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对照课程标准课本内容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三、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四.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我们授课的重点。五、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各次改革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述内容】复习提问: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是什么?A主要特征:(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B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过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说明改革不可避免,第一个站出来担此大任的人是雄心勃勃的赫鲁晓夫。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合作探究1: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1)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2)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3)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4)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改革。(5)苏共二十大(1956“秘密报告”)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导言中的赫鲁晓夫手持玉米的照片,并对玉米运动作了简单介绍,提问:“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农业(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扩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等(2)工业改革。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与原因(1)结果: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但最终失败。(2)原因:①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合作探究】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过渡:赫鲁晓夫改革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改革成效甚微,赫鲁晓夫也因此黯然下台。但苏联的改革没有就此终止,仍在继续推行。与此同时,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开始了新一轮大张旗鼓的改革。勃列日涅夫又是如何改革的呢?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1)赫鲁晓夫的下台与勃列日涅夫上台;(2)美苏处于争霸的状态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3、改革的结果(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4、改革失败原因:(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合作探究3: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是什么?①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终于工业;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过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佳效果不能说明他们改革是错误的,但改革的思路错了。苏联的改革必须果敢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苏联会出现这样的领导人吗?还真的出现了,他就是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又是怎样改革的呢?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材料一: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材料四: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5)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4、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1)存在的问题:①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②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2)影响: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合作探究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1)同: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②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④结果都失败了。(2)异:①赫的改革侧重农业,勃的改革侧重重工业,戈的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③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冒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合作探究5: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十月革命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列宁、斯大林等人作出过什么探索?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1)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经验教训①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④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合作探究6: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请回答:(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