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三晨背关键信息理解教材新知应用创新演练把握热点考向教材全解读知识大迁移考向一考向二随堂基础巩固课时跟踪训练背核心语句1.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2.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记知识纲要一、历史性的跨越1.邓小平“南方谈话”(1)背景:①国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②国内:中国的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内容: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②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才是硬道理。(3)意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市场生产力发展2.中共十四大召开(1)时间: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2)内容:①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②要求全党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3)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探究升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提示:改革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内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中共十五大(1997年)(1)内容:①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②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⑤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意义:①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和认识深化。②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控制力非公有制经济思想解放改革与发展的关系(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不进行改革,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及其特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1)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3)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创新,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到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1)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宏观调控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4)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跨越[例1]“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C.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D.资本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目标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结合题干材料分析,A、D两项的表述错误。B项没有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区别。邓小平的本意是要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答案]C对于材料选择题,解答时应注意两个方面:(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比较分析四个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1.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解析:抓住“1992年”这一关键信息,华而诚的讲述是指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答案:B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例2](2011·浙江高考)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解析]“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特征的具体表现。邓小平的这段话,主要反映了我国在进行市场经济的尝试,并明确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D项正确。这段话并未涉及改革的重心转移、防“左”和反“右”以及在经济特区进行试验,故A、B、C三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意义:①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2.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89~1997年。这一阶段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项“工业改造”的实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项是指建国初期,C项指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政策,均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D点击下图片进入“随堂基础巩固”点击下图片进入“课进跟踪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