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中央一号文件解读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09年12月27~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了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文件共五大类27条,五大类中有两条涉及城乡问题。五大类为:一、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二、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四、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1月31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表明今年将三农工作的重点琐定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这一主题上,这是新世纪国家连续第七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可见意义非凡。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高度关注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背景及重要意义。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眸成绩斐然,非凡2009年风采依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大背景就是30年改革农村的变化,体现了政策的传承连续性;小背景就是2009年农业发展状况,体现了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改革30年,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8%的增长速度独占熬头。2008年经济总量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和二号经济强国日本,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任然取的了8、7%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与日本持平。世界银2行行长佐利克指出;“中国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复苏亟剂”。中国现在一个星期可以创造改革以前一年的财富,真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改革30年,中国农村也成功地实现了农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而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步伐,聚焦“三农”具体有六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变化,2009年粮食总产量达10616亿斤,创粮食连续6年新高,3年超万亿斤。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库瑞希曾称赞道:“一个可耕地占世界7%的国家养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真可谓当代奇迹”。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中有2.3亿人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走进城市,农民有70%的收入来自非农收入。三是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134元增加到2009年超过5000元(5153元),实际增长8.5%,增加了37倍,贫困人口从2.05亿减少到4007万。衡量农民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恩格尔系数由67%降到了43%。四是农村面貌的变化,农村电、电话、闭路电视普及达95%以上,村村通公路达90%以上。五是农村体制的变化,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逐步完善。六是对外开放中农业地位的变化,我国已成为第4大农产品贸易进口国和第5大农产品贸易出口国。2004年以来,在中央连续6个一号文件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努力下,广大农村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农民受益非浅,开创了农村新局面。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我们高度关注。首先,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任然突出,集中表现为城乡生活水平不同质、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基础设施不同步。一是城乡生活水平不同质: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3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8年的3.31∶1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由2008年的11020元扩大到12022元。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仍有4007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城乡人民同命不同价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就直接决定了农民的消费水平。二是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保障体系不公平、不健全,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困绕着农民,农民工子女上学已成为社会问题,农民一生70%的医药费在死前三天花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他们只有存钱防老。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不同步:城乡水、电、房、路的差距和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差距都很大。以路为例,城市道路国家建,农村道路人民建,建好道路为人民,本身就有隐性不公正待遇,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国民待遇,加之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其次,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民素质尚待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硬件不硬,软件太软。硬件方面,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导致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中国人均占有耕地1.35亩,低于世界红线1.4亩,(美国人均占有耕地是我国的7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是我国的231倍,一人养活70多人。中国是一人养活2人。)仅1986-2007减少1.25亿亩,相当一个产粮大省河南省。全国54%的耕地仍“靠天吃饭”,50%—60%的中小型灌区设施老化失修,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创造一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欧盟的7倍,日本的10倍。2008年年初的冰冻灾害、2009年34月的春旱、10月的降温天气和2010年春西南部严重旱灾、北方的寒流、我们地区发生4.24灾害天气都暴露出了我国农业还是靠天吃饭发展方式的缺陷。软件方面,受比较效益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386199(妇女、儿童、老人)部队,不仅力量弱小,还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留守老人的赡养等许多社会问题。伴随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急需解决。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09年春节前2000万左右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因金融危机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返乡。在农业连续6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农业内部看,农业比较效益低制约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比较效益低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仍然是目前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要经济部门,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约为5.3亿,除了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外,还有3.5亿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按农户总量测算,每个农户经营耕地面积不到半公顷(15亩)。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形成了超小的经营规模和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即使与国内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相比,也仅分别为其1/7和1/4,农民务农收入大大低于二三产业。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目前除稻谷外,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国内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受制于外部环境;加上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承受力有限,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受上述5因素制约,近年来我国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2009年冬小麦、早稻、油菜籽亩均纯收益分别为176.9元、172元和45元,分别比上年减少6.2%、8.1%和76%,直接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谷贱伤农,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目前,我国消费增长乏力,特别是农村消费严重滞后,占总人口近2/3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7%。农村消费水平低制约了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农民收入上不去,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农村消费需求就是一句空话。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才可能增加农民消费能力,才可能进一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才可能使家电、汽车、摩托车、建材下乡等政策得以持续,才可能为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在今后十年间每年要达到6%以上,中央一再强调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从2009年农业发展看,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好形势。农村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6展,农村改革有了新突破,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中国“三农”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为党和国家战胜困难、共克时艰赢得了战略主动,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年一号文件出台有三个重要背景。首先,“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经过了去年那样的困难,上上下下各个方面对这一条都体会深刻,高度认可。经过艰苦努力,去年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对我国经济较早开始回升、实现“保八”目标,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多年重视农业的结果。从目前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今年形势可能更加复杂。外部环境存在很多变数,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紧迫而艰巨。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对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其次,增产增收,如何持续。粮食连续6年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近40年来是第一次;农民人均收入连续6年增幅在6%以上,首次突破5000元,20多年来也是第一次。这样的成绩真的来之不易。但是基数高了,保持很难,突破更难。支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弦已经绷得很紧,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凸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越是连年丰收,出现减产的概率就越高;农村形势越好,越容易思想麻痹,出现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能不能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是十分严峻的问题。第三,城乡统筹,才能破解“三农”难题。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固本强基。“三农”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很多新挑战、新问题。在新形势下,破解这些难题,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决不能只在7农业内部做文章,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农业基础打牢了,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必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不逆转。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思路及重点工作主题:今年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点关注的信号,它包含三个层面的信息:其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减速背景下,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战备定位已经摆脱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