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职业伦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工程伦理与职业操守——培养有道德有智慧的工程师随着工程的普遍社会化,工程已经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如生态工业学创始人美国学者艾伦比所说的:“自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这个地球越来越朝工程化的方向发展。工程化的逻辑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结构,也对自然界的所有生物群体产生影响。从很多方面看,我们已经生活在这样一个工程化的世界里了”。工程师作为技术活动及工程活动的主导力量,其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关系到工程的造价、效用、风格、用途、质量、安全性及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而工程师的行为方式又受到其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取向的直接影响。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财富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技术在工业上的高效率发挥,导致了今天发达物质文明的来临。人类这种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技术的效率了。技术成为人类的天命,技术是生活所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现,再没有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掌握技术力量的工程师则肩负着这种伟大的历史使命。正如美国著名桥梁专家莫里森在赞美工程师时说:“我们是掌握物质进步的牧师,我们的工作使他人可以享受开发自然力量源泉的成果,我们拥有用头脑控制物质的力量。我们是新纪元的牧师,却又绝不迷信。”长期以来,工程师一直是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高尚职业。社会理解工程技术的主流观点(包括技术中性论、技术工具论、技术自主论)都认为工程技术是中性的,只有技术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分,而无道德上的好坏之别。所以,工程、工程师的工作道德上全部是善的。制造人工物品其实就是利用自然的物质,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进行创造的过程,它是“实然”的事实,而不能用“应然”的价值来评价。工程师出身的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他这样骄傲和自豪地形容工程师这一职业:“这是一门绝妙的职业。人们迷惑地注视着一个想象虚构的东西在科学的帮助下,变成跃然纸上的方案,随后用石头、金属和能源把它变成了现实,给人们带来了工作和住宅,提高了生活水准,使生活更加舒适,这就是工程师的最高荣幸。”工程师注重追求技术效率、创造财富的伦理取向,使他获得了荣誉、社会地位和英雄的称号。但是20世纪中叶之后,工程师这种高尚形象却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质疑和反对,原来认为在工程实践中不存在道德问题,甚至道德上都是善的工程师现在却被称为“战争帮凶”、“建设工具”、“环境抢劫犯”、“勤勉的破坏者”。为什么社会公众会对工程师的看法发生根本的转变呢?其根源就在于有些工程师仅仅把技术效率作为自己职业的唯一职责,而没有对社会及公众担负起应有的伦理责任。有三件事情可以说明这一点。(1)第一件事情: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工程师研制、修建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毒气室、焚尸炉;日本工程师在中国制造、试验生化武器,用活人做实验等。这些工程师明明知道技术的目的和技术使用的后果,但他们却认为他们的工作没有善恶之分,为了国家利益创造发明,不断提高技术效率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至于后果如何不是他们影响、控制和决定得了的,也不是他们的职责范围。但是,社会公众却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导致更多的犹太人和战俘更快死亡与当时有关工程师的职业工作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他们是惨绝人寰事件的帮凶,不但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担负伦理责任,而且还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二战之后,经过对战犯审判,帮助德国和日本研制杀人工具的工程师都受到了相应的法律惩罚。(2)第二件事情:原子弹的制造和使用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从这点而言应该说是正义的行为。但是却造成了大批无辜平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伤亡,可以说它又是非正义的行为。如此巨大的灾难,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工程师只考虑技术的效率,而不管工程技术后果的做法在良心上和人道上可以接受吗?难道他们不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承担伦理上的责任吗?(3)第三件事情: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工程活动的规模、范围及强度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长期累积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当前自然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土地、空气、水的污染等自然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技术的效率越高,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越大。所以,社会公众开始意识到自然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工程师追求技术效率的态度和伦理取向的使然,正是由于工程师在这种只注重技术效率的伦理思想的驱使下,“他们可以以一种不关心自然对象的心情去开发自然了”。所以,工程师对今天自然环境的恶化状况负有重大的责任。“工程师被认为是危害人类社会环境的帮凶。”一、工程中是否存在伦理问题?工程师作为从事工程活动的一种职业,是否存在伦理道德问题呢?当前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否定的,认为工程技术是“价值中立的”,工程师个人对自己的技术活动没有任何道德责任;另外一种观点则肯定工程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伦理实践过程,包含着善与恶的价值判断。2004年10月31日,在第八届“中日韩(东亚)工程院圆桌会议”上,中、日、韩三国工程院院长联合发出了“关于工程道德的倡议”,希望工程师“在涉及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方面,在各自的业务活动中凭良心行事”;并要求工程师“在他们的业务活动中,遵守高的道德标准,以使工程技术对社会福祉作出贡献,改善人们的生活”。据2002年以前的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因建筑物倒塌所造成的损失就达约1000亿元。历史上,费尔巴哈曾经提出了科学家的十大宪章,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把科学家的共同精神气质和伦理规范归纳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利益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和独创性。后来又有人增加了谦虚、理性精神、感情中立、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等等。那么,现代工程师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呢?美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工程师的五大基本准则:(1)工程师在达成其专业任务时,应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视为至高无上,并作为执行任务时服膺的准绳。应只限于在足以胜任的领域中从事工作。(3)应以客观、诚实的态度发表口头意见、书面资料。(4)在专业工作上,应扮演雇主、业主的忠实经纪人、信托人。(5)避免以欺瞒的手段争取专业职务。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国工程师协会”提出了四大“中国工程师信条”:(1)工程师对社会的责任:守法奉献,尊重自然;(2)工程师对专业的责任:敬业守分,创新精进;(3)工程师对雇主的责任:真诚服务,互信互利;(4)工程师对同僚的责任:分工合作,承先启后。这些提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认为,工程师共同体在当今科技发达、物质繁荣时代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成员必须为其科技行为履行较传统社会更多的伦理责任。1、把工程作为一种生产活动来理解工程,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工程是人类将基础科学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工产品或技术活动的有组织的活动。它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1)它必须包含技术的应用,即将科学认知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它应当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性活动,其宗旨是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如果从系统角度分析,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工程是科技改变人类生活、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具体而重大的社会经济、科技活动,通过工程活动改变物质世界。换言之,工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施阶段,是社会组织的物质文明的创造活动。科技的特征和专业特征是工程的本质基础。(2)工程活动历来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规模大,涉及因素多。现代社会的大型工程都具有多种基础理论学科交叉、复杂技术综合运用、众多社会组织部门和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纵横交织、复杂的从业者个性特征的参与、广泛的社会时代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运作的特点。(3)工程活动能够最快最集中地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于社会生产,并对社会产生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这一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有社会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也有社会文化道德的。这就形成了工程的价值特征。工程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生产活动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范,规范中有法律,有道德,形成生产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所以,生产法律和职业道德是维护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规范。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认为:“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得有自己的伦理,倘若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任何社会活动形式都不会存在。”2、把工程作为一种现实的利益关系来理解如果把工程作为一种利益关系来看,至少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两大块。在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中,工程与环境,作为两个不同的系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工程活动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只有与环境系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首先,从工程系统的输入看,环境为工程系统提供所需的一切物质资源,如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它们最初都来自自然界。离开了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工程系统只能是“无米之炊”。其次,从工程系统的运行过程看,工程活动的整个过程都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因为,现代工程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环境空间,工程活动将“无立足之地”。再次,从工程系统的输出看,环境成为承载工程活动的产品和副产品(如“三废”)的主要场所。工程活动输出产品和副产品后,自然界以其巨大的包容能力消化、吸收。在工程系统与环境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动过程中,大致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互动方式:一种是良性的互动方式,即工程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造成环境的破坏,良好的环境为工程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种是恶性的互动方式,即工程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中,环境被严重的损害,被掠夺,被损害、被掠夺的环境反过来又对工程系统的发展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表明:在工程与环境的互动发展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工程活动的主体,如政府、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等负有重要的责任。而他们对这种责任的认知和履行,对于促进工程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至少存在:(1)工程参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业主、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2)工程参建单位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3)参加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有利益存在的地方,道德就会存在并发生作用。道德通过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推进工程活动的开展。每一个工程利益相关者都是从利己出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自然之理,无可厚非。但利己是通过利他来实现工程利益的追求,也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和手段,提供给他人安全、健康、福利的产品,这里的利他包括满足消费者、社会、自然的需求,这就是工程伦理的道德诉求。否则,利己不利他,损人利己,不可能追求到个体利益最大化。为了使工程共同体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己得以实现,就需要共同遵守一种大家受益的规则、法律,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这样才能使大家变得互利,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他。然而,人的利己欲望会无限膨胀,无限扩张,这需要通过文明的提升和伦理教化给予校正、调节和节制。一般来说,工程活动带有明显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常常与工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交织在一起。3、把工程作为一种文化来理解工程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本质上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无论是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北京故宫堪称经典,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在今天,大至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小到一条路、一座桥,都承载了人类的文化。西方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人的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它也是一个部分由物质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构成的庞大装置。”正如文化中的人类学决定论认为的那样:“人及美好的生活的向度必须成为艺术与技术的导向。”在工程实践中,工程的品质不仅来自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且来自于个人的价值观,来自于他的组织的价值系统,来自于文化。工程品质蕴藏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基因。例如,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制造厂的工程师们在汽车的设计方面特别注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