统过程,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乃至教育评价制度等问题,但是学校是“减负”的主战场,教师是“减负”的主力军,学校的管理者更应该是“减负”先锋队。我们站在教育发展、人才培育的角度,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减负”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且是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需要。为此,当务之急如何就是以科学的发展观和现代教育观为指引,全面深刻地理解“减负”的含义,落实“减负”举措。我们对学生的“减负”不能作平面化的理解,似乎“减负”仅仅是减轻书包、减少作业,减少学生在校时间,甚至取消考试。诚然,这些都是“减负”手段,并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减负”既不能平面化的理解,也不能“一刀切”。我发现,学生的负担并不是都重,而是“负担”不合理:机械学习负担重,实践活动负担轻;考试分数重,习惯培养轻;用脑负担重,动手负担轻;心理负担重,思想疏导轻。更何况,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他们学习负担的轻重又不能一概而论。有鉴于此,“减负”并不是减去所有的负担,应该减掉影响学生全面成长的过重课业负担和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心理压力,在“减负”的同时,创造学生更多的自主成长空间,全面营造生态化的教育环境,这样的“减负”,不会“减质”,而且能“增效”。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减负提质”这篇文章。1、创造成长空间。要做好“减负提质”这篇文章,不仅仅做好怎样“减负”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做好“减负”以后怎么办这篇文章。我以为,创造学生更多的自主成长空间,个性化地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做好“减负”以后怎么办这篇文章的关键一章。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要创设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舞台,挖掘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做才达到“减负”的目的。2、提高自身素质。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教学效率就高;教学效率高,学生的学习容量就大,学习效率也高。这种意义上分析,“减负”对老师而言,不是“减轻教学负担”,而是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总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减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渠道;学生的学习管理,是“减负”不可视的重要环节。3、改革评价模式。在落实“减负”的工作中,我认为改革评价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应试”教学只重视“分数”的评价,于是就误入“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怪圈。考试分数的高低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高分”成了师生心目中共同追求的“罗马”。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就成了一纸空文。为此,我校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中,突现学生的道德素质,渗透技能特长,重视学习情感、方法、态度。在学科成绩上,重视发展性评价和综合学力的等级评价,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学业成绩的和谐发展。4、实施个性化教学。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性化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顺利开展个性化教学。我认为,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方面,一方面,我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和校内才艺编演活动。另一方面,我保护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布置分层作业和个性化自主作业。特别是校本作业的分层设计上我有了一些思考。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就内容来说,既要突出新知识的重点,又要注意新旧联系,既要考虑双基,又要注意发展智能,既要面向多数,又要照顾两头。有时根据教学需要,还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深受学生欢迎。5、提升班级管理。我非常重视班级管理的提升,定期召开班级管理研讨会,并把班风的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是示范生的榜样作用。探索优秀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他们个性化的高效学习方式,通过年级学生大会、宣传栏、广播等形式为身边的学生提供零距离的榜样。二是关注问题生的成长。尤其是发挥问题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问题生的特长,增加其在班级中的威信。问题生能长足发展,班级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三是创建班级文化。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力创特色班级。每个班结合学校德育目标,提出班级口号,创建班歌,制定班级制度,实施激励性评价方案。大胆创造性的开展班级活动,开设午间谈话,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委。这样,“孝心奖”、“诚心奖”、“学习高效奖”等各类特色奖也应运而生。班级管理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教育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一句话,只有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团结的班集体,才能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总之,我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减负”,真正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发展的时空,锻造个性化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去认识、欣赏、实践和创造社会,这样的教育才回归到自然,这才是“减负”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