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张巍,刘瀅,柳旭东,张贺,路遥,葛萱,罗杰。任务分工任务分工姓名社会调查访问刘瀅,柳旭东摄像张巍查阅资料(图书)路遥查阅资料(网络)葛萱,张贺资料处理罗杰课题背景•20世纪30年代前,由于美国不合理开发西部,大量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2/3的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沙尘暴把3亿多吨土壤卷进大西洋,毁掉耕地4500万亩。•前苏联自1954年起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沿岸和高加索的部分地区,盲目大量开垦荒地,到1963年的10年中垦荒面积6000万公顷。由于耕作制度混乱,又缺乏防护林带,加之气候干旱,造成新垦荒地风蚀严重。每年春季疏松的表土被大风刮起,形成沙尘暴。1960年3月和4月的沙尘暴席卷了俄罗斯南部平原广大地区,使垦荒地区春季作物受灾面积达400万公顷以上。1963年的沙尘暴比1960年更为严重,在哈萨克被开垦的土地上,受灾面积达2000万公顷。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些地区,由于对森林的极度砍伐,更加速了沙尘暴的发生•2015年4月15日,13年来最强沙尘入京,多个监测站点PM10小时浓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达到重度污染。黄沙来袭,有市民表示:闻起来都是沙子的味道。•2015年4月15日下午17时许,北京遭遇沙尘暴袭击,城区被一片黄色覆盖,能见度降低。•事件简介•2015年4月15日,北京遭遇沙尘暴袭击,据北京市气象台介绍,北京城区上一次出现沙尘暴还是在2002年3月20日,此次大范围沙尘暴是13年来北京遭遇的最强沙尘天气。•14日19时,北京监测网络35个站点PM10浓度均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达重度污染。20时开始,沙尘影响有所减弱,随后,由于能见度转好,沙尘暴预警解除。••气象预警•4月15日一大早,北京市气象台就发布大风黄色预警,9级风的预报令人惊愕。17时前后,北京西北部的延庆和昌平又出现了浮尘天气,并逐渐向全市蔓延。继此前的沙尘蓝色预警,北京市气象台于17时40分升级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4月15日北京首发沙尘暴黄色预警9级大风吹沙进京沙尘影响•受沙尘影响,14日京城首要污染物从PM2.5变为PM10。市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18时开始,多个站点的PM10小时浓度直线上升。昌平站17时PM10小时浓度为200微克/立方米左右,18时该数据翻了5倍,接近1000。该中心表示,至19时,北京监测网络各站点PM10浓度均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达到重度污染。•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表示,本次强沙尘天气强度强、范围大。我国内蒙古、宁夏、东北、京津冀地区都明显受到沙尘影响,PM10均处于高浓度水平。•出现原因•北京市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焕安说,受强冷空气和地面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15日上午蒙古国和内蒙古地区出现了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发展和东移,并在高空偏北气流的输送下,沙尘暴影响范围向东、向南扩展,才导致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出现。•沙尘现场•4月15日下午17时许,北京五道口拍摄的沙尘暴情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看不到你。这一次的背景不是灰霾,是沙尘暴。•前一秒杨絮飞舞,下一秒黄沙漫天。15日的京城,并不像“你是风儿我是沙”般浪漫。17时起,沙尘暴自西向东扫过,呼呼的,偶尔带着几声嘶叫,夹着砂石拍打窗棂。马路上匆匆行走的人们都眯眼皱眉,口罩、纱巾,成了标配。车辆开着雾灯,深陷在昏黄中的高楼也早早亮起了灯光,空气中夹杂着呛人的土味儿。15日下午6时左右,北京东三环(CBD)被强沙尘笼罩约8分钟,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课题的目的•明确治理沙尘暴的措施对策•知道什么是沙尘暴•了解沙尘暴的时空分布,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明确沙尘天气的危害及防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课题研究内容•近年来沙尘暴形成的地区,频率。•这些地区形成沙尘暴原因(地理,人文)。•对环境保护的阻碍。参考文献•[1]齐学军,孙德莹,张正辉,关昕,王云华.沙尘暴的危害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09,12:19-20.•[2]张养才,何维勋,李世奎.中国农业气象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414-416.•[3]王式功,董光荣,陈惠忠,等.沙尘暴研究的进展[J].中国沙漠,2000,20(4):349-356.•[4]谢维伟,浅谈沙尘暴的危害与及其治理方式[J].大众商务2010,116(8):109-121•[5]祁连平.沙尘暴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7:306-308.•[6]陈洪武,王旭,马禹.塔里木盆地局地和区域性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研究[J].中国沙漠,2003,23(5):533-538.•[7]戴宏丽,董春燕,游晓勇,等.锡林郭勒盟春季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1,(5):24-28.•[8]王海花.沙尘暴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毒理学研究[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1,1(5):42-44.•[9]勾芒芒,戴晟懋,李钢铁,左合君,陈正新,柴志福,李兴.我国的沙尘暴及防治问题探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8,34(3):40-4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