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美术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史称中世纪。中世纪——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中世纪美术称为基督教美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①东方文化特征。②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③蛮族艺术。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美术第二节拜占庭美术第三节蛮族艺术和加洛林的文艺复兴第四节罗马式美术第五节哥特式美术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美术(2世纪-5世纪)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个教派的统称。公元1世纪起源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的犹太民族。早期的基督教是当时还处在奴隶制阶级的罗马帝国阶级斗争的产物。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古教堂”。后来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这种仪式便转移到一种公共地下墓窟,这种墓窟是用于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因此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如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约建于公元3世纪,其闻名于世的是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善良的牧人》这是早期基督教艺术中最常见的的题材,在造型手法上还继承着古典的传统,形象准确而逼真。基督身着金衣、头顶金色光圈、手执金十字架,正在植物繁茂的郊野放牧羊群。他肩托羔羊站立,生气勃勃,线条简明流畅,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瓶画,四周的图案暗示出基督教最重要的象征十字架。此时艺术是为宗教服务,艺术用其图解性展现特有的实用功能,这样的传承与后来中世纪艺术的发展相契合,可以说,正是因为艺术具有这种功能才能在中世纪得以留存和发展,而这种功能正是艺术源起所在,艺术是对时代的反映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宣布这一曾经长期遭到罗马帝国镇压的新宗教为国教。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它的集会和仪式便回到了地面上,也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好借用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公元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建筑样式--圣彼得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的历史圣彼得大教堂现藐圣彼得大教堂一角全景第二节拜占庭美术(5世纪-15世纪)拜占庭是古希腊殖民城市,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改为君士坦丁堡。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后,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都城。拜占庭美术首先是宗教美术。拜占庭建筑是基督教教会的建筑,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圣经》,其形式和人物表情处理都须遵循具有神学意义的传统模式。拜占庭美术也是封建帝国的艺术。它炫耀帝国的强大和帝王的威严,把帝王表现为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1、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早期主要沿用罗马陵墓圆形或多边形平面结构和圆穹(qiong)顶;中后期,四边侧翼相等的平面取代了圆形、多边形形式,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穹顶被沿用下来,它控制整个建筑,并以不同形式与辅助拱结合,创造出丰富的内部空间组合,如圣索菲亚教堂,高60米、直径33米的大穹顶高耸于中央2、在拜占庭建筑中,大理石镶嵌画、壁画和其他艺术品的缤纷色彩互相辉映,造成一派壮丽华贵的景象。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小块彩色玻璃和石子镶嵌而成的建筑装饰画成为教堂内部装饰的主要形式。以圣维他尔教堂的镶嵌画最为知名。建筑样式--圣索菲亚教堂圣索非亚教堂的历史圣索非亚教堂的现貌圣索非亚大教堂全景圣索非亚大教堂内景圣索非亚大教堂内景画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美的理想,他们有着纤长的形体,端正的面孔,专注的大眼睛,庄严的神态和华丽的衣饰。这些人物被赋予神圣的特质:带有圣光环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现为基督和圣母的尘世代理人。后期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强调严格的秩序,以及画像几何关系的完美与和谐。在绘画形式上,线条描绘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空间观念更加抽象,色彩更加单纯地面的镶嵌画第三节蛮族艺术和加洛林的文艺复兴(5-11世纪)1、公元5世纪,来自东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达尔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规模迁徙到罗马帝国核心地区,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蛮族艺术的遗物中,主要是手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以金属摸铸、错镀金银、镶嵌玉石、髹绘漆画等手段制作的日常用品。2、到公元8世纪,当年的蛮族已成为横行欧洲大陆的封建领主,法兰克国王查里曼经历数十年战争,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统一起来,终于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罗马接受册封,成为西罗马灭亡后300余年西欧第一个皇帝。在文化上恢复了罗马的传统,史称“加洛林文艺复兴”。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还模仿当时的拜占庭风格,建筑和修缮了很多精美的宫殿与教堂,因此,加洛林王朝的教堂大多是以拜占廷建筑为样本的“巴西利卡”式建筑。建筑样式︰亚琛大教堂3、继承加洛林风格的奥托王朝:圆雕《杰罗十字架》、《圣米加勒修道院教堂》。亚琛大教堂第四节罗马式美术(10-12世纪)1、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2、为了追求更加壮观的效果,这些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来装饰教堂。因此,这个时代的风格被称为“罗马式”。3、罗马式教堂是从巴西里卡式演变过来的,并开始用石头屋顶替代过去的木顶,而且广泛使用雕塑装饰。封建割据时期,还在教堂的西面正门两侧筑造塔楼,如比萨大教堂,在比萨广场上有大教堂、洗礼室、比萨斜塔。比萨大教堂全景比萨大教堂全景比萨大教堂比萨大教堂比萨大教堂内景比萨大教堂洗礼堂圆形洗礼堂的直径为39米,总高为54米,圆顶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约翰铜像。比萨斜塔位于比萨古城内的奇迹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中的钟楼。在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开始时,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当第三层完工时,发现基础沉陷不均匀,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但最后还是在倾斜状态下于14世纪全部营建完工。这座偏离垂直线有5.2米的斜塔,成了建筑学上一段奇闻。伽利略曾拿这座斜塔作为自由落体的试验场地:他拿一大一小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到地面,打破了传统观念,动摇了统治一千九百年之久的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比萨斜塔比萨斜塔第五节哥特式美术(12-15世纪)1、哥特式这一术语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首先提出,他们用典型的“蛮族”--哥特人的名称来称呼中世纪的尖拱建筑,揶揄它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2、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以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有石头的古架劵和飞扶壁组成,大大提高了教堂的高度并开拓了内部空间。哥特式教堂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正门的立面有圆花窗,教堂内部则广泛应用彩色玻璃窗面。哥特式大教堂,以轻盈灵巧﹑高耸挺拔的造型,与厚重敦实的罗马式教堂,形成鲜明的对比圆花窗彩色玻璃窗面彩色玻璃窗面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另有小说,电影,音乐剧等以此为名。.法国鼎盛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是亚眠主教堂,长137米,宽46米,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如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的正面有一对钟塔,主入口的上部设有巨大的玫瑰窗。在中庭的上方有一个高达百米的尖塔。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著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大门上雕刻也是精巧无比,多为描述圣经中的人物,大门正中间则是一幕「最后的审判」。左右两边各另设一个大门,每一个雕塑作品层次分明工艺精细。法国巴黎圣母院法国巴黎圣母院玫瑰窗最后的审判巴黎圣母院三门之中最为宏伟的《圣母门》巴黎圣母院立面雕塑:圣徒丹尼斯法国巴黎圣母院大门局部和雕塑法国亚眠主教堂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德国科隆主教堂德国科隆主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教堂最高的尖塔群圣人雕像意大利米兰大教堂鸟瞰一面“巴西里卡”的建筑样式,特点: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代表作品:圣彼得教堂拜占庭的建筑样式,特点:四边侧翼相等的平面成为教堂布局的主要模式,采用圆穹顶控制整个建筑。代表作品:圣索非亚大教堂“加洛林文艺复兴”的建筑样式,特点:以拜占廷建筑为样本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代表作品:亚琛大教堂罗马式的建筑样式,特点: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并开始用石头屋顶替代过去的木顶,而且广泛使用雕塑装饰。代表作品:比萨大教堂哥特式的建筑样式,特点:结构体系有石头的古架劵和飞扶壁组成,另一个典型特征是正门的立面有圆花窗,教堂内部则广泛应用彩色玻璃窗面。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法国亚眠主教堂,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德国科隆主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回顾:圣彼得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亚琛大教堂比萨大教堂巴黎圣母院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法国亚眠主教堂德国科隆主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