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鼠疫•鼠疫(plague)——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和肺部炎症等,病死率较高。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鼠疫耶尔森菌属于耶尔森菌属(Yersina)。G-的卵圆粗短杆菌,单个散在,偶成双或短链。新分离的菌株用亚甲蓝或吉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由于细胞核质集中的缘故),有荚膜无芽胞、无鞭毛。一、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培养:需氧和兼性厌氧,普通培养基,28℃~30℃,pH6.9~7.1。培养16~18h,用显微镜观察可见一层形状不一,浅灰色小菌落,是培养初期的菌落特征。24~48h后可形成直径0.1~0.2mm,圆形,中心突出,透明的浅灰色小菌落。72h后直径4mm•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开始浑浊生长,24h后沉淀生长,48h后形成菌膜,稍加震动菌膜呈钟乳石状下垂。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1)F1抗原(fraction1Antigen)质粒编码,构成荚膜,一种糖蛋白,不耐热,100℃15分钟失去活性。F1抗原具有抗吞噬作用,是该菌重要的毒力成分,也是鼠疫耶尔森菌的保护性抗原。合成受温度(37℃)控制特异性高,免疫原性强,抗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2)v/w抗原V——可溶性蛋白,胞质中W——脂蛋白,菌体表面合成受温度(37℃)控制。钙离子缺乏,细菌生长受抑制,繁殖终止时大量合成作用:抗吞噬、形成局部肉芽肿及促细菌在细胞内存活,与细菌侵袭力和毒力有关同时出现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3)鼠毒素(murinetoxin,T抗原)可溶性蛋白,具有外毒素性质,对鼠类有剧烈毒性。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强,用0.2%甲醛脱毒成类毒素制备抗毒素。只有在细菌自溶或用胆盐溶解、超声波破碎菌体后,才能释放出来。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4)内毒素主要成分脂多糖,耐热,较其他G-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和中毒性休克。(5)鼠疫菌素(pesticinI,杀菌素)单聚体蛋白质,体外可水解各种细菌的胞壁脂蛋白,杀死其他菌,有助于细菌侵袭扩散。鼠疫耶尔森菌毒力有关抗原的编码基因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30℃仍能存活,在干燥的痰和蚤粪中能存活数周。冻尸中存活4~5个月。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杀菌剂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剂如氯化汞、甲酚皂、苯酚、氯胺T钠均可将其杀灭。流行病学特点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持续近300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第三次19世纪末(1894年),流行持续到20世纪中叶,暴发于中国广州、香港,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的沿海城市及其附近内陆居民区,死亡约1200多万人。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世界后10年(1990-1999)鼠疫病例数是前10年(1980-1989)病例数的2.93倍,说明世界鼠疫疫情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鼠疫流行有增无减,第一年就有11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世界鼠疫的流行趋势一只旱獭引发的灾难--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8日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之后蔓延开来,不仅横扫东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东。鼠疫屠城:1910-1911年东北鼠疫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鼠疫屠城:1910-1911年东北鼠疫在伍连德等专家的建议下,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对疫情采取了科学而有效的防疫措施。鼠疫屠城:1910-1911年东北鼠疫伍连德组建的防疫队伍也付出巨大牺牲,直接接触病人的护理和救护人员将近一半人员殉职。鼠疫屠城:1910-1911年东北鼠疫由于各种防疫措施处理得当,在当时疫情严重的局势下,不到4个月就成功扑灭了这场死亡人数达6万之多、震惊世界的烈性传染病疫情,指挥这次防疫的伍连德也因此名扬世界。鼠疫屠城:1910-1911年东北鼠疫1911年4月3日至28日,清政府在奉天组织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近代在中国本土举办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各国专家对东北抗鼠疫行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鼠疫屠城:1910-1911年东北鼠疫1980-1999年的20年间,全国后10年(1990-1999)鼠疫病例数是前10年(1980-1989)鼠疫病例数的3.6倍,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时隔53年重又发生鼠疫。中国鼠疫的流行趋势包括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类型鼠疫疫源地。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19个省、自治区、295个县。疫源地总面积140余万平方千米。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类型与分布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名称1.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2.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3.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4.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5.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6.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7.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8.锡林郭勒草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9.滇西北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0.滇粤闽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1.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2.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范围扩大,四川、西藏、广西、贵州新疫源地不断被发现;•云南、广西等间隔多年再度暴发;•鼠疫向城市及人口密集区逼近,拉萨、昆明等;•远距离传播构成新威胁,青海、甘肃、西藏。流行病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野生啮齿类动物是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非啮齿类野栖动物如狐、狼,家养动物如狗、猫、骆驼、羊、猪等。人鼠疫传染源以家鼠、旱獭以及各型鼠疫患者(肺鼠疫患者)为主。流行病学特点•鼠蚤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鼠—蚤—人是主要传播方式•患者的痰、脓液。•病兽、家畜的皮、血、肉、唾液等可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使正常者受染。•人—飞沫—人,经呼吸道传播肺鼠疫常引起人间肺鼠疫大流行。流行病学特点•人群普遍易感。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存在。牧民、农民、工人(养路工、司机)等多见。患病季节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疫区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菌者。二、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主要靠鼠毒素作用于全身外周血管及淋巴管内皮细胞,引起炎症、坏死出血,导致血液凝固和致死性休克以及心肌、肝、肾纤维实质性损害。•F1抗原及v/w抗原有抗吞噬作用;•产生的扩散因子、毛细血管渗透因子、透明质酸酶及RNA酶等可使其迅速播散,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二、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抵抗吞噬细胞吞噬,先在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由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大量病菌及毒素入血导致全身感染、继发性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二、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直接吸入病菌引起原发性肺鼠疫,在此基础上病菌通过血液播散,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患者病情极重,病菌直接入血并迅速繁殖,称原发性败血症型鼠疫,病死率极高。二、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基本病变:•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不一的肿块,呈暗红色或灰黄色。•脾、骨髓出血;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浆膜腔血性积液;心、肝、肾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的支气管及肺泡内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三、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曾预防接种者可延至12天。•除其他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表现为寒战、高热伴头痛、头晕及消化道症状,50%以上的腺型、败血型鼠疫患者有呕吐、腹泻,重者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早期出现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谵语及步态蹒跚。三、临床表现腺鼠疫•以全身中毒症状和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约1-10cm,呈单个或成串的不规则结节,坚实无波动,表面皮肤红肿,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常因剧痛而不能活动。继而发生坏死和脓疡。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亡。三、临床表现•典型病例患者,男性,29岁,内蒙人,1998年8月20日因2日来右侧腹股沟部剧痛,高热而就诊。患者于3日前由内蒙来京,途中突然发病。检查:T41℃,P130/min,R30/min.BP90/70mmHg,重病容,烦躁不安,脉细弱。右腹股沟淋巴腺约5cm,边界不清,明显红肿,周围组织明显水肿,拒按。无波动。淋巴腺抽取发现Gram(-)小杆菌。三、临床表现败血型鼠疫•原发者病情险恶,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出血、呕血、鼻衄、便血或血尿;极易发生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h内死亡。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疫,症状轻重不一。三、临床表现肺鼠疫起病急、发展迅速,中毒症状严重,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发绀,起病2天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咳大量泡沫或鲜红色血痰,痰中含菌,呼吸急促,可出现胸膜摩擦音。三、临床表现肺鼠疫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可因休克、心衰于2~3天内死亡。原发性肺鼠疫多为单侧肺局限性病灶,继发性多为双侧肺浸润病变。临终前患者全身皮肤由紫癜而变黑,故有“黑死病”之称。病例分析(1)•1988年夏季,新疆某县青年男性哈萨克族牧民因急病死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该牧民5天前曾剥旱獭皮。2天前开始出现发热、头痛、胸闷、咳嗽、咳血、步行蹒跚,感全身不适,并逐日加重。病后2天未经治疗死亡。与他同屋居住者在次日出现类似症状。病例分析(1)•取死者肝组织和腹股沟淋巴组织,反向血凝试验测FI抗原,结果呈强阳性。•在死者鼻孔血性渗出液、咽喉分泌物、肝、脾、肺和心脏血样本中均检出鼠疫杆菌•诊断:原发性肺鼠疫,继发性败血症型鼠疫。病例分析(2)•青年男性,哈族牧民,与案例(1)死者生病期间有过密切接触。次日感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咳嗽、痰中带鲜血,伴胸闷气促。自服金霉素0.5,共服3次,下午病情加重。•查体:T39.3℃,P108次/分,呼吸急促,表浅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及。病例分析(2)•立即采咽拭子、痰、血液备检。•立即予链霉素针2.0肌注每日2次、四环素0.75口服每日4次。第6天体温正常,予链霉素针剂量减半,四环素片减量至0.5口服每日4次。•第12天痊愈,停药。病例分析(2)•细菌学检验结果:第1次咽拭子和痰中检出鼠疫杆菌。第6、12日痰检鼠疫杆菌阴性。每次均有采血查鼠疫杆菌阴性。•最后诊断:原发性肺鼠疫。三、临床表现•其他类型鼠疫•(1)皮肤鼠疫出现疼痛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疱、脓疱,表面有黑色痂皮,基底为坚硬溃疡,周围有暗红色浸润,颇似皮肤炭疽。•(2)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型或其他型鼠疫。出现脑膜脑炎症状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耶尔森菌。三、临床表现(3)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黏液血样便或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粪便可检出病菌。(4)轻型又称小鼠疫,有低热,患者局部淋巴结可肿大,轻度压痛。血培养有时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四、诊断•及时发现与确诊第1例患者,对鼠疫的控制与预防极为重要。•1.临床诊断患者在发病前10天内到过鼠疫疫区,接触过疫区的疫源动物或动物制品。接触过鼠疫病人或有被疫区跳蚤叮咬的可能。进入过鼠疫试验室或接触过鼠疫试验用品。四、诊断2.实验室诊断可疑患者隔离检查,可疑尸体病解或穿刺行细菌学检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1)常规检查①白细胞增高明显,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红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减少;②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③肠炎型出现血性或黏液血便,培养阳性。四、诊断(2)细菌学检查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标本。①涂片或印片行革兰染色,阳性率约80%。②检材行细菌培养。腺鼠疫早期血培养阳性率70%,晚期90%,败血症时阳性率100%。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