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王义高: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的“教育思想泰斗”,在世界教育家行列中也享有一定声誉。他享年仅有五十二岁(一九一八——一九七○),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他一生著有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部儿童文艺作品——童话、故事、短篇小说。这些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教育信念:只有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掘才能,就必须建立一种最佳环境。这个环境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于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作了改变它的尝试: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设有“家长学校”,并给家长们授以《父母教育学》;孩子在校念书十年,父母则要上“家长学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学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了。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科学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证明:尽管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赋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的养育环境,致使没有一个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来,可见幼年时期所处的德智体美环境的重要。二是学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学龄期的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学龄早、中、晚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整个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学校“再教育”、甚至社会“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学校和社会最感头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证明,他改变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作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教育遗产。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有感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1简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当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代表作,是他对多年的“快乐学校”教育工作的总结。书,出版于1969年,书,记叙了苏霍姆林斯基与一个班级的31个学生朝夕相处的5年生活。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快乐学校(共有17篇短文)。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共有24篇短文)。书,表现了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书,正像他在“前言”中所言:“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不安心情的总结……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五年来,我拉着你们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把整个心都给了你们。”2教育理论书,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它以“全面发展”为主体,把“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三者融合在一起,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其一,在教育目的上,他认为通过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学生在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审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其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精神状态。因此,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没有自我经验也就没有真正的经验。其二,在教育内容上,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经验包括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和美育五部分。体育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全部体力和精神力量达到彻底和谐;德育目的是使学生确立坚定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智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技能;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能更多地创造社会财富,又能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美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美,兵培养美的情操。其三,在学校管理上,他认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好的校长就是一个好的组织者。校长在领导学校时,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3深切体验倾心阅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掩卷之时,脑海中浮现着“快乐学校”中《如何做校长》中的一段话:“我多次深切地认识到低年级老师在孩子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对孩子来说应当是一个与生母一般亲昵可爱的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最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它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的深切体验,闪烁着他人性光辉中最为朴实而又伟大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情怀。如果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低年级老师,的确是学生成长与知识丰厚的奠基石。作为奠基石,承担的不仅是承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你的目光中感到温暖,在你的视线下是一种拥抱,在你的牵手中是一种母爱,在你的叮咛中是一种爱抚,在你的凝视中是一种期待与鼓舞,在你的示范中是一种敬仰,在你的关爱中是一种信任的享受,在你的传授中是知识的接受与升华,在你的教导中是一种成长与明智。尽管我不曾担任过一年级的老师,但耳闻目染,感受过一年级老师的辛勤与工作的繁琐。见过,一年级老师,牵着一个个孩子们的手,把他们领到座位坐下;看过,一年级老师,与孩子手把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听过,一年级老师,一节课下来后嗓音沙哑,担心的却是孩子学不会;见过,一年级老师,曾为孩子尿裤子孩子,招呼回宿舍,用自己孩子的裤子让其换上,并清洗裤子晾干。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不懂得作业,教师登记全班每个学生的手机号码,再逐一发短信,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尽快地适应校园的学习与生活。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天性好动与贪玩,教师在教师教学中深入解读文本,钻研教材,采用适合学生的识字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尽快地由幼儿园地学习过渡到小学的学习。面对一年级孩子,有的的调皮与不专注,学习成绩的不稳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进行了“竹笋炒肉”,教师总是耐心与家长聊谈,共同探讨教育方式,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认真学习。是啊,低年级的老师,生活的空间挤满的是孩子,他们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保姆,是母亲,是朋友;低年级的老师,他们承担的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职责,还是楷模,是偶像,是亲昵!4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爱心教育,爱心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要做真正的教育者,我们就该像大师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心奉献给孩子们,及早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便会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愉快而健康地成长不管平时多忙,也抽出时间来和学生交流。这个时间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间隙,可以是课外活动的过程。在这些时间里尽量让学生多说话,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情况。当学生在倾诉心中的不满和怨忿时,一定耐心地听,尽管学生在倾吐自己的内心体验时,有时会词不达意,有时甚至是不合情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说的话被老师当作一回事了,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合理疏泄的途径。而老师只有对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充分了,才能针对问题给学生以实际的帮助。词条标签:教育科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