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根据污染来源,主要有三种:生活垃圾、工矿垃圾和农业残留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在农村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农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态或半固态废弃物。大多数人提到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没有城市干净;路边垃圾随处可见且多是以“靠风刮”的简单方式解决,下雨天寸步难行;农家厕所,厨房垃圾一到夏天恶臭难闻。传统的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是一些饮食废物、畜禽粪便等可降解生物类有机物。由于有各种各样廉价和方便的化肥供应,昔日的作为优质肥料的畜禽粪便,而今变成了农村新的污染源;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垃圾增加了以废旧塑料,电子垃圾等为主的不可降解废弃物,这些垃圾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对村民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农村工矿垃圾主要指农村乡镇企业、矿场等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村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促生了大量旧房屋的拆除和新房屋的建设,而这些建设过程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由于缺乏良好的后置处理程序,加之施工单位或个人环保认识不足和利益观念较强,使得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往往随意堆放或填埋在路边田头等露天空地,杂乱无章。此外,农村还大量存在小型企业和手作坊,其不合理的管理布局、粗放的经营模式、环保设施缺位等同样导致了大量垃圾的随意处置,特别是大量的废旧金属以及电子垃圾、工业废品等都是难降解或难处置的固体废弃物,由于缺乏有效管理,都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就如我们所了解的石角镇和贵屿镇,都成了著名的电子垃圾城。对于农业残留垃圾,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现代农业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高毒性化学农用品得到大量使用。大量农药化肥的瓶瓶袋袋随处丢弃于田间路头或水坑,任凭风吹雨淋,残留农药由于自然作用吹进了村民呼吸的空气中,流进了村民引用的水源。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各地的地理情况和生活物品的消费情况等与城市有明显的差异,垃圾的种类和特点等都有所不同。归结起來,我国农村垃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污染源分散:我国农村面积广、农村人口众多,居民居住分散,住宅又缺乏整体规划,村民和企业通常在住所周围随意排放垃圾,排放的分散性加剧了垃圾集中处理的难度。农村垃圾不仅在地域分布上呈分散性,而且数量也不断增加。据研究表明,我国农村2000年的垃圾产量达到1.4亿吨,而且继续以每年10%速度增加,2010年垃圾产量约达2亿吨。次生污染严重:城市的生活方式日益渗透传统的农村生活习惯,也使农村垃圾的成分逐渐复杂多样化。传统单一的剩菜、柴草、果皮、废纸等垃圾逐步被废旧电器、白色塑料、卫生尿片、包装外盒等难降解或难处置的废弃物所代替,在量的扩大化同时又有质的复杂化,加剧了农村垃圾污染防治的难度。大部分村民日常的垃圾处理方式首选是集体堆放在一块空地或各自扔弃在房前屋后,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再进行焚烧,这种简单的处置方式效率低下,不但不能解决垃圾的现实危害,而且容易产生次生污染,致使地下水中确酸盐、氨氮、细菌总数等各项指标超标,如垃圾焚烧排放废气中的烟尘、氯化物、硫化物等被认为是毒气很大的物质;垃圾填埋产生渗漏液等容易腐烛土壤和水质,影响到村民生活之本的土壤和水源,对农村生产生活带来隐性的威胁。目前我国农村垃圾的处理方式以丢弃为主,只有19.4%的垃圾被扔到规定地点进行统一清运处理;49.1%的垃圾处于无人管理的裸露状态;垃圾还田和燃烧的比率分别为15.3%和12.2%,另外还有其他少量垃圾被掩埋或丢弃到水体(占4%)。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方案可考虑如下:首先进行分类资源化,然后按垃圾主要成分进行分类处理,回收垃圾中的可回收物质,有机易腐垃圾进行堆肥或沼气处理,剩余垃圾运送到县(市)垃圾填埋场填埋。为使垃圾得到最大效益的开发利用,农村生活垃圾可分为几类:厨余和有机垃圾,主要包括厨余垃圾以及不需要农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分类的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草木枝叶等。灰土垃圾,主要包括炉灰、煤渣、扫地(院)土、建筑垃圾等。可再生垃圾,主要包括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纸类、废旧织物、废旧玻璃等。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各种废旧灯管、灯泡、电池、农药瓶、油漆桶以及卫生网点的医疗垃圾等。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的优势:(1)具有较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和分类场所目前农村地区仍保持将可售废品分类存放的良好分类习惯。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往往具备较大的居住空间,含有院落的住宅为村民实现垃圾投放前分类存放提供了场所。农村居民对暂时存放垃圾的排斥心理也低于城市居民。(2)经济水平低、村民闲暇时间成本低具备进行垃圾分类的意愿可能与城市上班族相比,村民具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成本较低,使村民面对同样经济鼓励时比城市居民具有更强的支付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