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课程简介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新课程二、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三、行为金融学的对象与方法•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新课程•二、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一)理性人假设的不足•1.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石——“理性人”•现代金融学以现代经济学为基础,而现代经济学是在理性人假说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2.理性人的基本内涵•“理性人”也叫“经济人”,作为一般人的抽象,可以在获得完善信息的条件下,客观地分析成本和收益并准确地做出效用最大化决策。•“理性”的概念有两层:一是经济主体的主观概率是理性的,符合贝叶斯定理;二是经济主体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是理性的。•金融理论运用这一基本假设来分析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人选择。它假定个人都是风险回避者,在风险既定时追求收益最大,或者在收益既定时追求风险最小。给定个人偏好,人们对未来的预期遵守贝叶斯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或者说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围绕这一基本预设,并借助数学模型,金融学形成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等一系列理论。但是,实证检验的结果常与理想的模型不符。在这种背景下,行为金融学得到了发展。•传统上,经济学和金融重点关注假设合理的模型。有一个关于经济学家的著名故事突出了有效市场假说的主要信息,故事本身告诉我们什么被称为传统金融:•一个经济学家跟他一个朋友正沿着街闲逛,他们突然间看见地上有一张100美元的钞票。当他朋友准备走过去将它捡起来时,经济学家说道:“别费心了,如果真是100美元的话,肯定早有人将它捡走了。”••经济学家理论上优先的看法告诉他反常的现象肯定是数据的错误。而行为主义者希望研究所得到的证据,换句话说在做出这张钞票可能是假钞的结论之前先采取行动,而不带有这种或者那种优先的想法。这是方法上的深层次差异,它对投资建议具有很重要的启示。•3.“理性人”假设的不足•(1)人是理性的吗?•人是理性的这一虚假观点往往会使我们的判断和情感流于浅薄。……人是理性的这一看法,不仅没有促进理性,反而破坏了理性.•一约翰凯恩斯(JohnKeynes).凯恩斯著,刘玉波,董波译:《精英的聚会》第三十九章“我的早期信仰”•大多数学者趋于把心理学与金融学相结合的起点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开端,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强调心理预期是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其投资理论是建立在“空中楼阁”(1936)之上的。•凯恩斯认为,股票价格是虚拟经济的表现,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有投资者心理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的一面。•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人们的心理与投资的关系作了大量论述,认为有三大心理规律影响人们的消费与投资:•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2、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3、流动性偏好规律。•现代金融理论,又称为标准金融理论,是半个世纪以来占据金融经济领域主导地位的理论。标准金融理论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在那个热衷于军事竞争和宇宙探索的年代中,以强调数量方法和推崇最优原则为特征的“硬科学”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还处在形成状态。其次是金融学家们一直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不同意其只是商业管理应用技术这一提法。为了强化金融学的严谨性,理论界力图从其源头—经济学那里借鉴和引入更多的概念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促使许多经济学家忽视了心理因素的影响。•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一般人大多有“损失规避”的心态,对于值得期待的优质股,他们往往因害怕账面由盈转亏,或是无法抗拒获利了结的诱惑,小赚就卖出;但卖出后,若价格持续攀高,他们又常常懊恼不已,甚至失去理智奋不顾身地再次进场追高。•(二)有限理性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行为金融学突破了主流金融学人类理性的基本预设,它认为:人类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由于知识储备、信息获得等原因,人类的理性是不完备的,即便存在完备的理性,各种外部条件也会限制人类的理性行为。此外,人类动机的多样化会使一些人采取非理性行为。•(1)有限理性是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有限理性概念的主要提倡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Simon)。•(2)生理限制与有限理性•行为人自身的生理限制,也就是人在生理方面固有的计算和推理能力不足。•米勒(Miller)认为行为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利用受到来自大脑记忆的天生限制,这也是导致行为人只能不完全理性行动的内部原因。他发现,行为人的快速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项(西蒙认为可能是4项);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存入一项需要5-10秒钟(西蒙认为可能是8秒钟);•记忆的组织是一种表列等级结构(类似于计算机的有限内存,从内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时间,以及计算机的储存组织形式)。这些是大脑加于所有任务的基本生理约束。•正是这种约束,使思维过程表现为一种串行处理或搜索状态(同一时间内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从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选择性注意)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和存量。•与此相适应,注意广度和知识范围的限制又引起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类似于无知和某种目的意识所产生的宗教或信仰),而偏见和目标认同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类似于宗教或信仰对科学和经验事实的抵制或排斥)。•(3)思维短路与非理性•(4)群体环境与非理性•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是不是理性的?其投资行为有什么特征?上周末举行的中国首届“行为金融学与资本市场”学术研讨会上披露的一项由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院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进行的“中国投资者行为研究”给予了解答。•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院副院长李心丹教授率领课题组前些时间展开了两次大规模的投资者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97份,运用国际新兴的行为金融学加以实证分析。•得出的答案是,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理性是有限的,尤其在股市大涨大跌时群体陷于非理性,这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热”、18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计划”等历史上著名的金融投机狂潮中的投资者并无二致。•但与西方成熟市场不同的是,中国的个人投资者(俗称散户)严重依赖证券市场政策,交易频率随政策的出台和导向发生变化———一旦利好出台立即助长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倾向,导致交投活跃;而利空出台又使投资者的“过度恐惧”倾向往往超出本身的力度。•投资者的投资心态有明显的“暴富心理”,致使市场短线投机气氛浓厚。此外,投资者的投资心理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投资行为中存在着“从众心理”、“赌博心理”、“损失厌恶”和“庄家情结”,往往被庄家利用,导致投资失败。•这些心态和行为特征与目前中国个人投资者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调查显示,投资者整体年龄结构趋中老龄化,40岁以上占被调查总数49.42%;•在职职工构成投资者主体,占45.43%,下岗工人和离退休人员占28.71%;•投资者的收入为中低水平,家庭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占65.31%,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工资,入市资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中小散户占44.92%。•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勒庞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不会轻易作出一些极端的举动。但当人群形成某种群体的时候,他作为个体所具有的那些品行和理智就消失无踪。无论智力高低,无论地位尊卑,他们将获得一些同样的特征,在“群体精神统一性心理学规律”的作用下,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变成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乌合之众》是法国心理学大师古斯塔夫.勒庞的巅峰之作,曾被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誉为“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并得到了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社会学家墨顿的高度评价。本书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解析大众心理的百年经典巨著。••(5)囚徒困境与有限理性•经典的囚徒困境如下:•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若二人全部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若二人全部互相检举(相关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自己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晓得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仍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自己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索全部会得出相同的结论——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以全体利益而言,假若两个参与者全部合作保持沉默,两人全部只会被判刑1年,总体利益更高,结果也比两人背叛对方、判刑8年的情况较佳。•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自己,且只追求自己自己利益。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全部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为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为低。•(5)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石•在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和有限自利三点预设下,行为金融学结合心理学分析金融活动中的“过度反应”、“处置效应”、“从众行为”等非理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市场的异象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可见,行为金融学并没有否定人类理性的存在,而是更客观地认为:理性或非理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从主观愿望上来看,经济主体在大部分情况下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最终结果并非如此。•行为金融学运用实验法分析个人偏好、情感(如:避免后悔、厌恶亏损)等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行为决策,使个人偏离效用最大化目标的。而个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显然也会影响金融决策。•三、行为金融学的对象与方法•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行为金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9世纪的两本书一LeBon的《群众》(TheCrowd)•和Mackya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ExtraordinaryPoPularDelusionsandtheMadnessofCrowds)。这两本书是最早阐述行为金融思想的著作被后来的学者认为是研究投资市场群体行为领域的开山之作。•理查德•泰勒是传统经济学博士出身,但他毕业后转身研究行为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泰勒是行为经济学的正式开创者。泰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先锋经济学家,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泰勒教授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同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第二章心理账户•一、心理账户的概念•二、心理账户对收入来源与消费倾向的分析•三、支付隔离与心理账户•四、心理账户与边际消费率•五、心理账户的合账与分账•六、对心理账户的评价•一、心理账户的概念•(一)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对收入和支出的不同认识•1.传统经济学的认识•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