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准确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产权理论极其意义;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发展途径。引导同学们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正确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第一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2.生产关系的定义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包括:(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如吃、穿、住、用等消费品。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4.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包括:生产决定交换。其作用表现在:(1)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2)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5.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二、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另一方面是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再一方面是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所有制与产权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所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3.所有权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依据所有权,人们实现其经济利益关系。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4.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二、产权和产权制度1.产权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2.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不同。3.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1)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2)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第三节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一、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1.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2.生产力的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对立的统一体,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1.分工经济学中的分工有多种形式:(1)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它又包括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两种形式;(2)劳动职能的分工;(3)机器体系中的分工。目前的社会分工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分工促使劳动的专门化和生产工具的专门化,并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在于:(1)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2)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3)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4)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5)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2.协作所谓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协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协作能使个人劳动取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第二,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第三,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第四,协作由于是许多人在一起劳动,发生社会接触,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第五,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第六,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3.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第二,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第三,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1.世界三次科技革命18世纪7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确立。19世纪70年代,以电、化学品、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经历新的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2.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充分显示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进步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科技进步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不断地得到改造,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发展的活力;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第四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1.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之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总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产生、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先进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客观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形式。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决定了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并要求人们针对生产关系在某些环节上或者是在实现形式上所出现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情况,进行生产关系的必要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二、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2.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一是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二是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3.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阶段性与生产力的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过程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意味着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都存在着阶段性、层次性。如果超越了现有生产力的状况,人为地、过早地变革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1)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2)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其基本依据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内容包括:一方面,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另一方面,改革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实现经济制度关系的本质要求。复习思考题1.解释下列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产权制度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制度创新复习思考题2.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3.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5.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