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资料复习题一、简答:(一)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经学,七经,与七经有关的。史学,历史。子部,诸子。集部,剩下的文学。(二)孔子作六经;孔子删诗、正礼、订乐、撰易、叙书、作春秋(三)七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孝经》(四)道术与方术;古代完备的理想的社会方术-与道术相对的实际社会(五)四科十哲;首科德行(颜子、冉牛、闵子、仲弓)、言语(子贡、宰予)、政事(子路、冉求)、末科文学(子游、子夏)(六)具体而微;最真实的东西最普遍(具体:全体)。与德行科相关(七)为仁由己;去做仁义的事情完全取决于自己(孔子说给颜子的话)(八)得正而毙;曾子曰:“夫子之道,忠(尽己)恕(推己)而已矣。”形容曾子死时是得到正道(九)思孟学派;思孟学派应该是子思学派和孟子学派的通称其中子思学派是儒家最正统的学派.Word资料(十)孟子辟杨墨;孟子辟杨墨是指《孟子》—书中记载的孟子对杨朱及墨翟的批判论述,处今之世,不拒扬墨者,非孔子之徒也(十一)虚位与定名;“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虚位-从墨家看,儒家的道德是虚位的定名-从墨家看,儒家的礼乐是定名的虚位:指道与德,形式性的概念,空洞。定名:有实在的内涵的“仁义”。儒学不论道,而是将道托付给了仁义。(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一定属于哪一个人独属的,(建元四年)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文化策略,汉武帝采纳,在中央设国学,回归一元,一次回归而非创新。(十三)清议与清谈;清议-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清谈-清议之后汉代士大夫对时政的评论(十四)道统;道统(儒家的最高明的道理)(十五)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天理当然;天理---天理,当然(解释天理,祈使句,一种绝对(-天)命令(-天命))而已矣。(让你去做人才会做的事情)(十七)宋五子;周敦颐(周濂溪)、邵雍(邵康节)、张载(张横渠)、程颢(程明道)、程颐(程伊川)(十八)濂洛关闽;理学四大学派:濂学:无极而太极,关学:太虚即气,洛学:体.Word资料贴天理,性即理也,闽学:月印万川。周:志伊尹之学,学颜子所学。以天下为己任,不迁怒,好学。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语录体,不立文字,有书信。朱:《四书集注》(十九)《四书》;先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名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得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发明超越),次读《中庸》,以查夫古人之微妙处。(二十)“横七竖七”;横七为横七首,指孔子所作七经(六经+论语)竖七为纵七段,之中国哲学史可分为七部分先秦百家诸子、两汉气学诸子、魏晋玄学诸子、隋唐佛学诸子、宋明理学诸子、清代朴学诸子、当代哲学诸子(二十一)本末;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二十二)体用;体(古时与祭祀有关,一个东西它本身)用(发用,作用)有体必有用,用乃体之用,即体即用,体用无二。(二十三)道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二十四)几希;几-微小希-通“稀”,稀少孟子-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二十五)阴阳;阴阳-都是一个气,形而下学。相反相对,相生相成。1.一气之两面。一切有形有质的东西是气。2.阳是动的、变化、创新的;阴主静。.Word资料(二十六)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柔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种地)(二十七)肖;骨肉相似相像的意思。本义:五体末端。头,双臂,双脚。引申义:物体末端。派生义:相似,相像。(二十八)践形;践行-源自孟子形(形象)色(神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古代哲学术语,体现人所天赋的品质,把我长成这个样子的意义也就是作为人的意义积极地表现出来。尽性。(二十九)三达德;子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又曰:“好学近乎知,力学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三十)心者性之郛郭;身体是心理的现象学(身体是心理的表征)(三十一)艺能;(技艺性的能力,后天的)-人能(三十二)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出自《孟子》,不学而能,不虑而能)-天能“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三十三)四端;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三十四)天命之谓性;出自中庸.Word资料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天令之谓命。”按照朱熹的说法:“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是说天所赋予的气与理的时候,也必然赋予了与之相符的使命。(三十五)求放心。战国孟子用语。指通过找回丧失的“本心”,恢复善性,培养善德。“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二、分析:(一)张南皮曰:“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础,使学生思想统一到纯正,然后以西学锻造他的智识,练这种技能,一定期以后形成人才,各适其使用,以达到仰副国家,造就通才,谨慎防范流弊的目的。”(二)范文正曰:“吾儒之职,去先王之经则茫乎无从矣。又岂暇学人之巧,失其故步!但惟精惟一,死生以之。”“我读书的职责,离开了先王的经历则茫然没有听从了。又哪有空闲时间.Word资料学习别人的技巧,失其故步!但惟精惟一,生死以之。”(三)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说:“圣王采诗的事情停止了,《诗》也就没有了,《诗》没有了,《春秋》便出现了。晋国的《乘》,楚国的《祷杌》,鲁国的《春秋》,是一样的。所记载的是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所用的笔法是一般史书的笔法。孔子说:‘扬善抑恶的大义,我在《春秋》上便借用了。”“诗亡”与“《春秋》作”之论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它既体现着春秋战国之际政治系统与文化系统由合而分的历史轨迹,又展示着儒家士人话语建构的乌托邦精神;既昭示了从孔子到孟子社会文化空间的变化,又彰显了儒家士人重新统一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的强烈愿望。(四)历史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有历史;哲学地言之,孔子之前,中国无历史;经学地言之,孔子之后,中国无历史。.Word资料在孔子之前,中国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中国的哲学是从孔子开始,所以在哲学上,孔子之前没有历史;在经学的意义上,无论五经六经还是七经,孔子作春秋之后再无经可言。(五)刘向曰:“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分析:一个时代一去不复返,分两步崩塌,微言先断,后大义(残存于七十子)而乖。孔子思想分两次断绝这句话说明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经历的大跌荡,孔子去世后,从道术的时代转变到了方术的时代,七十子去世后,则进入了从经学到子学的过渡时代。(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七)董子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子即董仲舒,是汉代时一位大儒,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醇儒。世间的各种法则、规律、道理都来源于天。道的性质:1.“天不变,道不变”体现了“道”的永恒性。2.道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3.道有先验性,是先于经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因时而变、因地而异、因人而易的都不是道,道不是意见、思想或学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八)董子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纯正。义:交情,情谊。谋:谋求。利:好处。应当端正与人相交往的态度,不要为了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取某种好处或达到某种目的,才决定和他人结交。阐明其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勋。这句话是说做事要想的是匡扶正义,而不是个人利益。儒家是全套式的学问,是一套完备性的学说,上反虚无主义,下反功利主义。(九)孟子曰:圣人与我同类者……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Word资料圣人也是凡人。人之所以为人,人心交集之处。圣人是人类最好的代表者。理义使我的内心喜悦,就像猪狗牛羊肉合乎我的口味一样。刍豢chúhuàn:牛羊猪狗等牲畜。孟子对圣人、理、义的看法。人无分贵贱,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心之所同然者是天理与仁义。只是圣人先于我们得到了理与义。人们应当追求理义。(十)朱子曰:“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得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察夫古人之微妙处。”.四本书是一个整体,先说什么是知识,,论语为根本,既是四书根本,又是五经根本,是儒学经典的根本,从孟子中感受孟子对论语的理解,把所有儒学中的道理归为中庸(十一)朱子曰:“《四书》,五经之阶梯书也。”先读四书(预备性的),后读五经。拾级历阶,升堂入室。四书治,五经可以无治而明。五经中,诗、书、礼、乐、易、春秋(十二)朱子《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从读书的角度来看,朱子意在点明读书的重要性,诗书便是源头活水,读书应当坚持不懈,求异求新。从理学的角度来看,朱子意在天理作为源头,生机勃勃,不盈不竭。朱子的性情理论的表现。(十三)朱子《春日》诗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寻访便是指寻求孔门之道、圣人之道。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东风面借指春天,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貌和特征很容易识别,者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春光点染而成,每朵花都是天地的精神。表明了朱熹理一分殊的观点,即天理是惟一的,在真正的世界理有分化。道理有无穷无尽的显示,世界上的事物虽然.Word资料千差万别,但最终又不得不受同一的宇宙本体支配。(十四)吕晚村《答潘用微书》:“幼读朱子《集注》而笃信之,因朱子而信周程,因程朱而知信孔孟。故与友人言,必举朱子为断。”《四书集注》。忠诚地信仰,深信不疑。折中的标准。想回到周朝、孔孟时代。(十五)《荀子·非相》曰:“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理性,分辨思考的能力。《礼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说文解字》“人”字部: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性。天之道,曰阴与阳;地之道,曰柔与刚;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人,曰三才。)人之形:中道之气,精髓、中轴所在。正、醇。物之形:偏、驳。(十六)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他。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勉强地施行仁义。(十七)《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类是万物之灵。(十八)《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康公曰:‘吾闻之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Word资料民:人。中:不偏不倚。得到天地之间关于中的气就成了人。(十九)《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心。”又,《说文解字》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者,天地之心。(天地的正中心)/人,天地知性最贵者也(天地之生,以人为最宝贵的)(二十)《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人的身体容貌是天生的,只有圣人有了天生的容貌,又能完成天赋的道理,最后能将天理体现在行动上无愧于这一天赋。朱子集注曰:众人有是形,而不能尽其理,故无以践其形;惟圣人有是形,而又能尽其理,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寻常人有了天生的容貌,却不能靠行动来体现天赋的道理,唯有圣人能做到践形。(二十一)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