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摘要】中职语文教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选择适当的方式,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进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美育;育人【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审美能力普遍欠缺。但从当前中职学生的长远发展看,中职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显得尤为迫切。美育对中职学生在校时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及毕业后的上学深造、就业后的社会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职语文教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选择适当的方式,让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进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意境美、自然美、人格美、社会美,进而培养学生能发现美,创造美,以美育的渗透,促进中职学生语文学习,这是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笔者对此做了一些研究,抛砖引玉,借“砖”之力,击中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千层浪”。一、提炼作品中的人格美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二册《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篇精美游记散文。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要理解托翁的坟墓为什么是最美的,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托翁人格的闪光点,提高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托尔斯泰出生在贵族家庭,而且是一个享有盛誉的大作家,完全有条件过奢华的生活,建造气派宏伟的坟墓。但他没有这么做,他崇尚朴素,追求朴素美。他曾说过:“朴素,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品质。”正是这种高尚的品质,映射出托翁伟大的灵魂,这种朴素美就是超越时间的人间大美。如此引导挖掘,紧扣主旨,充分展现了教材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文本与美育的“无痕”渗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位。二、品悟作品中的意境美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以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一册《再别康桥》为例,反复地读,美读,成为达成教学中美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徐志摩是难得的诗人,康桥,在他的笔下,已经够美,多一句都嫌污了颜色。如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悟、品味这种美,就成了教师授课的关键。诗人徐志摩的经历是我们解读《再别康桥》的一把钥匙,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或者视频去了解诗人和剑桥的渊源。诗人把“康桥”视为“难得的知己”“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这时,我们再体悟诗歌中的意象、结构,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首《再别康桥》在艺术上值得称道,因为它集中体现了诗歌创作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学生读到了其中的“美”,背诵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二册选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与月色。作者朱自清先生写月下荷塘,从荷叶写起,写到荷花、荷香、河波以及荷下的流水,逐一写来,层次井然。不仅色彩鲜明,使人如见其形态,而且有色、有香,也有声,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月下荷塘所特有的景色。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光时,先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直接写月光,再通过荷塘中的雾气、月光映照下的荷叶、荷花和树影等侧面,写了有着“淡淡一层云”时的月色,最后直接写“月色”是不均匀的,但光和影却和谐统一。凡此种种,都是此时此地所特有的月色。这“朦胧”的月色,与荷塘的美景构成了一种“静穆美”。因此,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荷塘、月色,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优美是教学的重点。朗读贯穿学习始终,教师指导贯穿朗读始终,让读成为与品美、赏美、悟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作品的对话中,学生联想的天空更广阔,对生活的解读更丰富,对自然、人生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四、挖掘作品中的社会美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三册选取的《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短短的一章,寥寥315字,却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四子侍坐、与夫子共言其志的故事。这个故事究竟是生活实录还是艺术再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孔子对其弟子的才能、性格的真实了解,从而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指导,孔子对弟子们严格要求,从而让他们做到人尽其才。同时,故事还深刻地表现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与仁。本篇语言的简练、精辟、含义深刻,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细致品味。作品穿越千年的时空,折射出的“美”却是大美、新美。在授课结束,我安排了这样的结语:《论语》的确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其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修齐治平”之精髓,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奋斗、努力进取而又顺应自然的思想,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东方智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论语》的伟大价值,而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却非常羡慕我们,他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一书中这样写道:“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20年,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今天这堂课只是学习《论语》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继续阅读《论语》,真正地去领会《论语》的精神实质,用《论语》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智慧之人。五、弘扬作品中的亲情美颂扬母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高教社语文基础版第四册选取了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像作者的许多作品一样,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这篇散文以母亲种植的一棵合欢树为象征,写当年母亲聪慧的天赋,写母亲为残酷现实打击的经历,写母亲为儿子的病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努力,写作者对母亲当年的行为理解不够的遗憾。合欢树在文中出现虽然晚,花费的笔墨也不多,但却是全文的结构枢纽和主题核心。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体会作品平淡朴实的文字下饱含的母子深情,是我们教学时的重点,也是这篇散文的美学突破点。母亲种的合欢树,是绝望中的希望,是对儿子健康的殷殷期盼之情。儿子从开始的不愿见树到后来难见合欢树,表达了对母亲曾经的不理解、对过去生活的伤感,对无法慰藉母爱的愧疚。睹物思人,朴素文字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情,物是人非,平淡琐事所映射出的世间大爱,正是对学生开展亲情教育最好的范本之一。语文是生活的教育,更是审美的教育。以教材为范本,借助美育的渗透,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细化语文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特点,以美启德,以美育德,达到“以美育人”的最终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期待的最美收获。参考文献[1]李吉鸿.语文教学渗透的尝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2]朱自清.论诵读[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3]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编辑:龙贤东)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