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文言虚词(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言虚词复习(二)“以”“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练习:你能读懂这篇“以”的小故事吗?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以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一)用作介词。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二)用作连词。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1.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三)用作助词。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四)用作动词。1.率领、带领。2.以为,认为。一、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承接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修饰动词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因”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1.依照,根据。(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2.依靠,凭借。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3.趁着,趁此。●因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4.通过,经由。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②因而化怒为悲(《促织》)(三)用作副词。于是,就,便;因而。(二)用作连词。因为,由于。(四)用作名词。原因,缘由,机缘。留待作遣施,于今无会因(《孔雀》)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五)用作动词。沿袭,接连。•因(一)用作介词1、依靠,凭借2、根据,按照3、趁着,趁机4、通过,经由。(二)用作连词,因为、由于。(三)用作副词,于是,就;因而。(四)用作名词,原因。(五)用作动词,沿袭。因•一、下列加点的“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B.不如因而厚遇之•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A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就D凭借E于是,就F通过)二、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1、介词,根据2、动词,沿袭3、名词,原因4、介词,趁着5、连,于是6、介词,凭借7、介词,经由8、介词,通过,经过9、介词,因为10、连词,因为“于”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1.在,从,到。用作介词。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2.“在……方面”“从……中”。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3.向,对,对于。●于①君幸于赵王(《廉颇》)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4.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①燕王欲结于君(《廉颇》)5.与,跟,同。①良曰:“长于臣。”(《鸿门》)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6.“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于是】1.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同现代汉语。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2.相当于“于+此”。可根据具体语境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见……于】表示被动。•于作介词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于是)3、向,对,对于4、被,表被动(+见……于)5、和,跟,同【于】•一、下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二、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于是,不亦乐乎?1、助词,无意义2、介词,对于3、介词,可译为到4、介词,比5、介词,被6、介词,在”7、介词,“对”或“向”8、同现代汉语,“于是”9、于:介词,在是:代词,这“何”•何(一)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二)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很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三)奈何:怎么(四)何如:怎么样1.代词表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副词表反问或感叹大王来何操豫州今欲何至然则何时而乐耶?作谓语:为什么,是什么原因作定语:什么,哪徐公何能及君也妇啼一何苦开国何茫然作宾语:什么,哪里哪里怎么(表反问)这么多么(表程度)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占襟,何其衰也多么,怎么这样3.代词与“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今日之事何如此为何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何以战?【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何]一、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答案:D(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E多么)解释下列语句中的“何”字。A.隐隐何甸甸,便会大道口B.如太行、王屋何?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豫州今欲何至?E.作计何不量?F.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G.何不试之?H.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语气助词,相当于“啊”;H通“呵”,呵问。G副词,怎么;F代词,为什么;E副词,多么;D代词,哪里C代词,什么;B怎么样,把……怎么办;“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解析:(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为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程度副词,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乎”乎(一)介词,同“于”(二)句末语气助词(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乎】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形容词词尾)二、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在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助词,词尾,译”……的样子“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乃”①刿曰:“肉食者……”乃入见(《曹刿》)1.“于是”“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2.“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乃(一)用作副词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3.“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无乃…乎】表猜测,译为“恐怕……”。•乃(一)作副词1、于是,就2、才3、竟然、却、反而4、只、仅5、帮助判断,是,就是(二)作代词1、人称代词:你,你的2、指示代词这样(三)作连词于是(四)固定句式:无乃…….乎——恐怕……吧乃一、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G.尔其无忘乃父之志ADG(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才G你的)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3)作判断词,相当于“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且”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1.并列关系,并且。且①且壮士不死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