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作者:熊伟(初中语文石泉县熨斗中学)评论数/浏览数:0/58发表日期:2011-11-2719:07:27乡愁一、概述·课名是《乡愁》,是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九年级第二册。·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乡愁》是一首深情的诗歌,余光中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主要学习内容是品味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通过朗读、联想想象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三、学生特征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铜梁县东城中学2008(10)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课外知识面广,学生思维活跃,比较爱发言,感情丰富,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对本文乡愁不能有深刻的理解,因而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做到切己体察。·初三学生对现代诗歌情有独钟,通过反复吟诵能够感受到其别具一格的意象之美,进而加深对原诗的理解。另外现代诗的纯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因而从语言的赏析入手,引导学生感悟现代诗高度的形式美,是可行的。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五、教学资源和工具·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九年级第二册。·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二)、合作探索:1、作者简介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教师总结: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诗歌评论家。他1928年出生在大陆的南京,1950年去了台湾。余先生在大陆生活的二十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国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是他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弥漫着无限的乡愁。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A、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配乐二胡曲《江河水》〕B、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C、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D、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E、全班齐读。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A、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坟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思乡哀愁(深沉)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B、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C、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D、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A、指名朗读本诗。〔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B、学生分组想象第一、二、三、四小节的画面。师生共同点评。C、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明确:画面依次为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家人之爱与国家之思很好地在诗中融为一体。(三)、联想拓展同学们,现在你们还能想到另外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呢?(学生上网查询交流后展示图片,欣赏意境)树高万丈,叶落归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四)、迁移练习:(出示课件)1、品读席慕蓉的《乡愁》答题。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1本诗中用了哪些形象表现乡愁?诗中用了哪些巧妙的比喻?2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在讨论区互动交流讨论。2、请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以“乡愁”、“思念”“幸福”为本体写一写与诗句相似的句子,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思乡曲》〕。(学生在讨论区发帖子相互交流,老师点评后课件出示参考答案)乡愁是窗外的秋雨,淅淅沥沥,连绵不断。乡愁是淡淡的红酒,让我想起去年春节和亲人开怀畅饮的情景。3、诗的前两节的乡愁是分别思念母亲和新娘,假若在第2节后再添上一节是写思念儿子的,可以怎样写?(学生在论坛中自由发挥)课件出示:稍后的日子/乡愁是一纸薄薄的相片/我在这头/儿子在那头。(五)、艺术欣赏最后让我们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作曲并演唱的抒情名曲《乡愁四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间奏时教师朗诵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六)、总结扩展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我想每个人心中很多的感慨,你能告诉我们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吗?(抽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同学们,于3月20日结束的所谓台湾“和平公投”,因为投票人数不到一半,宣告流产。这一事实,再一次证明陈水扁、吕秀莲、李登辉等一小撮台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的行径,不仅违背广大台湾同胞意愿,而且违背了社会进步的规律,违背了“和平、发展”这一当今世界主题,他们已经尝到了众叛亲离,内外交困的苦果。回头看看历史的足迹,我们的祖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今天,面对一小撮台独分子的上蹿下跳,我们能让他们得逞吗?(学生答:不能)。统一是大势所趋,大陆和台湾血脉相连,不可割离。相信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一定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游子的泪,让诗人的痛,早日平息。(七)、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诗。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去一些了解余光中的其它诗作,然后将有关乡愁的诗句抄在积累本上。