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分课时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善良》教学设计二〇一五年七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王蒙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理清作者思路。2、过程与方法:研读课文,分析本文论证结构和对比论证的运用,欣赏本文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和微课视频,探究“善”、“恶”与“冷漠”。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观点,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在生活中秉持善心待人处事。二、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观点,欣赏文章语言特点。2、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在生活中秉持善心待人处事。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观点。2、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四、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五、教学工具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及配套的《语文指导与训练》、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网络设备、网络终端、微信、微课等。六、教学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善良”与“凶恶”的几幅图片,引出对“善良”的看法,导入新课。(二)展示课时教学目标:这篇课文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王蒙及其创作的基本情况。(2)积累文中出现的下列词语:不足恃(shì)滥(làn)恶圭(guī)臬(niè)稚(zhì)弱弘扬超拔参透以逸待劳四面楚歌凄厉惶(huáng)惶(3)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善良”的基本看法,理清作者思路。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分析课文论证结构。(2)分析文中对比论证的特点,学习其用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观点,认识“善良”对个人和社会的现实意义。(三)认识作者:提问:同学们对作者的情况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评点。)明确:课件展示王蒙及其创作情况。(四)范读课文,熟悉字词:播放课件,要求学生听录音、看课文,熟悉重点字词读音与含义,随即进行检测。(五)认真研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明作者对“善良”观点的语句。(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我喜欢善良。我不喜欢凶恶。)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根据议论文结构特点,理清本文思路。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内容表明善良似乎早就过时了?作者认为善良过时了吗?作者是否赞同“善良就是白痴”?作者是怎样理解善良和凶恶的?文中哪些句子阐述了作者“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的原因?教师明确:课件展示问题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本文思路:(先讨论后明确,课件展示)(六)认真研读课文,分析文章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学生讨论:各个自然段的含义是什么?哪些段落联系更紧密?据此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本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具有什么特点?第5、第8和第11段中,作者分别从哪个角度对善良和凶恶进行比较?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教师明确,段意要高度概括,意思正确即可。通过课件依次展示相关问题答案。(七)课堂小结:请大家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本文思路:针对人们对“善良过时了”、“善良就是白痴”的错误认识,提出不同意见,分析了善良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了善良的力量源泉,表达了自己喜欢善良、相信人们会更善良的观点。本文结构: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八)拓展延伸:1、熟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2、学习本文之后,你对善良有什么看法?(九)作业:《语文指导与训练》之《能力训练》一(1—5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请几个同学回忆文章思路、结构和论证方法。(学生回答,教师评点。)(二)展示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文中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认识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哪些事情是善良“不为”的?(3)借助视频和网络资源,探究问题:对于当今社会,主流是“善”还是“恶”?在“善”与“恶”之间,是否有一种中间状态?如果有,那是什么?你怎么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对“善良”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拒绝凶恶和冷漠,秉持善心待人处事。【重点与难点:(教师掌握)1、重点:学习文中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认识当今社会的主流是“善”还是“恶”。2、难点:对“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的理解。对“善”与“恶”中间状态(即“冷漠”)的理解。】(三)文本探究:1、研读课文第10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2、深入研读课文,分析哪些事情是善良“不为”的?学生讨论,教师明确,课件展示问题答案。(四)体会本文语言特色:1、找出课文第4段中的设问句,体会其作用。2、研读课文第12段,体会反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3、找出文中几个排比句,体会这些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依次讨论,教师明确,课件展示问题答案。(五)课堂检测:例句:“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平安,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仿照例句,分别以“善良”和“凶恶”为表现对象,写两个排比句。学生练习、讨论,教师明确:(意思完整,符合排比特点即可。)(六)借助视频和网络资源探究问题:观看小品《扶不扶》视频,浏览网络资源:搀扶老人被讹诈_百度搜索=%E6%90%80%E6%89%B6%E8%80%81%E4%BA%BA%E8%A2%AB%E8%AE%B9%E8%AF%88&rsp=7&f=1&oq=%E5%A5%BD%E5%BF%83%E9%81%AD%E8%AE%B9%E8%AF%88&tn=91675519_hao_pg&ie=utf-8&dsp=baidubrowser&rsv_pq=e06234a500037064&rsv_t=252aVI8FWdsZxwhBCDvPS6mvQF%2B%2B8L9fzdZDWqPbYpydAkLpACnqJpUQepirrdCB1QHikTLU&rsv_ers=xn0&rs_src=0社会冷漠现象_百度图片搜索=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k&word=%C9%E7%BB%E1%C0%E4%C4%AE%CF%D6%CF%F3&fr=ala&ori_query=%E7%A4%BE%E4%BC%9A%E5%86%B7%E6%BC%A0%E7%8E%B0%E8%B1%A1&ala=0&alatpl=sp&pos=0中国好人榜---中国文明网凡人善举_百度图片搜索=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k&word=%B7%B2%C8%CB%C9%C6%BE%D9&fr=ala&ori_query=%E5%87%A1%E4%BA%BA%E5%96%84%E4%B8%BE&ala=0&alatpl=sp&pos=0迟到的“对不起”文革忏悔者说出自己的罪与恶|宋彬彬|文革道歉_凤凰卫视思考并讨论:1、当今社会的主流是“善”还是“恶”?2、在“善”与“恶”之间,是否有一种中间状态?如果有,那是什么?你怎么看?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七)课堂总结:(教师)善良是人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前,王蒙在文章中表示:善良没有过时,自己喜欢善良,相信人们会更善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重新认识了善良。时代发展需要善良,社会进步需要善良,人民幸福需要善良!(推荐课后观看胡老师微课视频《关于善良的思考》)(八)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九)作业:《语文指导与训练》之《能力训练》二【(一)、(二)大题】。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