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必修课程--中药学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中药草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1.《神农本草经》作者:据考证,出自集体之作;成书年代:东汉;主要内容:载药365种,分“序例”与各论,创“三品分类法”;学术价值: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本草经集注》作者:梁陶弘景;成书年代:南北朝;主要内容:载730种药物;学术价值:本书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各种知识,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初步确立,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新修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主持编纂;成书年代:唐代;主要内容:载药共844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创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学术价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其图文对照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高度成就,对后世药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公元1082)主要内容:载药总数已达到1500余种,并方药兼收,图文并重,附以制法。此书的文献引用得以保存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学术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明(1518—1593年)主要内容: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学术成就: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1765年)主要内容:共十卷,载药921种学术价值:本书不但总结了我国十六至十八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重要文献价值。2.简述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学,广义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包括一切与中药有关的知识,如中药的品种鉴定、炮制、制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狭义的概念——着重介绍中药的药性理论、功效和主治等,实际上已成为临床中药学。本草(或本草学):是中药学(我国传统药学)的传统称谓,或泛指中药学著作。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什么是道地药材?写出10种常用的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其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或养殖)及加工合理,生产相对集中而产量较大,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自唐宋以来形成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临床疗效。著名的道地药材: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川贝母,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甘肃的当归,山西的党参,宁夏的枸杞,广东的砂仁,广西的肉桂,江苏的薄荷等等。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举例说明中药炮制的目的。炮制:中药材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临床用药目的,以及贮存、配方或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药材的自身特点,进行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古称“炮炙”、“修事”、“修治”。炮制的目的:一、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延胡索醋制以后能增强活血止痛功效,麻黄、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红花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强,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作用。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巴豆压油取霜,醋煮甘遂、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银花水煮川乌、草乌,姜矾水制南星、半夏,胆巴水制附子等。三、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更加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范围;如生地黄功专清热凉血、滋阴生津,而酒制成熟地黄后则成滋阴补血、生精填髓之品;生首乌补益力弱且不收敛,能截疟解毒、润肠通便,经黑豆汁拌蒸成制首乌后功专滋补肝肾、补益精血、涩精止崩;再如天南星经姜矾制后称制南星,功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药性辛温燥烈,而经牛胆汁制后称胆南星,变为药性凉润、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之品;柴胡生用疏散退热,鳖血炒柴胡则可凉血除蒸。四、改变药材的某些形状,便于贮存或制剂;如种子药材白扁豆、赤小豆;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猥皮等动物药。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净泥土、防风去掉芦头、黄柏刮净粗皮、鳖甲去除残肉、枳壳去瓤、远志抽心等等。六、矫味、矫臭,便于服用;如酒制乌梢蛇、醋炒五灵脂、麸炒白僵蚕、滑石烫刺猥皮、水漂海藻、麸炒斑蝥等。第四章药性理论1.中药性能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中药性能:是中医理论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药物的依据,历代本草对此高度重视。在当代中药学中,仍是反映其学术特点的中药内容,也是学好中药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历代医药文献论述的药物补泻、润燥、走守、猛缓及动静等也属于性能的范畴,相对较为次要。2.中药四气的含义是什么?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主要用于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性质,是药物最主要的性能。寒凉属阴,温热属阳。3.在五味理论中,各种味分别代表什么作用?五味,指辛、甘、苦、酸、咸。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缓、能和;苦:能泄(降泄、通泄、清泄)、能燥;酸、涩: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动物、海洋药;淡:能渗、能利。4.影响药物毒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正确对待药物的毒性?毒性:是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或损害性,是用以反映药物安全性的一种性能。影响毒性的因素:主要取决于用量;其次,药材的品种、质量、炮制、配伍、剂型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用药是否对证、服药时间及患者体质等诸多因素,都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毒性反应。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1.临床用药应防止两种片面性:使用所谓无毒药时,盲目加大剂量,忽视安全,以致引起中毒反应。使用所谓有毒药时,为了确保安全而过分小心,以致忽视疗效,随意将用量降低到有效剂量之下。2.正确态度:“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七情”包括哪七种配伍情况?分别举例说明其含义。配伍:根据病情和药物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配伍的目的: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有效。“七情”的七种配伍情况:A.单行:各药单独取效,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两味药之间的配伍关系。B.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两味药配合应用,可以增强某种或某几种治疗效应。C.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两味药配合应用,以一味药为主,另一味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某方面的疗效。D.相畏:两味药合用,一味药的毒副效应会被另一味药降低或消除的配伍关系。E.相杀:两味药合用,一味药能降低或消除另一味药的毒副效应的配伍关系。F.相恶:两味药合用,一味药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效应会被另一味药削弱或消除的配伍关系。G.相反:两味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毒副效应,或产生新的毒副效应。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十八反(相反):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十八反歌诀: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相反或相恶):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十九畏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中药的特殊煎煮方法有哪些?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第八章解表药1.简述解表药的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配伍应用:区分表证寒热,因证选药,适当配伍。温病初起,配伍清热解毒药;表证夹湿,多配伍化湿药;虚人外感,配伍补虚药;(扶正解表)兼证配伍。使用注意:不宜过汗,发汗力强之药,用量不宜大;凡平素表虚不固,自汗盗汗,久患疮疡、淋证、失血者及孕妇、产后、年老体虚等各种津血亏耗或阳气不足之人,虽有表证,慎用;因时、因地制宜;不宜久煎;发散风寒药之汤剂应饭后热服,温覆其体;忌食生冷、油腻之品。2.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和主治病证分别是什么?发散风寒药性能:味多辛;主归肺经;作用趋向升浮;细辛、苍耳子有毒。功效:所谓解表,就是辛散的药物,外散表邪(指经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并引起表证的六淫外邪,其中又以风邪为主。)以解除表证的治疗作用,又称发表、疏表,或发散表邪、疏散表邪等。主治:外感表证:症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或有鼻塞流涕,咽痒,咳喘等表现者。风邪所致的头昏头痛、目赤、咽痛、皮肤瘙痒等,亦多选用。部分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发散风热药含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物。性能:性味多辛、苦而偏寒凉;作用趋向升浮为主,多兼苦寒沉降。归肺经。功效:发散风热。发散之力较为缓和。有的还兼利咽喉、清头目及止痒等功效。部分兼透疹功效。多为清热之品,同时具有清热药的性能特点及功效。主治:风热表证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兼口渴咽干、头昏身痛、流涕及咳嗽等。相应的里热证。有的还用于风热上犯清窍及郁闭肌表所致的目赤多泪、咽喉痒痛、头痛头昏和皮肤瘙痒。部分适用于麻疹等出疹性疾病初起,因风热外束而疹出不畅之证。3.比较麻黄和桂枝功效、主治异同。二药性味辛、温。都能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麻黄:味兼微苦,辛温解表力峻,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并能宣肺平喘,用于咳嗽气喘证;利水消肿用于水肿;散寒通滞,用于风寒痹痛、阴疽痰核。桂枝:兼甘味,甘温助阳,配白芍治疗表虚有汗,并能温通经脉,用于血滞诸痛证;助阳化气,用于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的心悸。4.简述白芷的功效和主治病证。性能:辛,温。归肺、胃、大肠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痹痛等多种疼痛证善入足阳明胃经,头额痛及牙龈肿痛多用;鼻渊配苍耳子、辛夷;带下证湿热、寒湿;疮痈肿毒;此外,祛风止痒,皮肤瘙痒可用。5.比较荆芥和防风在性能、功效及应用方面的异同之处。共同点:均能祛风解表,对于外感表证,风寒、风热均宜。均可用治风疹瘙痒。荆芥:并能透疹消疮,用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风病之通用药,外风、内风均可使用;并能胜湿止痛、止痉,用治风湿痹痛、破伤风证。6.比较桑叶、菊花功效及主治的异同。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桑叶: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菊花相须-桑菊饮;肺热或燥热咳嗽;肝阳上亢;目疾,头昏头痛风热、肝火、肝肾精血不足均可用。此外,略有凉血止血功效,可用于血热妄行之咳血、衄血、吐血证。菊花: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肝阳上亢;目疾肝经风热,肝火上炎或肝肾虚;疮痈肿毒力不及野菊花,较为少用。7.简述薄荷的功效和主治。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主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卫分证风寒也可;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痒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胁肋胀痛。此外,兼能化湿和中,用于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脘腹胀满、吐泻等症。8.试述柴胡的功效与主治。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外感表证发热,少阳证寒热往来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发热,皆可。与黄芩同用和解少阳;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气虚下陷,脏器脱垂配伍补气药。9.升麻、葛根都具有升阳之效,其相应的临床应用分别是什么?升麻、葛根均有发表、升阳,均可用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疼,以及清阳不升等证。升麻、葛根均能透疹,常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提升(升阳举陷)之力较柴胡为强,并善于清热解毒,又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第九章清热药1.试述清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主治病证、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