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2.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3.文学理论所规定的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2)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3)文学创作论:“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生活,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4)作品构成论: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4.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1)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3)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4)(可略)模仿论: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应行为。立论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柏拉图从模仿世界的观点出发,在结论上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亚里士多德却认为,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它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近的感受。5.文学起源说:(1)巫术发生说:弗雷泽,“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田野调查(2)宗教发生说:赫尔德“灵魂的音乐”,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康德“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4)劳动说:马克思,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A.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B.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C.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简洁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蕴含某种理性,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的理性考虑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3)情感与认识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其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我爱这土地》7.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话语,根据法国思想家福柯的研究,可以看作上述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8.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9.蕴藉: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常用概念,强调汉语文学的语言与意义应当蕴蓄深厚、余味深长。10.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长信宫词》“暂将团扇共徘徊”(“小”中蓄“大”)含混(也称为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而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一”中生“多”)通过话语蕴藉和文学的联系,可以提出如下文学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1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本: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言)①文学言语层面(象)②文学形象层面(意)③文学意蕴层面(一)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1.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文学言语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西风颂》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陌生化,指文学言语打破日常的语法规范,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凤凰涅槃》(二)文学的形象层面:是指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三)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学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意蕴层的不同层次:1.历史内容层(再现客体层)2.哲学意味3.审美意蕴层12.文学典型文学典型的含义: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在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的概念是由希尔特提出来的,“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1.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2.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名词解释)特征化:是指在创作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的两个层次理解:(1)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例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应和形成总特征。(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果,或者说是文学作品的总体审美效果。(1)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林黛玉。(2)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1.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西厢记》莺莺2.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阿Q3.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1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一是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二是时代的脉搏和动向。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2.增添或烘托某种意境和气氛,奠定基调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4.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5.揭示主题,深化主旨(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恩格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关系:1.典型性格实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2.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14.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形象上和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由于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如艾略特所说的那样要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而物象的选择和形象的设计是受抽象思维“意”的制约的。(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如果说意象创造时的思维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话,那么意象鉴赏时的思维则是由具体到抽象,即从对具体形象的揣摩、思考达到对哲理观念的领悟。审美象征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15.审美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显著特征:有故事有情节,哪怕稀薄淡化了的故事情节。常见于叙事性作品,以叙事诗、小说和戏剧的形式,通过有情节的整体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尤奈斯库《秃头歌女》符号式意象: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分类:抽象型(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它)具象型(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成的),《死水》16.叙事的构成“叙述”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就是叙述行为。(1)叙述内容: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同一个生活事件是这样“说”,还是那样“说”,其效果可能是完全不同的。(3)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17.叙述内容(一)故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1)事件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作品中的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两大类别(根据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作用):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事件的作用是塑造形象。《西厢记·惊艳》这两类事件在故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少了推动情节的世界,故事的连续性就会破坏;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事件,故事的生动性和意义内蕴都会受到损失。在具体分析事件时还应注意到,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可以同时兼具几种作用。(2)情节(故事的逻辑,加入情感)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注意:并不是说任何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3)人物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展的动因。在许多现实主义作品中,人物是艺术表现的中心,情节则是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段。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样做”)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吻合的。(1.一个行动元可以由几个角色担任《西游记》2.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西游记》3.二重特性使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变得复杂起来《西厢记》)(4)场景叙述内容中具体描述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成场景。一部叙事作品在叙述故事中必须有场景。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二)结构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表层结构)。其次是共时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