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摘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主題演講摘要講題:讓社會大眾需要心理學主講者:楊國樞發表時間:10月1日發表地點:中原大學國際會議廳2讓社會大眾需要心理學楊國樞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心理學系演講綱要一、反躬自省,可以知己(一)台灣心理學發展的四階段1.萌芽期:心理學是一種附屬品。台大哲學系、師大教育系、及政大教育系等開授心理學課程。2.開創期:心理學是一種點綴品。一九四○年代末期,台大成立心理學系。師大教育系設立心理學研究室。一九六○年代中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CarlMurchison訪台。返美後為文言及“Taiwanisamilitarycamp”。3.成長期:心理學是一種調味品。師大與政大成立心理學系。其他公立大學陸續成立心理學系。私立大學成立心理學系。4.遲滯期:心理學是一種讀者改進個人適應的必需品,但卻不是一種社會性、集體性的專業必需品。臨床及諮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工商心理學3(二)台灣心理學現階段的困境:尚未激起社會對心理學專業的體制性需求1.經濟發展的退步與落後2.人本精神的趔趄不前3.公私機構用人不重專業4.心理學系教師人數的最小化5.心理學界的社會意識薄弱6.心理學界的應用意識薄弱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一)戰後美國心理學的困境:一九八○年代的觀點1.美國心理學者對自己的研究工作與學者角色的不滿與疏離。2.美國心理學者感到不為自己社會所需要。3.美國心理學的理論、概念及研究不免狹隘、瑣屑及意義不明。4.美國心理學的理論、概念及研究與美國社會的現實問題脫節。(二)超脫困境的藥方:改變新世代心理學者的世界觀與學術觀1.在人(包括研究者)與社會的關係中,人是社會中的人(maninsociety),而不是人與社會對立(manandsociety,或manvs.society)。2.在養成教育中,加強未來美國心理學者對自己文化、社會與國家的認識與認同。3.在理論、概念及實徵研究中,儘量注入足夠的文化關懷與社會意義。4.在理論、概念及實徵研究中,儘量清楚說明其應用或實用的可能方向。5.在理論、概念及實徵研究中,儘量避免狹隘、瑣屑及意義不明。4三、讓台灣社會需要心理學(一)治標之道1.心理學界同仁多主持心理學通俗演講,多參加相關座談會。2.心理學界同仁將有關大眾生活與問題的研究成果寫成新聞稿件,寄給中央通訊社及各大報編輯部,以備採用。3.「台灣心理學會」針對與心理學相關的文化、教育及社會問題與事件舉行座談會,邀請各報記者出席。4.「台灣心理學會」針對相關的文化、教育及社會問題與事件舉辦調查,並舉行結果發表會,邀請各報記者出席。(二)治本之道1.「台灣心理學會」應設置應用心理學之學術研究獎,特別鼓勵有關應用課題的學術研究。2.「台灣心理學會」應邀集有關心理學者(及相關學科學者),商定台灣社會當前最重要的相關實用課題,並分就不同課題,敦請個別學者為主持人。各課題之研究主持人邀請不同心理學系的相關同仁,組成跨校研究團隊,以突破當前心理學系最小化的困境。3.在各大學心理學系與研究所的養成教育中,加強培養學生對自己文化與社會的關懷與認同。4.心理學界應提倡與鼓勵將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熔於一爐,達到基礎研究中有應用研究,應用研究中有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為本的研究團隊應邀請至少一位應用心理學者參加。以應用研究為本的研究團隊應邀請至少一位基礎研究的心理學者參加。5.在所建構的心理學理論與概念中,應清楚闡述其文化意義與社會關聯。四、結語:創造有用的台灣心理學5專題論文摘要(一)發表時間:10月1日13:30~15:30發表地點:真知教學大樓1、3樓目錄主題1-1工商:工商心理學的社會責任:從顧問倫理到社會參與.....................6主題1-2社心:華人自我的本土化研究................................................................11主題1-3實驗(I):語言相對論................................................................................15主題1-4實驗(II):知覺...........................................................................................19主題1-5計量:當代IRT的應用(I)........................................................................22主題1-6教心(I):課室目標結構與個人目標導向對學習行為之影響................26主題1-7教心(II):課程與教學成效.......................................................................30主題1-8發展:嬰幼兒發展(I)-嬰幼兒認知發展...................................................366「為什麼不敢告訴你我是誰」:不同顧問模式所隱含的溝通設計李志鴻亞洲大學心理學系過去幾十年,顧問業在台灣起起伏伏,不少專家都投身其中,令人驚訝的是,顧問做什麼?怎麼做?如何承擔其責任?如何評價其表現?種種的問題至今仍然未得到適當的釐清。通常,他負責一些面談、調查,或小團體討論,而這些細節常常隱含不同的假定,例如案主本質、協助本質、顧問角色如何等。Schein(1987,1991)將顧問模式分成三類:(1)專家銷售模式(thepurchaseofexpertisemodel)—顧問提供模組化的知識、技能或工具,解決組織的問題;(2)醫病診斷模式(Thedoctor-patientmodel)—顧問如醫師般的進行組織診斷(diagnosticact),找出造成困境的缺陷或者病因,然後提供專業的建議—即處方;(3)歷程諮詢模式(processconsultationmodel;PC)—雙方協同合作,互相學習和啟發,從而聯合診斷、處方並投入改善行動。由於求助關係的本質,顧問自然地被置於一個高度的位置上以及傾斜的關係當中,因而受到信任—他是權威的專家,同時受到質疑—個案並不認識而信任他。這是一個經驗中的事實。個案基於自我保護而必須刺探,不斷地透過提問來測定其優越與適任的程度;而顧問為了發展初步的評估,必須探問組織的輪廓;雙方正待真誠的溝通,藉以適當的評估彼此,付託或接受改善的責任。然而,問題正要開始。專家與醫病模式的假定,就是要強化知識、技術與推理、判斷上的優越地位(越厲害的收費越高),而在對權威的認同之下(同時為了承攬方案),顧問不能坦露任何優越或適任不足的訊息。互相刺探與閃躲的過程,至終使溝通變成一種「不能告訴你我是誰」的低級遊戲—一邊企圖遮掩組織的實況,一邊則努力迴避對方評估自己。於是,雙方的努力不是溝通、而是不溝通,不是被了解、而是不要被了解,而那些企圖了解對方的努力,則不斷累積成大量的挫折。歷程模式有相當不同的思考。它將問題解決的機會寄託在協同與合作的作用上,使溝通的深度與效度成為核心的議題;顧問坦承自己的力有未逮,促使成員建立心理契約,而投入了聯合診斷與介入的行動,進而樂於揭露、說明並反映個人與組織的實況。藉由兩個小片段的顧問經驗,筆者嘗試分析並討論這種弔詭(paradoxical)的動力歷程;顯然的,不同模式的顧問歷程呈現完全不同的動力與氣氛。總結而言,一個企圖保持優越而不敢現身的權威者,最終失去了個案的信任與追隨,而一個真誠的坦承軟弱有限的顧問,卻有效的推進了研究與介入,呈現其專業的能耐與智慧。7當顧問與案主的價值發生拉扯時:一個在課堂中諮詢關係之案例王思峰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如同OD方案中隱含了一些價值觀,不同的諮詢模式亦隱含了一些不同的價值觀。當顧問與案主的價值觀因不一致而產生拉扯時,那麼,顧問如何自處呢?以資本主義的觀點而言,顧問必須放棄或掩蓋自已的價值,「顧客永遠是對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以E.Schein的歷程諮詢(processconsultation)而言,顧問則或需要終止這個諮詢關係。然而,當環境條件不允許終止時,顧問又當如何呢?或者,當諮詢領域本身(如:組織發展OD、組織學習OL),就是無法脫離於價值觀時,顧問又當如何呢?本文對這些問題並沒有答案,而是透過將一個課堂諮詢關係的案例呈現出來,尋求一種自我反映,也尋求他人的反映。Rogers(1983)呼籲,我們應當將課堂中的師生關係視為一種諮詢關係。當我們努力嘗試實踐Rogers的呼籲時,某種程度上這同時也在解構既有的社會關係及教與學的模式,解構歷程中伴隨著不慣、不安與焦慮,於是乎一些平日看不到的個人差異開始浮現,學生們選擇了不同的回應策略,也產生出不同的學習結果與課程評價,部分學生經歷某種程度的負面情感經驗、部分學生則經驗了高涉入的正面情感經驗。我們能就此宣稱Rogers的呼籲是錯的嗎?或者宣稱錯的是這個教育系統嗎?抑或宣稱學生不是「好學生」、或教師不是「好老師」嗎?如Argyris&Schon所揭示的,個人、群體與組織的學習能力,與其所深藏的不同價值觀(Model-I,Model-II)有極大的關連。課堂的目標就在於學習,當我們視課堂師生為一種諮詢關係而產生解構與焦慮的歷程時,幾乎無可避免的,我們就面對了組織發展與組織學習領域的類似處境:會碰觸到價值觀的拉扯與抉擇。在本課堂案例中,教師後來轉換成以「生涯錨定」的視框,來面對同學的個別差異與正負面情感經驗。這樣的視框轉換,讓筆者看到與瞭解了更多學生個別的情感與處境,也緩解了拉扯與焦慮,同時也大致符合筆者個人的價值。然而,更深層的學習,或許需要將「這樣的拉扯與焦慮」本身視為一個議題,師生進一步地共同探究與面對之(但這樣的方案本身卻也涉及價值觀)。8促進職場健康:重拾工業與組織心理學遺忘的使命洪瑞斌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根本而言,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的重要使命有兩方面,包括提昇社會與組織生產力,以及增進組織中人的福祉(well-being)。但在現實情況下,兩者如何兼顧?是否可能兼顧?工業與組織心理學較常用「人-組織(工作)契合度觀點」來兼顧兩者,除此之外,考察現今I/O心理學家在理論與實務的投入,多數集中於前者。對於人的幸福相關議題之關注,還得藉由能夠提升績效與生產力,才能有正當性,兩者完全不成比例,後者幾乎變成被遺忘的社會責任。近來職場健康心理學(Occupationalhealthpsychology;OHP)成為一個新興而跨學科的領域,它一方面與工業安全與衛生、職業疾病與醫療、流行病學等相關聯,另方一面與工商心理學、諮商或臨床心理學有關。OHP近年的興起其實也與大環境趨勢有關,諸如組織結構劇烈變化,包含組織瘦身(downsizing)、併購、外包(outsourcing)、境外投資(offshoring)等等,使裁員、關廠與資遣盛行,進一步造成工作本質的變化,也就是「彈性工作」的趨勢,意指在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地點、勞僱關係契約等四者都不再像過去那樣的穩固不變(Castells,2000)。身處於其中的工作者面臨新的挑戰,快速而持續的變化帶來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感,全球化人力競爭、長時間工作帶來了工作壓力與耗竭,這也變成工商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關照面向。總而言之,職場健康心理學可以是現代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家參與社會關懷與實踐的一個重要取徑及場域,不應缺席的重要使命。9心理學家的社會責任與社會參與:美國經驗vs台灣經驗詹昭能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副教授現代人的道德問題已不限於人際間、個人與法律或社會規範間以及自己內在的絕對命令問題,還有對所屬世界的責任問題(Tomaszewski,1979)。其次國內心理學家絕大部分在大學任教,常被賦予知識份子角色及濟世甚或救世的使命(葉啟政,1992/2001)。基於知識份子的反省與批判性格(葉啟政,1984,1986/1991),也爲今年年會探討心理學家的社會責任與社會

1 / 3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