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企业经营分析一、经营模式分析美国有个笑话,说“哈佛的学生不会算而麻省的学生不会说”,当然这是指哈佛在人文社科方面具有优势,而麻省理工学院则在工程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这种优势的结果是出身哈佛的总统和CEO比任何学校的都多(2000年美国总统竞选人布什和戈尔都出身哈佛),但麻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自然也令其它学校望尘莫及,我们对硅谷和众多IT企业源于斯坦福同样丝毫不奇怪(惠普、SUN,英特尔等)。高校企业源于学校,自然深受影响;高校企业深深的学院烙印导致不同的经营模式。中国高校企业大致有:北大“资本运作”模式,清华“孵化器”模式,交大高新“.net”模式和东大“微软”模式。1、北大“资本运作”模式北大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五四”运动以来,北大的思想一直活跃于社会运动的最前沿。这种思想方面的优势直接导致北大企业执着于资本经营,资本运营的结果是北大概念的上市企业具全国之最,共有方正科技(600601)、青鸟天桥(600657)、方正控股(0418)、青鸟环宇(8095)等。因为北大在思想方面的传统优势导致企业更热衷于更高层次的竞争,即资本运作,而资本运作的最关键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这导致了北大高校企业“高层斗争”激烈和公开化,演出了一出“方正逼宫”的闹剧。好在方正明白安定对企业经营和国家管理同样重要的道理,伴随着李汉生的“空降”而趋于平静。因为北大的传统优势不在于科技创新,因此高技术产品在北大高校企业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方正排版系统可能是个例外。2、清华“孵化器”模式清华大学运用所谓“孵化器”式的经营模式为同方等高校企业的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孵化器”模式的做法有点类似于风险投资公司,但其风险却远小于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公司。因为清华拿来(当然是有偿的)孵化的都是国家巨额科研经费在清华大学已经研究成熟的成果,这些成果的研究风险主要是由国家承担的,清华高校企业承担的风险实际很低。而一般风险投资公司研究开发风险都是自担的。清华大学在支持学生创业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据说为在校创业的学生提供租金非常便宜的办公楼,有的学生公司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如奇迹网站()等。3、交大高新“.NET”模式有一家网站将西南交通大学归类于“中国10所最不幸的大学”,理由是历经从唐山到“三线”再到成都的数次迁徙,已经将昔日赫赫有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的正宗衣钵传人折腾的面目全非。中国有名的交大有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北方交大,但最“正宗”的交大却在成都。虽然历史渊源如此,但交大人却明白“昔我往矣”,今后的路只能靠自己走,由于这种历史的辉煌与现实“没落”的双重心态,导致西南交大高校企业抓住一切机会发展壮大自己,如同一粒种子从贫瘠的高原飘落到肥沃的土地,首先生根发芽而全然不顾地点和方位。交大高校企业的代表是交大高新,因为历史原因在历经PC销售辉煌后将积累的资本转入房地产开发,但总是感到“传统技艺不可丢”,便顺手在开发的住宅项目中加上网络和智能设施,到今天已经俨然成为了“将传统产业与网络经济结合的典范”,社区电子商务的提出和实施使交大高新凸现了历史机遇。交大高新“.NET”的模式就是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企业的发展打造一片全新的天空。4、东大“微软”模式以软件技术起家的东大阿尔派的发展历程,简直可以演绎一部中国版的微软创业史。1988年,刘积仁等几个从美国、日本、加拿大回国的年轻教授、讲师,在东北大学的一间半教室里,用多方募集来做项目的3万元经费,创立了后来称之为软件中心的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创办公司。1996年,东大阿尔派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软件企业。如今,它已发展成拥有1800多员工,在全国有两个软件园、9个研发中心、20多个分支机构的集团企业。东大阿尔派以技术而迅速崛起,相信如果没有东大阿尔派,肯定有许多人不知道东北工学院,这真是“鸡窝里生出金凤凰”,在计算机软件领域领先的高校,如清华,中国科大,哈工大,哪一所都比东工名气大。“微软”模式就是依靠技术创造奇迹。二、客观看待高校企业1、高校概念并不等于高科技产业高校企业一般都是高科技公司,但高科技本身不是一个产业,而是许多具有高新技术的产业的总称。高科技产业必须拥有相当的高科技资源,并具备一定的开发。生产科研析能力。但目前不少高校企业是直接脱胎于高校内的科研处所,或从原来校办产业中剥离出来的,规模小、科技产值很低。据有关资料测算,1996年高校类企业技、工、贸销售收入中,科技产业销售仅占一半。如同济科技、复华实业、中国高科、交大南洋、工大高新等只是空有高校的外衣,经营业务更多的是房地产或贸易。如上海交通大学控股的交大南洋,在1999年报中显示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依靠的是工业、房地产等,而信息业仅占总收入的3%左右。就上市公司而言,主营业务是否集中已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具备发展潜质的重要标准。这类企业上市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大科技投入,不是为了解决其高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和市场化服务,而是为了解决高校的三产和后勤,或弥补教学科研经费的不足,仅仅把加盟资本市场作为一种筹资手段,而不是自觉地把它作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从而壮大自身发展的大舞台,可以想见,这类高校上市公司长此发展下去,势必离高科技产业越来越远。投资者也必将回避这类公司。2、高科技产业不等于科技产业化高科技要产业化,首先面临一个市场问题,即科技成果不但要成为产品,还要能转化为商品,即高新技术必须具有应用功能,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效益,才能作为知识经济的内在核心因素去推动经济和增强经济实力。80年代以来长期居于世界经济之冠的日本与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之所以在90年代开始发生逆转,主要原因是美国以实用科技为主,日本则片面追求高科技的高精尖。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日本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数下降了23家,而美国则增加了11家,且排名位次也有较大变化,如1996看位居500强冠亚军的不再是日本的“三菱商事”和“三井特产”,而是美国的“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在我国,由于政府与企业。金融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推动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机制,造成科研与市场相脱节,一方面,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又没有几个叫得响的科技产品。因而在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商品化进程中,在加大高科技投入方面,应注重发展实用型的高新技术。科技的产业化,有一个从科技研究到应用技术,再到科技成果的价值转化过程,其间有着大量的环节,其产业化过程相对较长,加上新科技产品的市场开拓有一定难度,因此,高科技产业的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培育和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三、中国高校企业与国外高校企业比较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北大方正集团公司副董事长魏新教授对于高校产业首先冠以“中国特色”,他说:我国现在意义上的高校产业,在其它国家是没有的,用“中国特色”来形容是很恰当的。美国人对此就很感兴趣,每次来都非常关注它。因为美国法律是不允许进入具有NPO(非盈利组织)背景的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魏新教授认为中国校办企业的产生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缺乏充足的财政来源;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基地,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加速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而国外高校“将科研成果卖给企业”的模式。国外高校产业大多数是在本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世界高校产业的主要代表首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研究园,曾在美国掀起建立高技术园区的热潮,并扩散到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世界上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校产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高校认识和发展产业的理论探索阶段(20年代50年代);(二)高校产业的扩大和蓬勃发展时期(50年代末70年代);(三)高校产业在世界各国扩散发展阶段(70年代末当今)。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参与国家的高科技产品、技术产业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产业的发展,使世界高校产业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高校科技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部分国家高等院校参与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区情况∶美国全国高技术区141个,高校参与创建的121个;英国全国高技术区22个,高校参与创建的19个;意大利全国高技术区3个,高校参与创建的3个;日本全国高技术区26个,高校参与创建的19个等等。国外绝大多数大学不直接兴办企业,他们采取的方式是积极以高新技术、成果、人才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参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吸引社会风险投资企业家。这是中国高校企业与国外高校企业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四、中国高校企业的未来国务院最近正式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周济认为,在知识经济来临之际,高校应在传统的教学、科研双重职能之外承担起“第三种使命”,即产业化的重任。他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更新步伐明显加快,这就促使高校从经济的“幕后”走到“前台”,使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企业在崛起,比如“北大方正”、“东大阿尔派”等。东北大学副校长、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的看法是,高校可以孕育企业,但不能完全拥有企业。企业真正想成熟壮大,最终要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成为一个“公众公司”。刘积仁认为,高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这棵“大树”。但作为一个公众公司,其显著特点就是要实现“资本的社会化”,包括公开上市融资或内部定向募集等形式。中国矿业大学爆破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荣际凯教授分析指出,事实证明,那些关起门来发展的“校办产业”长大的不多,而真正比较成功的高校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几乎都是上市公司或股份公司。这就需要学校方面转变办学观念,改进成果评价体系,以宽松的政策扶持高校企业的创立,以宽阔的胸怀面对高校企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大学永远是大学,企业就是企业。我们既不能把高校办成企业,也不能把企业办成高校,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类组织和两种体制。高校企业诞生于校园,但它最终要走出“围墙”,投身市场的海洋,向社会汲取营养。这使得我们对高校与企业的关系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就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一样,高校也可以成为培养新一代企业家的摇篮和培育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的基地。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1、高校为什么要积极创办高科技产业?近几年,高校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校办高科技产业对促进学校的教学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高校有选择地办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是目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现实需要,有利于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有利于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向社会辐射。目前高校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开发区重要支柱,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目的是什么?促进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促进行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若干个以高校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大型校办科技企业,使高校产业集团化;促进高校与大中型企业的结合,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及技术的高新技术化;培养一批具有经营头脑的科技创新人才;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3、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已具备哪些条件?近几年,高校科技产业以40%左右的增幅发展,1997年度全国高校科技产业销售额达18487亿元,利润总额为1820亿元。1997年高校科技企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有35家。截止现在,沪深两市具有高校概念的上市公司有16家,其中校办高科技企业(直接控股)的有9家,高校校办企业或校办企业借壳上市的有7家,另有一批高校高科技企业正积极争取上市。1997年,全国高校有60万科技活动人员,折合全时研究与发展人员14万,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各类科技课题研究近11万项,鉴定科技成果近7000项,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做贡献的潜力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