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仁者爱人YMF2020.21.本课作业:熟读《仁者爱人》全文、背诵相关章节、完成大本小本。背诵以课本或最近上传的扫描版为准。2.课后拓展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12.22)有人统计,《论语》全文共11705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109次,密度大,频率高。这位孔圣人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德,做人讲仁人。在《论语》中,他以自己的言行向人们昭示,“仁者爱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间正道。那么什么是“仁”?仁《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仁”的意思是“亲爱”“仁爱”。“仁”是一个会意字,由“人”和“二”构成,宋代徐铉在注释《说文解字》的时候说:“仁者兼爱,故从二。”所以“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仁“仁”字古已有之,用在对某种品德的赞美,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高尚”,但内涵并不具体。孔子赋予了“仁”新鲜的意蕴,把“仁”上升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成为了孔子思想的核心。但《论语》中“仁”也没有准确的定义,含义丰富而有些模糊。有时说仁是“爱人”,有时说“克己复礼为仁”,有时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情境不同,也有因材施教的因素。温故知新“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指导下的仁,礼是以仁为基础的礼。“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实践仁德全靠自己,“仁”具有实践性。“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方法指导我们在学习《论语》中,不要企图通过一两条语录就把握概念,而要掌握重点,综合所学,反复揣摩。在答题中既要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也要结合题中材料给出的特定语境和含义。仁者爱人1思考:在“孝悌”等概念中,“仁”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先后层次?1.孔子认为,年轻人应该注重德行。德行方面,孔子从六个方面去告诫学生:孝、悌、谨、信、爱、仁。其中“孝悌”是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仁”则是奋斗目标。“行”说明了上述德行的实践性。2.孔子认为,应该先学会做人,再去学习文化经典。做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为先,修业为后。3.这番话体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也突显了“仁”重要地位。背诵仁者爱人2“一”以贯之为什么却是忠恕“二”字?“忠恕”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忠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仁者爱人2忠恕的内涵曾子没有说具体的内涵,但孔子自己有过解说。先把注释划下来、记清楚。忠恕二字内涵有什么不同?角度有什么不同?各属于哪一方面?“忠”是从对外的、积极的方面说的。就是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进步,也帮助别人进步;自己想富裕,也帮助别人富裕,达到共同富裕……钟南山、李兰娟、马云,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恕”是从对内的、消极的(中性)方面说,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恕”看上去比较消极,但其实“恕”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更重要,你知道为什么吗?合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大爱无疆”,“众志成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2.5)仁者无敌,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的拥戴;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就会无敌于天下。曾子曾子是孔子思想的衣钵传人。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孔伋(子思)托付于曾参。孔伋师从曾参,后又传业给孟子。所以曾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除了孔子,有子(有若)、曾子、冉子(冉有)、闵子(闵子骞)亦称子。有子代孔子,但时间不长。冉子、闵子早逝。故曾子很可能就是孔子身后的儒家掌门。课后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读古人书,要知人论世,方能不惑。不了解孔门弟子的个性,就无法明白孔子是怎么因材施教的。仁者爱人3子贡把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思想表达得更为准确,更为具体,可见他对推己及人的恕道的把握很好。可是孔子说:“非尔所及也。”有两种解释,一指仁之大道,不是子贡所能达到的;二指子贡喜欢“方人”,喜欢跟人作比较,喜欢臧否人物,品评是非,所以无法达到“恕”。子贡方人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14.29)方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解作“讥评别人”。《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仁者爱人4子贡问仁,却远远超出了仁,博施广济是连圣人都会觉得困难的,哪里是仁者所能做到的呢?孔子的回答有两个层次,一是指出博施广济是圣人的作为,二是提出了仁的内涵和追求仁的方法(“近取譬”)。好高骛远、舍近求远,这不是追求仁的方法。追求仁,应该踏踏实实从近处、从自身做起。仁者爱人5思考: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表现出来的境界有什么高低差异?背诵仁者爱人5子路追求仁,但境界不高,没有离开车马衣裘这些物质的东西;颜回不违仁,看到了问题所在,追求内在修养,高于子路,只是主动性似乎不够。孔子安于仁,不言而行,浑然天成,超出了物与我的界线,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子路近乎“忠”,颜子近乎“恕”,孔子纯然是“仁”。读书要多比较,我们来对比一下前文。在第四章中,孔子说圣人是什么样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现在孔子希望什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两者很接近吧?孔子已经接近圣人的境界了。仁者爱人5到这儿一共五章。通过这五章,我们了解了“仁”是我们在德行上的奋斗目标,“仁”的主要内涵是“忠恕”。后面的六章,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仁”,以及孔子对“仁”的变通认知。仁者爱人6思考: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不是很正常的吗?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读古书,要知人论世。必须了解人和时代,才能弄清楚真正的含义。西周铭文中记载着一个契约,五个奴隶与匹马束丝进行交换。五个奴隶,也就值一匹马和一束丝。再回到文中,马厩里养马的人、后来救火的人,都是奴隶,而奴隶显然不如马珍贵。孔子问人而不问马,显示了他的仁爱之心。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也可称为人道主义精神。仁者爱人6一个冷知识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素纱褝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通身重量仅49克。现代人借助现代科技仿制,无论怎么都达不到这个水平。后来弄清楚了,现代养的是四眠蚕,西汉时期养的是三眠蚕。三眠蚕“三俯三起”,即经历三次休眠与蜕皮。三眠蚕自蚕子发蚁后三眠三起,大约经历二十一二天便可结茧缫[sāo]丝。这样的蚕比四眠蚕所吐出的蚕丝更加纤细,蚕茧也小,织造出来的织物也更加纤细轻薄。西汉直裾素纱褝[dān]衣一个冷知识杜甫的诗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闲”字,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杜甫很忙?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杜闲,为了避讳。避父亲的讳是孝的体现。用这两个冷知识要说明的是,不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可能会永远搞不清楚一些事情。仁者爱人7丧事饱食,从心理角度讲,无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同情心同理心。从礼仪角度讲,不合礼制。丧事不饱,内有恻隐仁爱,外有礼仪规矩,礼形于外,仁存于内。同样的,“子于是日哭,则不歌。”(7.10)《礼记》:“君子哀乐不同日。”这些都是孔子真性情、仁爱心的体现。仁者爱人8完成【课文解读】三。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只要你想要“仁”,你就能做到“仁”,仁爱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2.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教育弟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是令人敬仰的。【课文解读】三此题意在体会和学习《论语》的写作手法。“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概括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仁者爱人9一般人,看到当官的人,年长的人,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恭敬来,但是看到落魄之人、年幼之人、什么都看不到的瞎子,就难免视若无睹。孔子则不然,内仁外礼,对居丧者、居官者和盲人(乐师),都一视同仁,以礼相待。【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现表示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五服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丧服,服期三年。齐衰:次于斩衰。具体服制及穿着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大功:服期为九个月。“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小功:服期五月。缌麻(缌音思):服期三月。仁者爱人101.满足生活所需,索取而不过度。“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反映出人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是一种古老而历久弥新的生态观。人类因为自己的贪欲而破坏自然,是自毁长城。2.这里表现出来的是更宽广的“仁”和“礼”,自然法则也是“礼”的一个部分。克己复礼为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就是天、地、人的运行法则。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礼仪,也包括了天地的法则。“礼”包含了天地的法则,那么遵守天地的法则也符合“克己复礼”,也是“仁”。通观以上章节,仁者爱人,孔子对奴隶仁,对居丧者、疾病者、贵族、盲人、年轻人仁,对所有人都怀有仁爱之心,而且也施及自然万物。仁者爱人11思考【课文解读】一【课文解读】一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市租),官事不摄(兼职),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翻译】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得很啊!”有人问道:“管仲节俭吗?”孔子回答说:“管仲收取了大量的市租,一人一职,从不兼差,哪里能说节俭呢?”“那么他懂得礼节吗?”孔子说:“国君在宫殿门前立了一个塞门,他也立了一个塞门。国君设宴款待外国的君主,在堂上有放置酒杯的设备,他也有这样的设备。假若说他懂得礼节,那谁不懂得礼节呢?”(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翻译】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活着。”接着又说:“管仲该不是有仁德的吧?”孔子道:“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会盟,不借助武力,都是由于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课文解读】一本题意在对孔子的仁有更全面更辩证的认识。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却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小结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一整套道德价值体系:“仁”延伸到父母是“孝”;“仁”延伸到兄弟是“悌”;“仁”延伸到子女是“慈”;“仁”延伸到朋友是“信”;“仁”延伸到国家是“忠”;“仁”延伸到人类是“爱人”;“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在沧海横流的乱世中,孔子的思想和实践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他身上,随时随地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他并不刻意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有此仁爱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