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位德国朋友根据自己德文名字的发音取了一个中国名字:魏特茂。有一天,他遇见一位中国老人,俩人聊了起来:老人:“您贵姓?”德国人:“我姓魏。”老人:“魏什么?”德国人:“为什么?姓魏也要为什么?”为什么会出这个笑话呢?中国人在问姓名时常常是先说自己的姓,再说自己的名。汉语中问姓名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A您贵姓?B免贵姓х。Aх什么?Bххх。当然,同音字也给魏特茂先生增加了一点麻烦。wèi===魏/为中国人有多少个姓?•中国人的姓有5000多个,现在常见的不过200多个。张、王、李、赵等是中国最常见的单姓。•中国人的姓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和两个字以上的。一个字的是单姓,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是复姓,如:欧阳、诸葛等。作者简介:叶兆言,男,江苏苏州人。1957年生。家学渊源,祖父是著名作家及教育家叶圣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死水》、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叶兆言文集》等。其作《追月楼》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江苏文学艺术奖,现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课起名字我很喜欢谈天说地,也很喜欢写随笔。所谓随笔,不过是以笔代嘴的意思,随心所欲,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这篇随笔就说说我的名字吧,我的名字很多人都称赞,说是用不着另外取笔名了,不像苏童和刘恒、一个叫童忠贵,一个叫刘冠军,这样的名字签在作品的下面,实在有点儿那个。我这样的名字,作家使用最好不过了,同名的可能性非常小。“兆”和“言”本来都是取名时常用的字,可是把它们合在一起作名字,当真就有了独特性。我的名字不过是爱情的产物,父亲给我取名的时候,使用了拆字游戏的伎俩:我母亲姓姚,“姚”的一半是“兆”;父亲名“至试”,繁体字的“诚”是“言”字旁。父亲和母亲拿自己的名字开刀动手术,一人给我半个字,于是使有了我的大名“叶兆言”。父亲为我取的名字曾得到了祖父的赞许。要得到祖父的赞许并不容易,尽管祖父自己替人取名字一向不太认真,祖父取名字的特点是随意。伯父在他的兄弟姐妹中是老大,叫至善,姑姑是老二,叫至美,父亲最小,本来应该叫至真,可是祖父故意闹别扭,把应该叫“至真”的名字改成了至诚。祖父晚年和父亲闲聊,曾笑谈给父亲取名的想法,他觉得起“至真”这个名字是顺理成章的,谁都会想到的,于是偏偏改成“至诚”,让大家的想法都落空。我伯父的几个孩子的名字也是祖父取的,大堂哥叫三午,因为祖父属马.大伯属马,大堂哥也属马的缘故。二堂哥小时候一直没有学名,因为长得胖,小名就叫“大块头”。这是南方人对胖小孩的一种叫法,叫顺口了,干脆找了个音近的字:大奎。堂姐也是如此,都叫她小妹,叫惯了,再找形状相近的字:小沫。最小的堂哥生于国际争取持久和平年。这一次更省事,就叫永和,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我自己对取什么样的名字,在一段时间内,很在乎:十二年前刚开始发表作品的时候,我想自己无论如何得有一个响亮的笔名,而且作为一个“大作家”,仅仅有一个笔名远远不够。我最初发表了三篇小说,用了三个名字,一是真名真姓,一是“邓林”,用了“夸父逐日”的典故,一是“孟尼”,是“梦里”的谐音。当时年轻气盛,认为自己每一种风格的东西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笔名。起笔名常常限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我想起自己用过的几个笔名就忍不住发笑。读研究生的时候,因为已经成了家,又迫不及待地添了个很可爱的小女儿,囊中羞涩,于是写文章、用笔名都免不了与钱“沾亲带故”。用得最多的是“刘克”,本来想用德国的货币单位“马克”,后来想想,即使自己不怕俗气,用稿单位恐怕也不太乐意接受,于是把“马”改成“牛”,最后又把“牛”改为“刘”。与此类似的“货币笔名”还有“梅运”。我写过一组关于女孩子的文章,用的是一个女性名字:“萧菲”,实际上就是“小费”的谐音。此外,我用过的笔名有“叶言”,有“舒书”,用得最多的是“谈风”,“谈风”原是父亲的笔名,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和他打了个招呼,拿过来就用。用“谈风”这个笔名,我发表了四十四篇有关过去中学生的随笔,我装出很有学问的样子,在文章里大谈过去的中学,从吃喝玩乐,到当时的道德风尚,从轶文趣事,到当时学生的伦理情操,真可以说是无所不谈,什么都敢吹。很多中学生都以为我是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老先生,他们写信给我,把我当成了和他们爷爷同一辈的老人,现在想起未,觉得滑稽透了。我所起的最不成功的名字,是我女儿的名字。当时和父亲商量来商量去,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叫叶子。理由是女儿出生在甲子年,属鼠。女儿出生时,正是半夜,一声啼哭后,护士出来报信,有气无力地说:“姓叶的,是个女的!”她那个样子就好像是她出了什么过失似的,和她前一次出来报告别人生了个儿子时喜气洋洋的神情相比,简直不像是同一个人。我当时就有点儿生气,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了!如果一对夫妻只能要一个孩子的话,我更情愿要女儿。因为有点儿赌气。给女儿起名字就考虑得不全面。结果怎么样?我的想法和三流电视剧的编剧不谋而合,电视剧上常常可以见到“叶子”这个名字。女作家们也常常用“叶子”作笔名。过去不会留心,现在突然发现竟然有那么的人叫叶子,糟透了。给人起名字不像商品的注册商标,不能申请专利。女儿去上学,同年级果然有三个叶子,两个女的,一个男的。正当我犹豫之际,另一个女叶子已经把名字改成了“叶梓”。这种换字法只省去了书面语方面的麻烦,发音还是一样,老师说起名字来,还不得不加上“一班的”或者“四班的”才能分辨。更麻烦的是男叶子跟我女儿在一个班,我向老师建议就叫男叶子或者女叶子,可老师觉得别扭,于是按出生年月,男叶子大一些,就叫大叶子,我女儿小一些,只好叫小叶子了。男叶子的父亲比我还耿耿于怀,不止一次向我和我妻子抱怨,说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都是男的,女孩凭什么也叫“子”?只有日本女孩才这样起名字。当初怎么也不会想到给女儿起名字会惹出这么些麻烦,本来,谁都会有个名称,叫什么名字没必要大认真,重要的是人本身的质量。但是,同名同姓的确是个问题,中国因为人多,起名字就有可能雷同,即使叫阿猫阿狗,大牛小牛,也是有可能撞车的。总之,起名字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人们都愿意自己有个完美的名字,当父母的也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起个既独特又好听的名字,名字只是个符号,可一旦起了名字,人就和那个特定的符号挂起钩来了,要改也难。不过,符号说到底只是符号,就像商品一样,名字再好听,如果货色不对,也不会被人信赖。•(选自当代作家叶兆言的散文《名与身随》,略有改动)课文相关链接中国姓与氏谈到姓,人们很容易就想到氏。但在上古时期,姓、氏所指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其一,严格男女之别,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其二,区别贵贱,姓是指他的血统来源,氏则是指他子孙的血统来源。出身低贱的人根本就不知到自己的血统出处;其三,更好地选取婚姻之家,我国自古就有“同姓不婚”。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以至于现在完全没有了界限,合二为一。中国人的名,字,号名、字、号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它们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名:人的代表符号,称呼。字:也称表字,它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按照我国古代礼仪,男自20岁时要结发加冠取“字”,而女子则在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婚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贫民百姓则有名无字。古人的字与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字往往是名的解释或补充,二者互为表里。《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之说。号: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往往有艺术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号,谓“雅号”。人死后,后人根据其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谥号。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专号——庙号,称为某祖,某宗。笔名:清末以来,有些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不愿用真名,就给自己取个笔名。重点句式讲练1.我这样的名字,作家使用最好不过了。“最(再)+形+不过”这种句式表示最高程度,在句中常作谓语。例如:(1)他干这工作最熟练不过了。(2)如果能让他来解释,那再好不过。(3)你也去?这再好不过啦(4)这样的解释已经再清楚不过了。(5)今天的结果,我是再高兴不过了。2.要得到祖父的赞许并不容易,尽管祖父自己替人取名字一向不太认真。“替”除了作动词表示代替外,也是介词。上面的例句里“替”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或受益者,与“为、给”引介动作受益者的作用相同。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介词也各自带有自己原来动词的意义特点:介词“替”保留着代替的意思,“为”可以表示目的、原因,“给”可以表示传递等。如:(1)我替你拿这个包吧。(可换用“为”“给”)(2)他一定要替父亲报仇。(可换用“为”“给”)(3)我们也要替别人想一想,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可换用“为”“给”)(4)我们要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不能换用“替”“给”)(5)她给我打了个电话。(不能换用“替”“为”,否则意义会改变)3.因为已经成家,又迫不及待地添了个很可爱的小女儿,囊中羞涩,于是写文章、用笔名都免不了与钱“沾亲带故”。(复句知识)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构成的句。如:因为我们俩在学校外边租到了一套房子,于是就天天一起骑自行车去学校。有时构成复句的分句本身又是复句,即分句中还包含着分句。这种具有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多重复句有两层的,有三层或更多层次的。如上例中,“因为……,于是……”是表示因果关系的第一重复句,而表示原因的部分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已经成家”“又迫不及待地……”,因此这是一个二重复句。这样的二重复句例子还有:(1)因为她聪明,又长得漂亮,所以追求她的男孩子很多;(2)因为他对我有救命之恩,所以我不能拒绝他,他说什么我都得听。(3)如果我有足够的钱,那我不但要去新疆旅行,还要去西藏旅行。(4)只要你按我的意见去做,那你就不但会说服小李,还能得到小张的支持。4.此外,我用过的笔名有“叶言”,有“舒书”,用得最多的是“谈风”。“此外”是连词,表示“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用在句子或段落之间,起连接句子或段落的作用,如:(1)屋子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此外,还有一个书架。(2)他当过工人、农民,此外,还当过两年兵。(3)姐姐给我寄来一些钱,此外,还有一个装满食物的包裹:(4)她给我们姐妹留下一套破旧的房子,此外,就没什么值钱的东西了。(5)你必须当面向他们道歉,此外,你马上把房子给他们修好。5.a现在想起来,觉得滑稽透了。b现在突然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的人叫叶子,糟透了。“透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表示完全、彻底。如:(1)跑了五圈,我的衣服都湿透了。(2)树上的苹果熟透了。(3)晚上8点,天已经黑透了。“透”常用在部分有贬义或有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动词后面作补语,表示程度很高,后面一定有“了”。如:(4)这种产品的质量糟糕透了。(5)弟弟真是懒透了,房间这么脏也不收拾一下。(6)这些人什么坏事都做,坏透了。(7)这些事情麻烦透了。(8)我恨透了这种骗子。6.当时和父亲商量来商量去,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叫叶子。“来”“去”分别用在同一动词或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动词后面,构成“动+来+动+去”格式,表示动作多次反复,如:(1)几只小鸟在窗外飞来飞去。(2)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3)他们讨论来讨论去,意见总是不一致。(4)思来想去,也只有这么一条路可走了。练习:一、熟读下列词组,并选择合适的填在下面的句子里:最好不过闹别扭替孩子取名字喜气洋洋糟透了再合适不过闹病替父母担心暖洋洋湿透了最普通不过闹水灾替你高兴懒洋洋倒霉透了1.他送我的那件毛衣又大又厚,穿在身上的。2.我妹妹现在跟我,我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3.在运动场跑了三圈儿,浑身出汗,我的衣服都了。4.你考上那么好的学校,我们大家都。5.上身一件T恤衫,下身一条牛仔裤,这样的打扮在大学生中是。二、在下列名词前加上合适的动词:名字游戏学问专利手术别扭___招呼麻烦三、成语填空:随心所()迫不及()()中羞涩沾亲带()有气无()不()而合耿耿于()年轻气()赞许()伎俩()信赖()乐意()过失()雷同()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