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8讲竞赛班·教师版|1试填写由下列动物名组成的成语。蛇蛙鹿牛犬虎鳖鸟马龙兔鼠猴羊鸡雁【参考答案】打草惊蛇井底之蛙中原逐鹿气壮如牛土鸡瓦犬藏龙卧虎瓮中捉鳖一石二鸟南船北马叶公好龙守株待兔胆小如鼠杀鸡吓猴顺手牵羊呆若木鸡沉鱼落雁(一)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者背景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注词释义元日:农历正月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第8讲古诗文专题(一)2|三年级第8讲竞赛班·教师版|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古诗今译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名句赏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教学思路导引】本课是竞赛班的第一个古诗文专题,我们选取了四篇古诗和一则小故事,难度是略高于校内的,请教师向学生和家长做好宣传和说明工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两个小时都学古文还是比较枯燥的,希望教师能及时补充一些小故事,或者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附:全诗赏析:“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神荼、郁垒即门神)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三年级第8讲竞赛班·教师版|3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二)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作者背景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注词释义当:正当。发生:这里指万物生长。潜:悄悄地。润物:打湿东西。野径:野外的小路。红湿:被雨打湿的红花。花重: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指成都。古诗今译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4|三年级第8讲竞赛班·教师版|名句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教学思路导引】全诗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多好的雨水啊,它似乎知道季节的来临,当春天万物萌生之际便应时而发生。“好”字统摄全篇。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当万物需要滋润时,它便来了,故谓“知时节”,也自然是“好雨”。诗人采用拟人化的写法,将春雨写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悦之情形于笔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柔情地滋润万物,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这两句用拟人化手法,在无声之处,将雨的连绵滋润之态写得十分传神,把雨好、人喜写得含蓄而又生动。诗句不用“洒”或“落”,而用“潜”字,十分恰切形象,准确传递了那种不知不觉的情境。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看那四方郊野黑云密布,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闪烁着一点光明。诗人又以开阔的夜景去描绘那听不见的细密春雨。前一句以乌云说明天阴雨长,正好满足了自然万物的需求。后一句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在无边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调,色彩鲜明,富有画意。同时见出春天的雨势,虽然黑云密布,但并没有风雨飘摇之势,,所以船上人才会那般平和。“野径”,乡间小路,这里泛指四方郊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等到天亮后,去看那被雨水滋润的红花丛,经雨而湿重的鲜花定会开满锦官城。这一联由雨夜想象天晴,花儿饱含雨水的感觉,如在目前,花枝经受不起花朵份量的情状,也呈现出来。说明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经下透了。诗人的想象,极大地拓展了诗的情感与思维空间,使得诗意更深一层,喜悦之情也不言自明。“红湿”,雨后的花丛,红润一片。“花重”,花朵经雨而湿重,一说色泽浓艳。明代谭元春在《唐诗归》评价:“‘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锦官城”。即成都。|三年级第8讲竞赛班·教师版|5(三)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者背景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词释义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使:奉命出使。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浥:湿润。客舍:旅店。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更:再。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古诗今译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6|三年级第8讲竞赛班·教师版|【教学思路导引】全诗赏析: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雨,下“浥轻尘”三字,表明雨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四)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者背景|三年级第8讲竞赛班·教师版|7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注词释义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的风俗。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借问:请问。古诗今译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前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