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录一、什么是“国情国学”…………………………………………………..1(一)国情…………………………………………………………………11、指国家的情况………………………………………………………….12、指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1(二)国学…………………………………………………………………3二、在社区开展国情国学教育的必要性…………………………………5(一)国情国学观念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51、国力决定一切…………………………………………………………………52、国学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7(二)在社区中开展国情国学教育是提高人民国情国学观念的最好的途径,适宜而且是切实可行的.………………………………………………10三、社区国情国学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0(一)思想认识不到位……………………………………………………….10(二)资金投入不足………………………………………………………….10(三)专业文化人才缺乏…………………………………………………….10(四)社会参与不够………………………………………………………….10四、社区开展国情国学教育的可行性、目标与措施………………….10(一)社区开展国情国学教育的可行性…………………………………….111、广大居民勇于参与学习宣传是社区开展国情国学教育的前提………..112、机制体制的健全建立,有效保证社区国情国学教育开展……………..113、合理的组织机构,为社区国情国学教育提供了充足有力的空间平台..114、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国情国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环境……115、多种措施并举,为社区国情国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11(二)社区国情国学教育的目标…………………………………………….121、社区居民能心系中华、胸怀世界………………………………………..122、社区居民博学通识、陶冶情操…………………………………………..12(三)社区国情国学教育的措施…………………………………………….121、在课程方面……………………………………………………………….122、在教学内容方面………………………………………………………….123、在社会实践方面………………………………………………………….124、在社区文化方面………………………………………………………….135、在成果推广方面………………………………………………………….136、多维互动、灵活教学…………………………………………………….142摘要国情国学是民族复兴之根基、是中华强盛之动力。随着社区教育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社区中加强国情国学教育,并以此点燃国情国学传播的星星之火,实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久之计。本文尝试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分析在社区开展国情国学教育的可能性。调查结果表明,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目前的社区开展国情国学教育的现状还十分不乐观,本文尝试性地分析了社区国情国学教育落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社区国情国学教育的目标和措施。关键词:社区国情国学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目标及措施3在社区开展国情国学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国情国学是民族复兴之根基、是中华强盛之动力。随着社区教育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在社区中加强国情国学教育,并以此点燃国情国学传播的星星之火,实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久之计。国情国学教育作为社区文化教育的新探索、新思路,是根据社区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人们国情国学观念,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层次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谐统一,同时使得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繁衍生息,并继续为城市乃至国家的和谐发展提供智慧与力量。一、什么是“国情国学”(一)国情国情,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它包括自然国情、历史国情(民族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发展历史)、现实国情、比较国情。国情教育内容应是以上四个方面形成的知识体系。4国情可以具体分为七个方面:(1)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质、地貌、地形、气候、矿立、生物、水、光、热资源等。(2)科技教育状况:科技队伍,科研水平、体制,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等。(3)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布局、对外经济关系等。(4)政治状况: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政党和政治团体间的关系、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等。(5)社会状况:人口、民族、家庭、婚姻、社会犯罪及其相应对策等。(6)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艺术观念及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等。(7)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国情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5(1)必须清醒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自觉地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经过新中6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继续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2)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更好地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7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了关于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八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频发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要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孕育和诞生的。(3)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内8在联系,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体现了高举旗帜同与时俱进的统一、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的统一、立足当前同着眼长远的统一。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国学国学,就是符合本国国情的、历史传承下来的适合本国可持续发展的传统文化,即民族价值观。“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9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另一方面又恢复两汉经学。“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才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但是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10关于中华文化的特征,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其概括为十四点,即:广土众民;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历史悠久,并世中莫与之比;明明白白有伟大力量,又的的确确指不出来其力量所在;历代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家庭是中国人第一重要的生活;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迈进;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制之不见形成;建国之基础以道德伦常礼教,而不以法律,道德气氛特重;以儒学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是中国社会牢固的安定力,使得它经过无数次的大小变乱仍不解体;兵民合一,全国皆兵;孝的文化;“隐士”是中国的特产。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医家,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孝经》等,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如《尔雅》;“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11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