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江苏省启东市久隆小学薛梅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一个人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良好的习惯,而习惯往往是在小时侯形成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习可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目前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仍占有很大的市场,唯分数唯智力的教育使学生畸形发展,日复一日变成了知识的储存器,学生的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导致高分低能,思维僵化现象。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正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教学内容”,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为主的课堂,建在学的活动这一基点上的,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起点,以学习目标为终点,这就意味着,在这样一个以生为本的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可能学有成效的。因此,如果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成为其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因,将会关系到他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影响他的终生。“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不如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非意识行为,它是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阅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正好可以巧借“阅读教学”这一平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课前预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明确的告诉人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准备。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课前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自学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准备策略,是学生学习的常规之一。那么在小学阶段,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首先需要培养学生两个良好的习惯:1、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读书的时候,精力集中,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敷衍马虎,不绕开走,而是尽自己的努力,想法设法把问题弄懂。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应该备有《新华字典》,学会查阅《成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养成遇到生字新词随时向工具书请教的好习惯。其次预习过程和内容应具有操作性,即应该结合各年段的阅读要求进行。低年级学生预习主要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中年级通过预习应该能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者通过查阅资料等试着解决。高年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在课文中加上适当的批注。教师在培养学生这一习惯时,应当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动笔的地方自己先动笔,这不仅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是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掌握了方法之后,还要在不断地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习惯。二、课堂学习的习惯。课堂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很多教师感觉学生年级越高,课堂气氛越沉闷,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了学习热情,而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被动地学习,习惯了教师的讲授,即使课堂上有许多精彩的回答,也都被教师最终否定,并以教学参考书上的讲解为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用来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又如何能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呢?因此,要改变原来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储存器,就有必要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学习习惯包括:1、质疑问难的习惯。2、边听边想、讲究礼貌的听话习惯。3、边读边批注、记听课笔记的习惯。这三种习惯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才能积极地学习。在提出问题之后,还要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把发言权还给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在交流的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允许不同的看法,允许争论,而不要一味以教参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回答。同时,要求学生在听取别人发言时不随便插嘴,边听边想,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应当在发言结束后再提出来。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上课时不仅仅是个听众,更是个学习者,要做到每课都有所得,又不能听过就忘,就要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学着记听课笔记,循序渐进,从简单的字、词、句开始,逐渐过渡到边读边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心得。培养这样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不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不以单纯的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而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教师长期的指导和训练,在每堂课上都有目的、有重点加强练习,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上课的需要;更需要教师的真诚鼓励和赏识,才会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难,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主动学习。三、课后复习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把不能巩固地掌握知识比作喝醉酒的马车夫,忘记了所装载的东西捆在车上,也不往后看看,只是一个劲地往前赶路,东西颠簸丢了也不知道,结果赶回家去的仅是一辆空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习的内容必须时常复习和练习,才能在复习中得到新的感悟。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最初忘得快,随时间推移而减慢,这就决定了课后及时复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在课堂学习之后,就要让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复习的形式应当多样化,机械的作业尽量少一些。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如果语文作业或者复习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读,一遍又一遍地记,一遍一遍地抄,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倦心理,疲于应付,甚至出现用几枝笔同时抄写或者请人代劳的现象,结果是“做作业的时候什么都知道,综合检测的时候什么都忘掉。”所以只有科学的复习,才能有好的效果。为了搞好课后复习,需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1、试图回忆。试图回忆,就是“过电影”,在大脑的荧光屏上,重现上课学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下课后自己考一考自己:今天我学了什么?所提的问题有没有都解决。2、认真看书。复习时的看书,是在预习、听课、回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必然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看书时,还可以不时地加以对照,看看书上是怎样写的,自己的笔记是怎么记录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听课中已经记住和理解的部分,可以少用时间;对于没听明白的地方,还得让学生知道不会的内容应该主动地询问,及时补上没有学习好的知识。3、积累运用。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要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并且学会在生活、作文中运用。知识只有在不断地运用中才能被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句话,只有养成了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才便于沟通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牢固地掌握知识。四、课外阅读的习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仅仅靠教材与课堂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课外阅读无疑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学生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腹有诗书气自华”。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爱好阅读的习惯对于语文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要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乐于阅读,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好书给他们读。鼓励学生看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而不局限于教学辅导用书、作文选之类。2、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布置适量的拓展性作业,既利于复习,又积累了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例,在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以后,可以让学生再找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李白的《古朗月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白居易的《暮江吟》……),读一读,比较一下同一题材不同内容,给人怎样不同的感受。也可以再找些李白的作品,品味他的写作方法,作品意境。3、经常看书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可以上网查查资料。从小培养学生对读书读报的兴趣,关心时事,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习惯。不要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无用书生,而要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人。4、勤记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只要一读书,就自然而然地拿起笔来,把读书时的疑点、重点以及心得体会等,用符号画出来或者用文字写下来;遇到精彩的语句或者重要的资料,随手记下来。低年级可以作些简单的分类摘录卡片;中年级可以尝试积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者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有目的得搜集资料;高年级可以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在读书时加以批注,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综上所述,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受益终身,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一时的心血来潮或者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教师不怕麻烦,耐心指导,积极鼓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