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答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认识我们的孩子——谈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崔小让小学阶段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单就心理方面来讲,这个关键不仅指他们的心理发展速度很快,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智力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和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和个性等)都有待于我们去培养。影响儿童学习的主要智力因素: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注意:小学儿童的感知:小学儿童的记忆:小学儿童的想象:小学儿童的思维:注意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一、小学儿童的注意: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特点及教学建议(一)注意的广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建议:题目要求言简意赅,孩子容易看懂;以适当的形式组织材料。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建议:小学生的一堂课应包含多种活动;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小学儿童注意品质的特点及教学建议(二)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建议:要重视组织教学的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中来。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在进行某种活动的时候,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建议:教师要时时提醒,进行适当的练习。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的学习。二、小学儿童的感知(视觉)小学儿童的视觉: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获取信息量的80%来源于视觉。小学儿童视力发展的趋势是:10岁前视力不断提高,10岁时视力最好,1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这种变化固然与眼睛的生理机能有关,更与人们的用眼习惯有关。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孩子注意用眼卫生:如:不能经常在太暗或者太亮的光线下看书,造成眼睛过度疲劳;眼睛不能距离书本太近,造成近视;座位的高低要适当,教室里靠边位置的学生每隔一定的时间要调换;注意学生的坐姿和书写姿势。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教育部9月4日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对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用眼时间以及作业时间都作出明确规定,希望借此遏制青少年近视眼率居高不下的趋势。这是我国针对青少年近视高发情况,对1988年版的防控工作方案作出的首次修订。方案强调,要依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通知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学校可根据教室采光照明情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根据学生身高变化,及时调整其课桌椅高度。将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组织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做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新发病率等各类指标的统计分析,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的学生进行分档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防近”措施。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班主任要掌握班级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配合校医(保健教师)做好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学生的分档管理工作;教育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写姿势;督促学生课间休息时到室外活动或远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每月至少调整一次学生座位;定期与家长联系,督促家长配合做好子女的视力保护工作;督促并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板书字体清晰、字迹规范;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调整好字体大小、颜色和光线强度,做到字体、背景简明清晰,对比度明显;严格控制测验和考试次数,按照规定要求布置课外作业,控制学生作业量。任课教师要按时下课,做到不拖堂,不利用各种方式变相占用学生课间休息时间,不随意多留课外作业。座椅高度,约与膝同,坐时能两脚及地踏稳,不至于悬脚虚浮。桌面高度,随人而定。太高太低皆不好。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两肩齐平,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正确的写字姿势包括三方面:(1)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2)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3)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二、小学儿童的感知(运动觉)小学儿童的运动觉:运动觉包括大肌肉的运动觉和小肌肉的运动觉,大肌肉的运动觉成熟较早,但是小肌肉的运动觉发展较迟,刚入学时还未发展好,如手指、手腕运动不够灵活协调。教师应从耐力、速度、灵活性和协调性上训练,但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过量训练,更不能把跑步和书写作为惩罚手段。培养小学儿童的观察力: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加强观察方向的指导:三、小学儿童的记忆:(识记,保持,回忆)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增强儿童记忆的目的性,积极性。运用一些识记的方法:如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的智力活动中,成为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指导学生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合理的组织复习:复习要及时;复习方式要多样化;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四、小学儿童的想象: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小学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一)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1.引导儿童广泛的接触事物,全面、细致、准确的观察事物;2.进行口语训练(有表情的朗读课文,生动形象的描绘事物);3.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文艺作品,积累词汇。(二)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想象训练。1.引导学生回忆;2.对静物做动态想象。五、小学儿童的思维: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1.发展儿童的言语;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3.运用变式和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1.思维的流畅性训练;2.思维的变通性训练;3.思维的独特性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训练:用词的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用一个基本字组词,说出一个词的多个近义词等。联想的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想出与某种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表达的流畅性训练,如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或语意要求,用尽可能多的词汇造出一个结构、语意相同的句子。观念的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答案。“头脑风暴法”:在集体解决问题时,通过暂缓做出评价让学生踊跃发言,以便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规则要求: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标新立异,允许观念离题。思维的变通性训练: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列出铅笔,本子等物体尽可能多的功能或用途。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如训练学生在意义相差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间建立新联系。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可能用到的思维方向:提出其他用途;应变;改进;扩大;缩小;替代;重新安排;逆转;合并等。思维的独特性训练:命题独特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对所给的一段故事情节给出一个适当的又富有新意的题目,并且越新颖越好。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如列出一些事情,让学生想象以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问题解决独特性训练,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重点内容: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归因影响儿童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一、学习需要1.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好奇、兴趣、爱好、学习的理想和信念等。建议: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产生学习的需求;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产生动机有两个基本条件:内驱力和诱因。内驱力是由有机体需要所驱动的一种内部推动力。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外在对象,包括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使有机体趋向、接近的行为目标是积极(正)诱因,如饥饿时的食物、社交时的称赞;使有机体回避、远离的行为目标是消极(负)诱因,如给人带来痛苦的电击、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批评。有机体通过对诱因(目标)的趋向和回避而使需要得以满足。学习动机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建议:帮助学生制定近期具体目标和远期目标,促使两种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取得好成绩;优良的成绩又会强化原有的学习动机,成为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进取。防止学生只有近期目标,或者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两种目标脱节造成学习成绩不良;不良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原有学习动机削弱或消退,出现厌学或自暴自弃等现象。学习动机建议1.利用学生的好奇,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2.运用发现学习,培养积极探索精神。3.以清晰具体的反馈和恰当公平的奖惩激发学习动机。三、归因归因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心理活动。归因归因不同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同样是成功,如果将成功归因为能力(稳定的内部归因),会感到自豪,并期望以后还会成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不稳定的内部归因),会增加自豪感,但并不一定期望以后还会成功,一旦放弃努力,可能面临失败;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任务简单(稳定的外部原因),会减少自豪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不稳定的外部归因),会减少自豪感,也不会期望下次还会成功。同样面对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因为能力,则会感到羞愧,并预期以后仍将失败;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会增加羞愧感,并期望以后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成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则会减少羞愧感,但预期下次还将是失败的结果;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运气差,会减少羞愧感,但可以期望下次碰到好运而成功。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改变不良的归因,学会合理归因,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判断其归因是否合理;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从中体验成败;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在归因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当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强化;若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工作难度,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时,教师则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归因指导是帮助学生学会有积极意义的归因,提高其士气,而不一定是找成败的真正原因。即使学生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脑子笨,也不能作此归因,否则归因有害而无益。当一个学生已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仍然失败时,教师不能仅仅指出其努力不够,还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分析。引导合理归因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反复进行,直至学生形成稳定而理想的归因倾向为止。对于“努力”的态度努力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刻苦努力会得到老师的嘉奖,但另一方面,刻苦努力的评价是被学生本身所忌讳的,因为那隐藏的潜台词可能是:“他无能,所以用努力来弥补。”幼儿和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