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坛《丹韵词音》收集整理:淡泊高远一、诗意春风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儿说一说中国的诗歌。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我们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的明月光呢?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思乡。但是,孩子的眼睛会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的。谁小的时候没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许我们起起落落背诗的声音就像啼鸟一样。谁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的时候,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那个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成了我们心里两个可以寄托的意象。谁在忙碌烦恼的时候不知道陶渊明呢?都在想着他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可以说千古夕阳之下,陶渊明的心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再长大,我们心事沉沉,有了更深沉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都会知道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浩荡的悲伤,跟我们自己的一已之悲比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会稍稍放下一点呢?年华再老去,我们都会轻轻地叹一声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但是那种淡淡面对逝水流光时候的窥探,不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所有这一切,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传承,那就是意象。不管明月、啼鸟、菊花、蜡烛、春蚕、江水,还是樱桃、芭蕉。中国人在时光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接去说,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慷慨,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走到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更繁盛了,每一个人生命中可能性都在增长,但是我们的诗情有托付吗?我们总会有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思上涌,但是吟不出口来,因为我们不知道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在诗中就是意象。很多人会说,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孩子的学费,还有我们的医药费,还有每一个工作中的那些梦想,诗歌真的变得很奢侈。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什么是春天呢?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中国人爱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就是说春光之中一切都还都来得及,一点一点的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过程你还可以企望。所以春天来的总是格外细腻。中国人为什么诗情老是围绕着早春呢?因为春天写的总有一些美丽的发现。一个早春冉冉升起,直到年华渐远,一个新的岁月开始了。在这个早春中,人心中一切的舒展如此从容。小学课本里面就有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寥寥四句,一首七绝,读起来每一个字那么耐人寻味。“天街小雨润如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想一想,那种酥软、酥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我们今天会觉得雨打下来是潮的、是湿的。你说它润,我们能理解,你能感觉到什么叫做小雨如酥吗?他的这一首诗,总是让我想起来汤显祖写《牡丹亭》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二八芳华少女对春天的那种形容,她说:“枭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她说,你看枭枭的那个晴光,它是摇漾着吹来了我闲闲的院落。我眼里的春天是什么呢?春天如同细细的彩丝彩线一样,到我的眼前一痕一痕地抽开。春天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够发现“润如酥”的小雨;春光如线枭枭袭来呢?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过,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曾记得。远远看去,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朦朦绿色了,但是你近了去看,不管地上的草还是眼前的柳枝,分明还没有绿意。只有离得很远的时候,淡淡的一抺,这就叫“遥看近却无”。柳丝已经摇漾了,什么样的柳呢?他用了一个字,叫做“烟柳”。“最是一年春好处”,最好的春天是摇漾的“烟柳满皇都”。我们知道形容水上含烟枭枭升起的时候,有一个词叫做“烟波”,烟波浩渺,那也是如烟。柳丝荡漾依然是如烟。人心事如烟,看世事岁月也如烟。有些往事不如烟,它还缭绕在心。我们能够知道那种烟字里面,它里面枭枭荡涌的那种气息,那种光影,对我们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打动?只有早春才是如此。春光再盛再晚的时候,都不是这番景色。我们小的时候还都背过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个诗词我还记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就开始教我背,而且带着我去看什么叫做“细叶新裁出”。等到我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回来,又是奶声奶气地在念这首诗。所有人的年华都曾经从早春经过,我们都曾经天真地用小手拈着柳叶,去用孩子一样浪漫的幻想,去想什么叫做“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一缕一缕的,像我们做手工剪彩纸那样,把柳丝裁成了这等婀娜的模样。其实在累了的时候,我喜欢对着一盏春茶,淡淡地在心里去回忆这些小时候念熟了的句子,心渐渐地就柔软了,就松驰了。被春雨滋润了,被烟柳感动了,心渐渐地就轻盈了,你被春风托举了。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我们今天忙得已经分不出一年四季了。我们试一试跟着白居易走一走钱塘湖边,“孤山寺北贾亭西”,这个地方是哪儿呢?“水面初平云脚低”。显然这就是西湖了。只有春天的水面渐渐渐渐地涨起来,可以用“初平”。因为它从冬天的低落已经春水上涨,而远处天边的春云渐渐垂下来,水和天渐渐要相连了。再看近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得如些之工,但是新鲜、玲珑、活泼、流利,他用的是“几处”、用的是“谁家”。想想看,如果我们换一个字,说“处处早莺”,那就用不着争暖树了,因为已经到处莺歌,显然春已盛。我们再换一个字,,用“家家新燕”,那就不用小心翼翼地啄春泥了,因为那已经到暮春了。莺歌燕舞都已经多出来的时候,哪有这点“几处”和早春时候人心里蓦然相逢的惊喜呢?渐渐地,春真的深了。“乱花渐欲迷人眼”,花逐渐开得纷盛了,纷纷扰扰乱红之间,人眼开始变得迷离了、沉醉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花绽放的时候草跟着长,但是草还未深,在这一条笔直大道的白堤上,多少人踏马游春。你想过吗?马蹄下的小草啊!刚刚长出来,将将没了马蹄,这是早春气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条白堤,就是白居易的政绩。白居易在杭州任上,看着如此风景,内心那样的一种感动。其实我们对比一下,他从洛阳来的时候写过洛阳的春天。洛阳的春天什么样呢?他写的《魏王堤》写得也很好,他说:“花寒懒发鸟慵啼”。北方的花比南方的花要懒,它没那么勤快,太早的时候寒气尚重,起不来。所以,“花寒懒发”,你看北方有的时候,很冷的早晨,人伸个懒腰都不愿意出热乎乎的被窝。所以花也随人,在北方的寒冷中,懒懒的、渐渐的、要晚晚的再出来。你再看鸟,“鸟慵啼”,也是一份慵懒。寒气还重,哪有那么多生命的欢欣?那人要去寻春了,“信马闲行到日西”。一直找到沉沉落日都西斜了。“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终于我找到这个地方了,在魏王堤上。还算是“未春先有思”。春意还没萌动呢,这儿有柳树吧!我去,在这个地方托付一点我的思情吧!看见这点儿柳条,还是柳条无力的魏王堤。《魏王堤》·白居易: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白居易这种刻画,今天看起来真是让我们动心动情。南北方的春天,我们曾经这么深刻地感受过吗?大概在穆宗长庆三年的七月,到长庆四年的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所以他在他的白堤之上去这样咏春。后来又转任苏州刺史。到五十五岁的时候回到了洛阳。那么再看洛阳北方那一片慵懒沉重的春色,他的心中对江南有什么样的牵绊呢?如果说在钱塘湖边,他看着西湖咏一个早春,那时候还有从容细腻的发现,那么人远归之后,在轮转十多年,他对江南的那种思念,就已经不是这么纤弱精细了。那是一种蓬勃热烈、魂牵梦萦。我们多熟悉白居易在六十七岁暮年时光写出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有多好呢?江南的花,江南的水,居然如此明艳!日出江花红,红得比火还艳;江水绿,绿得比蓝还要浓。过去大家知道,杜甫写诗是特别善用色彩的。杜甫有时候想“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摘自《绝句二首(其二)·杜甫》)。说江啊,有多么绿呢?鸟倏一下过去,碧江更衬出飞鸟的洁白。而山又有多么青呢?朵朵的鲜花像燃烧一样。这个色彩很明丽。再比如我们更熟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摘自《绝句四首(其三)》·杜甫)。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很鲜艳。但是你看,白居易在回到北方之后,那种诗情欲燃的时候写出来照样是鲜亮的色彩。这样的诗写出来的其实就是随物赋形,充满所在。到处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其实我们今天想起来,每个人大概都曾经看过白居易也曾见到的春色。但是我们既没有那样一种细腻婉约的笔触,去点染早春。也没有远离之后魂牵梦系那种蓬勃热烈去忆江南。我们曾经想逢过的春天,在这些古人的诗句里面,让我们一点一点的去唤醒回忆吧!李山甫在《寒食》这首诗里说:“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摘自《寒食》·李山甫)。这就像刚才我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这写的也是有时,而不是时时。“到处”,不同的地方,有的都是“三点两点雨,十枝五枝花”。这点行动,就在于它的蓬勃,刚刚透出一点消息,还没有到烂漫,还没,没有满眼满目都是春意。陆游说得更好:“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摘自《临安春雨初雾》·陆游)。一夜枕上无眠,听着沥沥淅淅的春雨,然后诗人就想:到明天早晨,应该早早的就有卖杏花的人了。这一夜春雨催开了多少早春的花!今天读一读这样的诗,我们去感受一下已经久违的春天,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够细细地在春光里去看它的变化呢?从早春到暮春,有什么变化?苏东坡写他看见的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摘自《蝶恋花》·苏轼)。你知道那个杏树上,原来开的可以卖的那些杏花呀!逐渐逐渐地就花瓣凋落了。这叫“花褪残红”。然后你渐渐就看到花蕊里面包裹着的那个小果子渐渐长大了,看出来那是青杏,但是还很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一个绕,你会觉得眼前一切风景是流动的,绝不僵死。“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老不吹绵”,你会知道那个柳絮吹着吹着就少了,那说明柳条已经很密了。在这一个时刻,放眼四望,已经芳草萋萋,“天涯何处无芳草”。写春天,有许的玲珑与烂漫。我们对春天的描述,要说最细腻,那我们还是来看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在她少女时光写的《如梦令》,眼中是什么样的春天呢?一首小词,几句问答而已。《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巻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说的是一个贵族的少女,她听着昨天晚上“雨疏风骤”。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释,说这里的“疏”,不是疏朗的“疏”,而是雨很狂,哗哗夹杂着风,密集地打过来。他说那样的风和雨打下来呀,人听着听着,因为她带酒,所以她入睡了。睡醒的时候呢,心事还没有放下,还惦着昨天夜里的风雨。所以一撑起来就赶紧去问自己的丫鬟,说:哎呀!你去看看,外头的海棠树怎么样了?这个粗心的小丫鬟呢,一边给她收拾东西,一边在那儿说:还好还好,虽然是下了一夜的雨,但是海棠花没怎么变。然后这个主人公就说:你这个傻丫头呀,你太粗心了,你再去看看,应该那些红的少了很多,但是绿的却添了不少啊!这就叫做“绿肥红瘦”。今天要用这么多话描述的一个场景,六句小词,无数曲折,一步一景,就如同我们去游一座园林。那种惜春之心,就在这样少女问答之中尽显纸上,这不动人吗?古人和今人,隔的只是一段岁月吗?有的时候我想,我们隔了多少心情。年年春来,但是我们还有当年人们的那种心事吗?其实春天意识的苏醒,有的时候也是人心之中春意荡漾,有的时候也是春天那种女儿心情去看自己娇嫩的青春生命。欧阳烔写的《清平乐》里面,真是写尽了一个少妇的春情。寥寥八句,连用十个春字:《清平乐》·欧阳炯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其实,在诗词里头,一个字来回反复用,这是大忌。八句里面连用十个春,你觉得累赘吗?觉得啰唆吗?你只觉得满纸生春,扑面春风。你就看这下半阕,写的那个春中少妇的心情,“春幡细缕春缯”,春幡是什么?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子和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