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与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作文“雅和俗”相关文章任重道远反三俗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讲话,吹响了当前中国新一轮反“三俗”的号角,赢得了党内外和海内外的普遍拥护和高度关注。但是,究竟什么是“庸俗、低俗、媚俗”?社会各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之间的差别,甚至可以大到完全相反。我们必须看到,社会上很多文化艺术部门,已经被三俗之风所控制和基本控制,他们长期对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阳奉阴违,长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革命历史进行妖魔化宣传和污蔑,长期不传播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符合党的几代领导人所倡导的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艺术精品,长期热衷于传播境外敌对势力有意灌输给中国人民的有害作品和泛滥着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的肉麻浅薄的精神鸦片。而对待弘扬中国本土艺术、民族传统的曲艺、戏曲和反映中国人民正直乐观、独立不屈精神的好作品,故意打压、有意漠视。因此,这些单位和部门,不可能真正贯彻执行胡总书记的指示,相反,他们很可能还要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为了维护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栽赃陷害那些正直的艺术家,打击人民所喜爱的雅俗结合的精品,从而继续维护自己在文化界的“三俗”统治。为了鉴别什么是“三俗”,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学术界已有的认知,“雅”和“俗”本来没有褒贬色彩,只是类别上的不同。“雅”本来是“夏”,指的是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地区,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文化中心地区”。而“俗”指的是其他地区。我们不能说非文化中心地区的文化,就比中心地区“低下”,正像今天不能说一个四川人、广东人、东北人,就不如北京人有文化。我们今天的人应该知道,“俗”是一个双重语义的概念。当它作名词时,是习俗、风气,“多数人普遍实行的习惯生活方式。”当它作形容词,表示性质、特征时,则是凡庸。可以说,世界上一切伟大的文化,都是“通俗文化”。正如老舍先生指出的,“俗而有力”,就是伟大。荷马史诗、诗经楚辞、格萨尔王、唐诗宋词元曲明说……直到五四白话文和诸多“红色经典”,都是“通俗”的。“通俗”有两种意思,“与世俗沟通”和“浅显易懂”。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理解,才能把握通俗文化的本质。“与世俗沟通”强调的是创作精神,“浅显易懂”强调的是审美品位。两方面既相区别又相依存,“沟通”才能“易懂”,“易懂”才能“沟通”。人们的理解多偏重于某一面,才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俗”不等于庸俗、低俗、媚俗。大俗就是大雅,例如白居易、红楼梦、赵树理、老舍、巴尔扎克、披头士等。而故作高雅,反而恰恰是一种“恶俗”。“媚雅”与“媚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通俗”类别的文化产品中,可以有“大雅”出现,就像《诗经》中包含着“风雅颂”一样。而所谓“阳春白雪”的类别中,也产生着大量的垃圾。例如我们不能说每一首交响乐都是“高雅”的,千千万万的交响乐、朦胧诗、文言文里,包含着大量的仿制品、劣质品和心理不健康的作品。而相声、快板书、评弹、摇滚乐、乡村音乐这些“通俗”的类别中,却可以产生流芳百世的经典。明白了这些道理,再看我们今天应当反对的“三俗”是什么?首先要反对被敌对势力洗脑之后的人云亦云的民族虚无主义腔调。很多人不读书、不思考,整天跟着流俗咒骂革命、对革命先烈和历代国家领导人进行人格侮辱、咒骂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而咒骂中国的一切,彻底否定中华民族的一切,还自以为见解高明,不知道自己所言是老百姓所说的“臭大街”的垃圾。这些人里,有我们国家很著名的文艺明星、很著名的作家学者甚至文化部门的领导,反三俗,应该首先从这些人身上开始。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是从这些人身上崩溃的。其次,要反对那种漠视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没心没肺”的文化心态。明明是大水遍地,旱涝交加,矿难和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有些人却天天无耻地高唱“今天是个好日子”、“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这种粉饰太平、强奸民意的作品,不但假大空,而且极其不道德,严重伤害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感情,必须坚决反对。还有脱离生活、无病呻吟、整天咿咿呀呀爱得要死要活的“纺棉花”艺术,也属于“低俗”乃至“恶俗”,而有些领导不但不抵制,还花费国家大量金钱,把那些艺人请来,造成对亿万青少年日复一日的精神戕害。再次,要反对那种不懂艺术、不具备起码的艺术鉴赏能力,却对艺术指手画脚的粗暴恶劣作风。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开国领袖算起,我们的历代领导人都是高度重视文艺工作的。但是现在某些领导,2看不懂芭蕾舞、专看脱衣舞;看不懂好电影,专看三级片;听相声不知道什么是真相声,专听那些歌功颂德、溜须拍马的“春晚相声”,听不懂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的、敢于讽刺权贵的、每天赢得无数掌声的好相声;看二人转也不看赵本山为代表的浩然正气、为民请命的“绿色二人转”,非要跑到东北小县城、看那些专说下流话的“黄色二人转”。让这样的领导反“三俗”,他们必然会杀死苏东坡、高捧李师师。说得苛刻一些,他们连李师师的艺术也欣赏不了。所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首先应该有一双“万山大叔的眼睛”——风吹不昏,沙打不迷,带领人民认清何为雅、谁是俗?方向搞错了,就会导致亲者痛、仇者快的给自己掘墓的严重后果。前段时间美国新闻周刊载文,说小沈阳是中国最低俗的人,凤凰网做了一个调查,受调查的网友中97.5%的人看过小沈阳的表演,但是74.6%的受调查者觉得小沈阳不低俗,23.08%的人认为低俗,1.6%的人认为不好说。其实,美国才是世界上“最俗”的国家,俗文化恰恰构成了美国的强大国力。美国也有大俗、小俗,也有低俗、恶俗。但是美国没有资格判断别的国家文化是雅是俗。事实上,美国一直在破坏和摧毁其他国家的“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一直在用自己的“俗文化”去攻打和征服其他国家。我们应该一方面警惕美国的文化侵蚀,另一方面学习美国的俗文化发展战略,用鲜明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艺术符号,把人民团结起来,让人民快乐起来,最后让我们的中华民族,复兴起来。电视传播雅与俗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从全人类文化事业的视角来看,传播变成了一个领头的专业,成了一只领头羊。所以我觉得,中国目前到了一个必须从文化战略高度上来重视传播的时候,应该把传播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专门的领域来搞。我们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从很早时期开始,就对传播问题重视得不够。谈到现代化,从“五四运动”开始,从鲁迅、陈独秀、李大钊这一代人开始,他们的思想是中国当时最深刻、最进步的思想,可他们的思想没有能及时地转化为社会资源,他们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传播。鲁迅这么了不起,他的小说在当时也就印几千本。几千本的印数在一个拥有四万万国民的国家里边,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新青年》这么重要的刊物,在四川省,只订了两份。甚至,连鲁迅自己都不能启蒙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并不读他的书,他母亲最崇拜的是张恨水。鲁迅没有长篇小说——长篇一般比短篇通俗,他的那些短篇小说写得多么深刻,很多人都读不懂,也不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一上来就是《狂人日记》,谁也读不懂!《药》的开头多么深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什么意思啊?中国人不习惯阅读这种东西,需要一个中介,把鲁迅这么凝练的思想转化成广大民众可以接受的一种产品。那时候没有电视,那时候的第一媒体就是报纸。鲁迅自己很重视传播问题,所以他勇于把自己的文章拿出去发表。鲁迅当年的文章都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之类的副刊上,文章的旁边是明星的花絮、各种广告,可鲁迅没有觉得这样就没面子了、就不高雅了等等。可是靠鲁迅一个人这样做没用,因为在当时,从国家到知识分子这个群体,都没有注意传播鲁迅的思想。那么谁注意了呢?恰恰是我刚才提到的张恨水,就是“张恨水”们。张恨水他们的作品的发行量是巨大的,他们是和普通读者、普通受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看,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这个国家有多少个“鲁迅”,而是这个国家有多少个“张恨水”。鲁迅这样的文化大师,把人性分析得这么透彻的,在20世纪没几个,起码日本没有这样的人,美国也没有,大概法国、德国有两个。可是人家有无数的“张恨水”啊,人家有好多“金庸”啊。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首先不考虑你的受众是谁,不掌握你的受众,你这个文化就是没有力量的文化。这样我就想到一个和雅俗有关的问题。通俗文学、通俗文化、通俗文艺这些概念,在我们中国人的理解中,有一种贬义存在。这些词如果翻译到西方去,并没有贬义。这个贬义从哪儿来的呢?就是从“俗”这个字来的。中国人一看到“俗”,就认为是一个不好的评价。“俗”就意味着低级,“雅”就意味着高级,这是我们汉字的多义性所造成的。在西方,说一个人是大众作家,这不意味着贬低他。反而意味着,他拥有数量极大的读者,他的作品社会影响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在法国,巴尔扎克、大仲马这样的人是被当成民族英雄来崇拜的,他们可以进“先贤祠”。而我们国家会把金庸当民族英雄吗?是金庸,使海峡两岸的人、使港澳的人、使东南亚的所有华人、使北美欧洲的所有华人意识到,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是一个共同体,我们都是“郭靖萧峰的哥们儿”。难道金庸不是民族英雄吗?3通俗的问题原来这么重要。我用了很多精力去探寻“俗”“雅”这两个概念的来源。“雅”,原来的意思就是夏,指的就是夏王朝所在地,那一块地方叫“雅”,一个地域性概念,就好像河南叫“豫”一样。其他的地区叫“俗”。这一开始只意味着地域差别,并不意味着高低。“雅”和“俗”的明显分流,第一个把“雅”和“俗”明确分开的人,是屈原,他赋予了“俗”这个字以很专门的含义。就是说,我保持个人节操,我这样的人要命名,叫“雅人”,别人是“俗人”。俗人到此就有了很不好的意思,包括小人、品德不高、知识不高、境界不高等等意思,都装在这个“俗”里边。“俗”这个概念,看明白它的来源之后就应该知道,“俗”并不代表天然的等级低下。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对传播就可以有新的看法:不要怕别人说你俗。“俗”有两层含义,第一个就是一般人理解的,低俗,品位不够,档次低;第二个含义不含褒贬,它只是一个影响力的问题,影响力大小、是否与大众结合的问题。如今,在传播问题上,要重新调整思维。我认为,人首先要不怕俗,但是不能抛弃雅。怎么调整好它们的关系呢?我觉得要这样——俗中求雅。俗中求雅首先要立足于“俗”,不能够一开始就去追求“雅”,特别是对于电视节目来说。电视首先要清清楚楚地认识到,它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一个寝室的同学阿忆有一个邪门观点,他说,一个电视节目,凡是大学里的专家反对你,就说明你成功了。这话说得有点极端,但我们要吸取他合理的内容,他讲的是有道理的。一个电视节目好不好,可以开专家研讨会,把专家们请来听他们的意见,这个意见可以听取参考,但不一定要听从。有的时候恰恰要当一个反面参考,专家越不喜欢的节目,可能恰恰是好节目,专家当年还不喜欢《小二黑结婚》呢,事实证明,《小二黑结婚》是伟大作品。我讲一段《百家讲坛》的历史。《百家讲坛》早期是一个没什么影响力的节目,节目组的一些同志感到很自卑,觉得自己不被领导重视,被弄到这么一个破栏目,不过就是找一个老师讲讲课,弄得很沮丧。节目开始不久,一次他们找到我。我说,你们应该高兴啊,这是你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啊,当老师的可以在电视上讲课,这是中国电视的一个巨大进步啊。你们的观念有问题,你凭什么认为讲课就不会有收视率呢?《幸运52》、《开心辞典》当然有收视率,但那是它那个群体的收视率,还有别的群体想吃某种饭吃不着呢。大多数人想吃汉堡包,有人供应他们,但是现在有人想吃馅饼,就是没人给做,这些人是渴望着馅饼啊。我相信,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学术跟社会已经脱钩很久了,人民需要学术,我相信学术是有市场的,关键在于节目怎么做,老师怎么讲。我觉得这个节目立足于“俗”,是立足到位了,而“俗中求雅”则是它成功的要点。“俗”是它的形式,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传递“雅”的信息,把握好这一点,这个节目才可能持续发展。现在全国很多台在克隆这个节目,但是可能只克隆了它俗的那个形式,雅的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